表 7.11 世界灌溉面积,1950—1980 年和 2000 年预测

年 份

灌溉总面积(106 公顷)

人均灌溉面积(公顷)

10 年内人均变化(%)

1950

94

0.037

1960

136

0.045

+22

1970

188

0.051

+13

1980

236

0.053

+4

1990

259

0.049

- 8

2000

279

0.045

- 8

资料来源:同表 7.10。

许多大水库的修建、大规模的河流改向工程以及农户的自备井提取地下水, 这些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自 1980 年以来,经济上最有吸引力的大水库大多已经建成,新的灌溉工程减少,水浇地增长开始减缓,并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开始稳步降低,而且幅度相当大,大约每10 年减少 8%,这是粮食生产中引人注目的新趋势。这一趋势与上文所述世

界粮田面积人均占有量下降的趋势同步,这可能是 80 年代后期世界市场粮食上市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水浇地面积的增长和世界粮田面积的增长均符合 S 型增长曲线,而且其他增产因素的增长也先后在 90 年代达到 S 型曲线上方的转折点,包括化肥的使用量和高产良种的增产效应。

第三,化肥使用的增长率减慢。农业专家认为化肥是本世纪中叶以来农业增产的发动机,全世界化肥的消费量从 1950 年的不足 14×106 吨增加到

1980 年的 143×106 吨。有人作这样的估计,如果切断化肥的供应,则世界粮食总产量将会暴跌 40%以上。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粮食增产的两种重要手段。多数优良品种需要较多的肥料,对化肥的响应率(即单位重量肥料增产粮食的数量)较高,但这个响应率有一个最佳范围,超过这一范围以后,粮食的增产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甚至会在过度施肥的情况下造成减产,而且多余的化肥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当所有适宜的土地都推广了对肥料响应良好的品种以后,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就开始减慢,粮食增产也开始止步不前,许多产粮大国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如美国从 1950 年至 1980 年化肥施用量增加了 5 倍,但此后便开始下降,1989

年的化肥施用量略低于 1981 年。原苏联对化肥使用实行补贴政策,农民过量地使用廉价的化肥。农业改革以后化肥逐渐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可能使今后

几年内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化肥施用量也在减少,例如印度和中国的谷物化肥响应率和美国已十分接近(见表 7.12),这意味着化肥使用量的增长行将减缓。

第四,绿色革命未能创造更大的奇迹。引进谷物(水稻、小麦和玉米) 的科学品种或选育的变种,同时施以足够的化肥和充分的灌溉,使其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技术,被大众传媒称为绿色革命。其关键技术是在合适的土地上引进良种,配合施用化肥、农药与灌溉,也就是土、种、水、肥的配合使单产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