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12 世界四大产粮国的谷物产量和化肥用量(1986)

国 家

谷物产量(106t)

化肥用量(106t)

每吨化肥生产谷物(t)

中 国

300

16.9

18

印 度

137

8.5

16

前苏联

202

25.4

8

美 国

314

17.8

18

资料来源:同表 7.5

广义言之,历史上早已发生过几次绿色革命。第一次绿色革命可追溯到1500 至 1800 年,其特点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稻米、谷子和薯类)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粮食大幅度增产,世界人口亦显著增加。第二次发生在1850 至 1950 年间,由于较广泛地推广了化肥的使用和灌溉技术,粮食生产

与养殖业又有可观的发展。第三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在 1950

至 1970 年间,主要是美国和西欧、北欧等发达国家选育和杂交出优良的作物和家畜品种,较高产而且更能抵抗病虫害。第四次才是传媒广为宣传的绿色革命,始自 1967 年,这是经过 30 年遗传育种的研究和试验以后,专门为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培育了新的高产速生矮化水稻和小麦品种,由于其茎秆矮壮足以支持硕大的谷穗而不致倒伏。在充分的化肥、灌溉与农药的配合下,可比传统品种增产 2 至 5 倍,而且因生长期较短,可以一年 2—3 熟。

绿色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期,凡是引进改良品种的发展中国家,小麦和水稻均获得可观的增产。印度的小麦产量在1967 至 1970 年之间增产了 1 倍,哥伦比亚的水稻增产 2 倍,其他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的水稻也获显著增产。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与小麦改良中心领导人博洛格(N.E.Borlaug)为此荣获 1971 年诺贝尔和平奖(绿色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非常乐观地宣称,印度从此不再需要从美国进口粮食了。

然而,绿色革命的进展很快就达到了 S 型增长曲线的上部转折点,增产的幅度逐渐减小,世界粮食单产由 60 年代增长 26%至 70 年代减少呈 21%, 80 年代为 20%。这种趋势反映了绿色革命的局限性:首先,优良品种要有水

分的保证,其需水量为传统品种的 4 至 7 倍。因此,绿色革命只能发生在雨水充沛或能引水灌溉的地区。其次,这些改良品种一般需要大量化肥,尽管50 年代以来世界化肥产量增长迅速,但发展中国家的化肥使用量所占份额很

小,只及世界化肥产量的 20—25%。有人在 70 年代初曾作估计,如果 1970

—2000 年期间要在世界范围内满足良种对化肥的需求,则世界化肥产量需增

加 2 倍,所需投资约为 3250 亿美元,而且大部分应投在发展中国家。即使他们能筹集到如此庞大的资金,那里的贫苦农民也无力购买那么多的化肥。因此,绿色革命所创造的奇迹很快就被人口膨胀淹没了。

第五,土地退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粮食减产。这些环境问题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水涝、空气污染和全球性气候变暖等方面,兹分述如下:①土壤侵蚀上文已经述及目前全世界表土的侵蚀量为每年 24 亿吨,每

10 年的侵蚀量就达 2400 亿吨,相当于我国全国耕地的表土完全被侵蚀。农学家德雷涅(H.Dregne)根据作物减产的程度把土壤侵蚀分成三级:轻度侵蚀——单产减少 10%以下;中度侵蚀——单产减少 10—50%;强度侵蚀—— 单产减少 50%以上。表 7.13 所列数据表明,各大洲土壤均已受到程度不同的侵蚀,但发达地区受侵蚀程度较轻,发展中地区受侵蚀程度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