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原则

企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质量高、价格低廉的产品,以使企业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这个任务,只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才能使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要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必须考虑到如下几项基本的原则要求:作业细分化、集中化和一体化、专门化、比例性、平行性、单向流、连续性、节奏性、自动化、柔性、电子化等。这些原则的意义、作用和相对的重要性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也可能产生新的原则,而某些过细的原则就可能失去意义和作用。例如生产组织的柔性化、集中化和一体化原则,生产过程电子化原则在不久前才列入基本原则之中。

(一)作业细分化原则。这是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工艺过程、工序、工步、操作、动作,根据每个要素特点的分析,能够找出实现它的最好条件, 以保证各种资源费用最低。很多年来,流水生产就是依靠工艺过程作业细分化原则发展起来的。划分出延续时间最短的作业,可以简化生产的组织工作和所需用的工艺装备,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但是过细的分工,形成生产过程的单一性和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造成手工作业工人疲劳程度增加。作业数量的增加也会引起工作地之间劳动工具重新安装和工件装卸费用的增加。

(二)作业集中化和生产过程一体化的原则。随着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柔性设备一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的应用,作业细分化原则就转化为工序集中化和生产过程一体化的原则。工序将成为大工作量的、复杂的、

并用先进的设备和以工作队原则组织劳动的方式来完成。

在各流水生产线上,都在一个统一的综合体中,完成零件和产品的加工、装配、运输任务。通过设计、制造、运输、检验、库存、服务过程和整个复杂的生产系统管理过程的相互协调,保证了一体化柔性生产系统的高效率。

(三)专门化原则。专门化原则的依据是限制生产过程要素的种类。比如以工种专门化来划分工人组,这就可以促进工人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生产的合理组织要求掌握相近的工种,以便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之间的相互替代性。有时候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可以减轻疲劳和工序单调引起的不适。工作地专门化程序决定于作业的固定系数,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例如一个月),每一工作地所完成的零件工序数量。

当一个工作地固定为若干道零件工序,或根本没有经常固定的工序时, 就产生了工人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一道工序的时间损失,也会影响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生产工段、车间、工厂专门化的前提是,限制在这些生产单位加工(或装配)的零件或产品的品种。如果一个品种的零件或产品的总产量和劳动量能保证工作地的充分负荷,那么,就可以建立单一对象的流水生产线、工段、甚至专门化的工厂。

(四)比例性原则。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中,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之间,基本生产中各车间、工段和各工序之间,以及各种设备之间,在生产能力上保持符合产品制造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破坏了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就会产生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称“瓶颈”; 或者相反,造成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能力不能充分负荷。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产品品种、产量、原材料构成的变化;厂际协作条件的变化,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等原因,某些环节的生产能力总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原有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各种因素对生产能力变化的影响,并采取技术上和组织上的措施,把不平衡的生产能力重新加以调整,建立生产能力新的平衡,使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得以保持。

(五)单向流原则。单向流原则在于保证零件和装配单元在生产过程中移动的最短路径。在工段、车间及全厂不允许生产对象发生迂回的流动。为了遵循这一原则,生产设备必须按工艺过程的进程布置。在大量生产或成批和单件生产下组织成组加工方法中,这一原则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库房、制造车间、工段及设备在工厂内最合理布置的基本指标之一,就是最少的货物流动总量。

(六)连续性原则。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之间的流动, 在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不断的。也就是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是在进行加工、装配、检验,就是处于运输或自然过程中, 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顿和等待时间。生产过程的中断是由工艺或组织原因的中断,一般是由于工序间不同步性所造成的。这类中断就要通过工序间同步化来消除。由于组织原因造成的中断,就要依靠改进生产作业计划制度和组织的“准时化生产”来消除和改善。

(七)节奏性(均衡性)原则。生产过程的节奏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从投料到最后完工人库,都能保证按计划、有节奏均衡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避免

前松后紧,月初完不成任务,月末加班加点突击完成任务的不正常现象。节奏性有利于最充分地利用企业及其每个环节的生产能力。

(八)自动化原则。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自动化,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及其集约化的最重要原则之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能使零件、成品产量增长,工作质量提高,劳动消耗减少,使繁重的手工劳动由高技能的工人或更具智力的劳动所取代,取消有害条件下的手工劳动,并由工作机器人所取代。服务过程的自动化也尤为重要。运输设备和库存的自动化,不仅能完成生产对象传送和存贮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保证整个生产的节奏性。

(九)生产过程的柔性原则。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时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谓“柔性”也可称为适应性,就是加工制造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节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全面地遵循柔性原则,即加工设备能力要求具有柔性;制造工艺、生产作业计划、厂内运输和库存管理, 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诸方面都要具有柔性,以达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更新快、周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目标。

(十)电子化原则。上述原则的贯彻都与自动化、电子化密切相联。生产过程的电子化,也就是在生产各环节实施电子计算机控制和管理。高功能的小型机和微机的出现,为生产过程改革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柔性制造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述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诸原则,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条件,又有不同的意义和使用价值,所以必须灵活地加以综合应用,以求得系统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