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营养物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和径流对地表物质淋溶与冲刷, 总会使微量的 N、P、K 等植物营养物质汇入水体中。

天然水中过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它们来自农田施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

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看,植物营养物质是宝贵的肥料。但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进入水体,将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渔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

(一)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等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湖泊老化,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和水功能的破坏。

实际上,富营养化是湖泊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湖沼学的意义上,湖泊有其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范畴内所谓的湖泊富营养化。具体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逐渐累积,由营养物质少的贫营养湖向营养物质多的富营养湖演变,最后发展成为沼泽和干地。不过,在自然条件下,自然物质的正常循环过程中,这种湖泊演变的进程非常缓慢,通常是以地质年代来计算。

然而,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过量营养物排入水体,必将大大地加速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表 6.12 为贫、富营养湖的特点。

所有关于富营养化的分类,都是把本来应属于连续的富营养化程度分为若干个等级。富营养化程度通常分为三类,即贫营养、中等营养和富营养。不同作者对富营养化的研究,提出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划分标准(见

表 6.13,表 6.14,表 6.15 和表 6.16)。

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多少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地讲,当总磷为 20mg/m3、无机氮为 300mg/m3 时就可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应该注意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各种判断指标,都是用统计方法得出的一般规律,应用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二)氮、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过多,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因此, 研究水体中氮、磷的平衡、分布和循环,生物吸收和沉淀,底质中氮、磷形态,有机物分解和释放等规律,对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和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水体富营养化的关健不仅在于水体中营养物的浓度,更重要的是连续不断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物氮、磷的负荷量。以湖泊为例,湖泊氮、磷负荷量的计算,按照物质平衡原则,在某一时

表 6.12 贫营养湖和富营养湖的特点(吉村,1937)

调节型湖泊

贫营养湖

富营养湖

湖盆形态

深、湖陆棚狭窄,深水层容量比表层大

浅、湖陆拥狭窄,深水层容量比表层小

分 布

山间湖泊

北海道平地的深湖

除北海道泥煤地外全国平地的浅湖

水的物理性质

水 色

蓝色或绿色

绿—黄色

透明度

5m 以上

5m 以下

其 它

水 质

pH

接近中性

中性—弱碱性,夏季表层有时呈强碱性

溶解氧

全层接近饱和

表水层炮和或过饱和底水层少

其 它

P<0.20ppmN<0.02ppm

N>0.20ppmP>0.03ppm

生 物

生产力

小,200mgC/m2 · d 以下

大 200mgC/m2 · d 以上

叶绿素a

0.3 — 2.5mg/m3

10 — 50mg/m2

5 — 140mg/m3

20 — 140mg/m2

浮游植物

贫弱,以硅藻为主

丰富,夏季蓝藻可引起水花

浮游动物

贫弱,以贝壳类为主

丰富,轮虫类增加

底栖生物

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摇蚊幼虫等

种类减少,摇蚊幼虫、寡毛目增加

鱼 类

鳟鱼,石斑鱼

鲤鱼、鲫鱼、鳗鱼、若鹭鱼

沿岸植物

少,蔓延到深部

多,只在浅处生长

底 质

有机物少,硅藻骸泥

骸泥—腐泥

(资料来源:全浩等译,水环境指标,1989。)期内,输入湖泊的氮、磷总量与输出湖泊的氮、磷总量之差,就是湖泊内氮、磷的积累量。

氮、磷负荷量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负荷量(g/m3·a)或单位面积负荷量(g/m2·a)。

进入湖泊的氮、磷物质加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构成水生生物个体和群落,并经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迁移。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气、液、固三相循环,被称为“完全循环”,而磷只存在液、固相形式的循环,被称为“底质循环”(图 6.10)。湖泊底质和水体之间处在物质交换过程之中,而且底质中磷的释放是湖泊水体中磷的重要来源之一。图 6.11 是某些国家部分湖泊底质磷的释放速度情况。从图 6.11 可以看出:不同湖泊底质磷的释放速度差异很大;对同一个湖泊而言,其底质磷

的释放速度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