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证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理论,我们采用统计方法来检验和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1. 以美、原联邦德国、英、法、日 5 国为典型代表,检验世界强力货币过度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否在于国际储备的过度增长。

上述 5 国在世界货币供给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在世界通货膨胀中

起着领导作用,因此,我们以这 5 国为代表,检验世界强力货币构成变化的源泉。见表 4—9:

② 特里芬:《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1986 年英文版,第 71 页。

① 《经济学文献杂志》1977 年 12 月号,第 1306 页。

② 塞兰特:《世界范围通货膨胀分析的超国家方法》,载克劳斯和塞兰特等编《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1977 年英文版,第 637 页。

表 4 — 95 国强力货币的增长及其构成变化(%)

年份

通 货 膨胀率(A)②

实际经济增长率(B)

强力货币增长率(C)

差异(C-B)

国外资产净额在强力 货币中占 的比重(D)

国外资产净额的增长率(E)

进口量的增长率(F)

1970 5.6 2.2 10.0 7.8

18.35 ③

79.9

8.7

1971 5.2 8.1 14.5 6.4

30.77

92.0

6.3

1972 4.7 6.0 15.7 9.7

31.48

18.3

11.5

1973 7.7 17.3 19.5 2.2

29.16

10.7

11.5

1974 13.3 0.8 9.0 8.2

26.26

-1.9

-1.3

1975 11.1 -3.1 -1.0 2.1

31.23

17.7

-8.0

1976 8.3 5.2 8.6 3.4

30.90

7.5

15.4

1977 8.4 11.6 17.6 6.0

35.39

34.7

5.0

1978 7.2 13.4 23.9 10.5

35.18

23.2

7.7

1979 9.2 1.3 3.6 2.3

36.61

7.8

7.1

1980 12.0 4.4 5.4 1.0

42.92

23.5

-2.3

①按年底汇率折合成美元计算。②用《国际金融统计年鉴》中 20 个工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代表。

③ 1969 年为 11.22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2 年年鉴。

从表 4—9 可以看出:①除受石油涨价影响较大的 1974 年和 1980 年外,

5 国当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加后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大致等于当年的强力货币的增长率。这就可以说明强力货币的过速增长(长期超过实际经济的增长),确实会反映到物价水平的上涨中(大约有一年左右的时滞)。②在强力货币的增长源泉中,5 国国外资产净额在强力货币中所占比重从 1969 底的11.22%上升到 1980 年底的 42.92%。特别重要的是:在 1970~1980 年这 11 年内,5 国国外资产净额的增长远远超过它们国际贸易(以进口量作代表) 的增长,按传统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这清楚说明了国外资产净额的过度增长。

从以上两点又可以推论,既然相对于实际经济增长而言,强力货币有了过度的增长,并因此而导致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既然相对于国际贸易量增长而言,按传统国际储备需求理论衡量的国外资产净额有了过度的增长,并且它在强力货币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我们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强力货币过度增长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外资产净额的过度增长——即国际储备的过度增长。

这里我们进一步运用一些数理统计技术来区别国外资产净额和国内资产净额对通货膨胀率的不同影响,所得到的有关统计结论可以进一步支持我们在前面所作的推论。

  1. 分别求二、实证检验 - 图1关于 b0、b1 和 b2 的偏导。

  2. Ej:国外资产净额的年递增率。Gj:国内资产净额的年递增率。Aj+1:通货膨胀的年递增率。

  3. 有关统计结果如表 4—10。

现对以上统计作一简单说明:①回归系数指平均影响程度,统计结果是: 国外资产净额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国内资产净额要略高一些。②相关系数表明因果联系的密切程度,统计结果是:国外资产净额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大一些,因而因果联系更密切一些(已经经过显著检验)。③增长率的标准差越大,越说明它的增长忽高忽低,反复无常,也就越不利于通货和物价的稳定。统计结果表明:国外资产净额增长率的标准差大大高于国内资产净额增长率的标准差。

表 4 — 10 统计结果

b0=0.4b(b0 为常数)

国外资产净额

国内资产净额

通货膨胀率关于各种资产净额增长率的回归系数

b

0.22 (b1)

0.19 (b2)

通货膨胀率关于各种资产

净额增长率的相关系数

δ

0.97

(δ 1)

0.93

(δ 2)

各种资产增长率的标准差

S

1.41 (S1)

0.44 (S2)

  1. 以国际货币基金全体成员国为总体,来进一步考察迅速增长的国际储备同迅速增长的世界货币存量和奔腾式通货膨胀之间到底存在着何种程度的因果联系。

这里,我们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用数理统计方法来进一步检验国际储备与世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下分两步进行检验:

①检验国际储备与世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②检验世界货币供应量与世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关的结果均归入表 4—11。

在依表 4—11 数据作出结论之前,我们应当牢记 70 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率

较高的这一事实。因此,虽然我们在表 4—11 中没有检验国内资产净额在引起世界物价昂腾中所起的作用,但表中的数据至少能够说明:70 年代世界物价 之 所 以 昂 腾 , 国 际 储 备 肯 定 是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表 4 — 11 国际储备与世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1970 — 1980 年)

后者关于前者回归系数

后者与前者的相关系数

后者与前者相 关的可靠性程度

国际储备增长指数与世

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

0.755

0.992

0.999

世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与世界消费物价增长指数

0.717

0.998

0.99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著名专家罗伯特·海勒曾经得出这样的统计结论:① 1951—1974 年,世界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有 54%来自于国际储备的变化,两者之间相关的显著性水平为 99%,后者对前音的影响大约有 3.8 个季度(即约一年)的时滞。②世界货币存量的增长,又在 58%的比例上构成了一年半以后世界物价水平上涨的原因。如果我们假定海勒的结论是基本可信

的,那可以想象,在国际储备增长远远超过国内资产净额增长的 70 年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①。

  1. 世界物价上涨的结构有何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在表 4—12 中,我们以进出口商品价格代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以按加

权平均计算的世界消费物价代表非贸易商品价格,可以看到,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贸易商品价格比非贸易商品价格要稳定得多;到了 70 年代则一反

往常,非贸易商品价格比贸易商品价格要更稳定一些。特别是从 1969—1972

短短的 3 年中,整个世界的国际储备增加了 1 倍,同期内,世界物价上涨结

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从 60 年代未起突然一跃而超过了非贸易商品价格的涨幅。当时,世界石油价格还相当稳定,并不明显存在引起贸易商品大幅度涨价的其它触发器,因此,不能不说它同国际储备力的剧增有关。

表 4-12 世界物价上涨结构的变化(递增率)

年 份

国际储备(按 SDR 计

整个消费物价

出口物价

进口物价

1950-1959(平均)

2.3

3.5

1.2

0.5

1960-1969(平均)

3.1

4.4

0.6

0.6

1970

18.4

6.2

6.4

5.3

1971

29.9

5.9

4.0

6.0

1972

21.3

5.9

8.7

6.6

1973-1980(平均)

12.0

12.3

16.6

14.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0 年,1982 年。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一步证明我门的结论。

第一,国际储备的供应十分充分,一般会导致政府放松外汇限制和外贸限制,对国际贸易商品的需求就会首先或加倍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外汇限制问题年报:1970—1973》资料,在国际储备迅速增长的 1969 年到

1972 年期间,实施外汇限制的国家从 72 个减少到 59 个,未实施外汇限制的

国家从 35 个增加到 50 个。

第二,“当政府售出本市换取外币时,他们实际上是运用了他们创造货币的权力向那些将其货币积累起来作为储备的外国提供了信贷。这会对他们本国经济产生受人欢迎的扩张效应或不受人欢迎的通货膨胀效应。另一方面,将先前积累起来作为储备的外国货币售出,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它取消了先前提供给外国人的信贷,并且抹掉了一笔同等数额的国内货币供应量。”

①可见,如果一国的国际储备增加,这意味着用本市向别国提供的信贷也增

加,国际支付手段双倍增加,对国际贸易商品的需求就会首先或较大幅度地增加。

第三,在国际储备供应十分充裕时,外汇限制放松,资金在国际间移动的自由程度提高,又会给国际储备的创造(特别是私人创造)提供方便。结

① 海勒:《国际储备和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载《国际货币基金工作人员论文集》,1976 年第一期第 70—79

页。

① 特里芬:《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1968 年英文版,第 79 页。

果,私人手中的资金流入外国政府手中成为国际储备,政府能源源不断获得国际储备,又便利了私人资金在国际间的大规模移动,如此循环不已,使国际贸易商品价格首当其冲地上涨。

总之,通过强力货币来源的典型检验,发现 70 年代世界强力货币的过度增长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储备的过度增长,它导致了世界通货膨胀;通过国际储备增长与奔腾式在世界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总体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因果关系;通过世界物价上涨结构的分析,发现贸易商品价格的上涨率一反往常而超过非贸易商品价格的上涨率。这一切证明了我们在前面所提出的观点,即国际储备和各国的乃至世界的物价水平,确确实实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