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爆炸与“超级弹簧”

根据大爆炸假说,宇宙起源于一个比质子还小的、密度与温度(即能量) 极高的小火球。天文学家还推断了宇宙起源最初的进程大体如下:

  1. t=0 秒,温度 T=∞,这时作为一个质点的宇宙是能量与物质未分化的混合物,引力、核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四者全部融合在一起。大爆炸开始。

  2. t=10-43 秒,T=1032K,此即普郎克(Plank)时间,这时引力同其他三种力分离,并独立出来。

(3)t=10-35 秒,T=1028K,核力分离出来。

  1. t=10-35—10-32 秒,这瞬间宇宙体积可能迅速膨胀而温度无显著下降。

  2. t=10-10 秒,T=1015K,电磁力与弱相互作用力分离。至此,四种力均已全部相互分离。

(6)t=10-6 秒,T=1013K,“核子—反核子”停止产生,质子(氢) 形成。

(7)t=5 秒,T=60×109K,He 形成,它是由 2 个质子加 2 个中子形成的:2P++2n→He2+,这时宇宙由 75%的 H2 与 25%的 He 组成。

此后,宇宙的演化减缓。50 万年以后,温度降至 4000K,以辐射为主的时期结束,物质占优势的时期开始。因为随着温度的下降,辐射强度下降比

物质密度下降更快。此后 20 万年(大爆炸以后 70 万年),温度降至 3000K, 电子与离子重新结合为中性原子。

根据这一假说,大爆炸结束时,宇宙是由氢(75%)和氦(25%)组成的巨大星云。它因不断膨胀和冷却而分裂成较小的星云,并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星云体,称为原星系。随后由于自身的收缩形成最早的行星,称为群体Ⅲ恒星,其质量非常巨大,比太阳大 100 倍以上,但寿命较短,约为 100 万年,即变为超新星而爆炸。爆炸时产生了原子量比氢和氦大的元素,即超氢

—氦元素。它们回到原星系中,参与其他行星的形成。这种短寿命的群体Ⅲ 恒星现在均已消失。

随之而形成的是群体Ⅱ恒星,形成于 100—160 亿年以前,其组成物质中含有 0.01%—0.03%的超氢氦元素。这时原银河系已略具规范,其大小与现在的银河系相似,但仍然保持球形。以后原星系由于引力的作用逐渐收缩, 并由于角动量守恒原理而使其旋转加速,原银河系星云体就逐渐因收缩旋转而成为盘状。由银河系核心部分和盘状部分构成的恒星称为群体恒Ⅰ恒星, 含有 1%-3%的超氢氦元素。太阳及其相邻的恒星均属这一范畴。正是由于l%—3%的超氢氦元素的存在,因而能产生象地球这样的重元素占优势的星球,并使生命的产生成为可能。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群体Ⅰ恒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00 亿年以前,而地

球只有 45—47 亿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推断: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的大约

50 亿年期间,银河系中也可能产生过生命。这就是生命在时间上可能延续的范围。

宇宙大膨胀的过程迄今仍在进行中,这个运动过程的结局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无休止地膨胀,逐渐解体向遥远的地方散去,宇宙终于变成一个物质分布极其稀薄的地方;二是膨胀的速度终于逐渐变慢以至停止,由于引力的作用逐步退回,终于又聚集到一处,密度的增加使温度不断升高,又发生物质向能量的转化,最后又聚集为能量无穷大的一个超微质点,再次发生大爆炸。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就象一根弹簧不断地被压缩又膨胀一样。这后一种假说被称为“超级弹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