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土地与粮食问题
本世纪下半叶经历过粮食的急剧增长,1950 至 1984 年的 35 年间,世界
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2.6 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增长的速度都快。然而,此后增产的速度减缓,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人民营养不良和饥馑的份额在加大。1987 和 1988 年的干旱使世界主要产粮国的收成大幅度下降,世界粮食储备降至几十年来最低水平之列,几乎不能满足糊口之需。1989 年世界市场上小麦价格比二年前上涨了 48%,大米价格也比 1986 年的最低点上涨了 38%。尽管有高粮价的刺激,加上 1989 年雨水调匀,原以为世界粮食产量将会增加,重建粮食储备。然而,事与愿违,该年世界谷物的总收成比预计的消费总量 1685×106 吨少 18×106 吨,粮食储备进一步下降。这一严酷的现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风调雨顺之年尚且不能补充世界粮食储备,则世界粮食供应的前景岂不令人忧虑?
众所周知,增产粮食的两条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目前我们在这两方面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兹分述如下:
第一,耕地面积趋于零增长,甚至略有减少。从农业社会的开始直至本世纪中叶,耕地面积的扩展与人口增长大体同步进行,但 1950 年以来耕地增长减慢。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许多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许多耕地不再适于种植而弃耕,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耕地被城市和工交建设所占用。二者使全世界每年损失耕地几百万公顷,其中人口密集、正在迅速工业化的地区尤为显著,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每年共损失耕地 50 万公顷。印度和墨西哥也有类似的情况。两个产粮大国美国和前苏联的耕地也在减少,前苏联 1977 年以来弃耕与休耕的农田占其大田面积的 13%。美国为了制止水土流失与稳定粮价而采取鼓励农民弃耕的做法,从 1986 年开始实施一
项五年计划,拟在受侵蚀的土地(主要为农田)上植树、种草 1600 万公顷, 至 1989 年已完成了 80%,其余部分因国会紧缩开支而未能完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仍有约一半的可耕地可供开发,但考虑到开发新耕地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有利可图的处女地数量很有限,只有少数国家(如巴西) 在近期内仍有可能开垦新的耕地。因而从全球来看,耕地的消长将接近收支相抵的状况,本世纪剩余的年份里世界粮田面积将保持 80 年代的水平。由于
人口的持续增长,使人均粮田面积由 1980 年的 0.16 公顷减至 1990 的 0.14
公顷,而且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预计至 2000 年将进一步减少至 0.12 公顷(表 7.10)。
第二,灌溉面积增长减缓,人均水浇地面积减少。灌溉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措施,许多良种的选用和化肥的施用均需以灌溉为基础。本世纪50 年代以前,灌溉面积增长较慢,50 年代以后增长迅速,由 1950 年的 94×
106 公顷增加到 1980 年的 236×106 公顷;相应地,人均水浇地面积由 0.037 公顷增加到 0.053 公顷,提高了 43%(表 7.11)。水浇地的迅速增长有赖于表 7.10 世界粮田面积,1950—1980 年及 2000 年预测值
年 份 |
总面积(106 公顷) |
人均(公顷) |
每 10 年人均变化(%) |
---|---|---|---|
1950 |
593 |
0.23 |
|
1960 |
651 |
0.21 |
- 8 |
1970 |
673 |
0.18 |
- 15 |
1980 |
724 |
0.16 |
- 11 |
1990 |
720 |
0.14 |
- 16 |
2000(预测) |
720 |
0.12 |
- 15 |
(资料来源:LesterR.Brown 主编:《世情报告》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