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构成一、国际全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资金国际借贷、不同货币之间相互买卖及其有关活动的领域。所谓金融,其原本的含义是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的借贷和头寸的调剂。在一国范围内的资金融通是国内金融的范畴,当资金融通跨越国界时, 便属于国际金融的范畴。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和生产的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有关国家的政策法令和通讯技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家纸币取代黄金充当世界货币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银行提供相应的国际贸易资金融通(比如出口信贷、进口信贷、票据抵押贷款等等)和有关的中介业务(比如国际结算、资金划拨、外汇买卖、信用证等等);资本输出和生产的国际化则要求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政府放松资本移动的政策可以促进资金的国际化,优惠的政策可以吸引资金内流,如此等等;而通讯技术的现代化又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管理手段。

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诸多原因中,特别值得分析的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国家纸币作用的国际化、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法令。

  1.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银行是国际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用银行国际化的进程来描述。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就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它所导致的资本国际运动包含三种基本形式:(1)从跨国公司的母国流向国外;(2) 从国外流向母国;(3)在其它国家之间对流。这三种形式的资本运动,不仅数量大,而且地区范围广,往往涉及好几个国家好几种货币,这就需要相应的国际银行业务来为之服务。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讨论跨国公司与银行国际化的关系。

  1.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与银行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的一致性

我们以美国的情况来分析。从表 8-1 可看出,1950 年到 1966 年期间(外国在美国的情况稍后几年),美国对外私人直接投资和外国对美私人直接投资增长率超过了分支行数目的增长率。而

表 8-1 美国在外国及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与海外分支行数目的相互关系表

资料来源:《国际银行业务动态》 1980 年英文版。

1966—1977 年间,情况正好相反,分支行的增长超过了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这正好说明:海外分支的增长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跨

国公司的发展导致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这就是所谓“跟随顾客法则”。美国是海外金融扩张的主力,美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的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1967 年以前,美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行资产总额的增长比较慢, 1957 年到 1967 年的 10 年间,从 60 亿美元增长到 153 亿美元,共增加了 1.55

倍,慢于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而 1967 年到 1977 年的 10 年间,从 153

亿美元增长到 2589 亿美元,增加了近 16 倍。

  1. 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分支行地理分布的一致性。

1977 年,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1488 亿美元,其中,分布在西

欧的达 606 亿美元,占 40.7%,在拉美的达 277 亿美元,占 18.6%。而 1978

年 6 月底美国海外分支行资产总额中,48.8%在西欧,23.5%在拉美。再考

察 1958—1975 年美国对外直接与海外分支行机构地理分布情况,除加勒比地区因境外美元业务而有较多分支机构外,两者基本也是一致状况。考察其它国家,情况也大致如此。正如《银行家》杂志 1982 年 2 月号指出:美国有较多的银行在拉美和西欧,英国有较多的银行在英联邦。地理分布状况的一致性,正是“跟随顾客法则”的具体体现。

  1.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银行业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密切关系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形成了大量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国际银行业的主要顾客,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资产负债业务来讲,跨国公司和国际银行业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讲,为了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获得短期资金以融通生产和贸易,需要获得长期资金以更新设备和对外扩张,这就需要国际银行业的支持, 尤其需要本国跨国银行的支持。另外,跨国公司也需要经常将手头的盈余投入短期市场追逐利润,而国际银行业正好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银行角度讲,也十分欢迎跨国公司这样的大主顾,因为它们信誉好,对它们贷款十分安全。以 1975 年为例,国际银行业为跨国公司发放的中短期贷款达 2850 亿美元之巨。再从中间业务角度讲,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销售业务,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之间,各跨国公司相互之间的资金调动,都需要银行的国际业务来为之服务。据称,在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得自美国输出的资本和在当地筹措的资本(包括银行借款,利润再投资,通过银行发行债券等)之比是 1:3—4①。外国在美国的子公司情形也大致如此。就是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直接投资中有 75—80%要依靠国际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业务或中间业务来取得。即便是剩下的 20—25%,也需要银行的国际中间业务进行资金的国际转移。

以上我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和银行国际化的关系, 数理统计分析有时比逻辑推理更具有说服力。现仍以美国为例来分析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额与海外分支行资产额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 1966—

1975 年 10 年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得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98。而出口贸易与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 0.9。这就说明,尽管出口贸易对银行国际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不如对外直接投资来得大。0.98 的相关系数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额之间存在着近乎 100%的正强相关系数。按统计学的角度,海外分支行资产完全受对外直接投资所影响。《西欧经济共同体

① 同表 8— 1。

各国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一书作者维克多·摩根等人对银行国际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作了如下的表述:银行建立遍及世界范围的分支机构是“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更由于在许多不同国家中经营各种生产的大厂商日趋重要,这样做也就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这些跨国的厂商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这些厂商经营规模如此之大,发展如此之快,都是新现象。在石油、汽车、化工、计算机及其它领域,生产被极少数几家巨型跨国厂商控制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些厂商不仅需要世界规模的那种传统的银行服务,而且需要银行对国际金融、外汇管制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提供老练的意见。

表 8-2 私人直接投资额、出口贸易额与

海外分支行的资产额

单位:亿美元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海外分支行资产额

124

153 228

353

465

598

782

1219

1519 1765

私人对外直接投资额

518

565 620

682

755

830

905

1037

1188 1332

出口贸易值

304

316 347

380

432

442

498

714

986 1081

资料来源:出口贸易值来自《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1982 年,其它两项数字来自《国际银行业

务动态》 1980 年版。

  1. 国家纸币的世界货币作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货币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务的主要内容。借款、贷款、外币买卖、国际结算等等活动,无一不涉及到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的国际作用,美元等同黄金,以至取代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经营货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纸币提供了充足的世界货币的来源。其次,纸币流通加速了各国经济的货币化,从而为世界经济的货币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准备了前提。第三,纸币便利资金的国际移动,使国际结算、国际借贷的成本下降。第四,纸币的使用为电子划拔、电子转帐、电子取款等现代手段的采用提供了条件。最后,多种纸币的使用活跃了外汇市场,从而促进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 管制政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策性的。50 年代末期起,西欧各国开始陆续放松货币兑换管制和资本移动管制,从而使资金的国际移动开始活跃起来。与此同时,英国为了维持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境外货币来伦敦进行交易;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其它一些西欧国家,中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也纷纷以优惠政策吸引境外货币来本地进行交易,从而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从事境外货币交易的中心。由于美国银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美元是主要的世界货币,因此,美国的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1963 年美国政府实行 Q 项条例。规定银行对储蓄和定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高限额,由于这项措施不适用于境外银行,这就鼓励了许多美国银行在国外金融中心(如伦敦)建立分支机构,逃避 Q 项条例的约束,这也给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另外由于美国政府长期来限制美国银行在国内的地理经营范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多样化经营。随着客户走向国际,商业银行也跟踪而至。这样,不仅能获得较大的市场,扩大经营,而且还能使资金来源和运用多样化,从而分散了风险。这一点,可以从美国 13 家大跨国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要小于纯粹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

的统计事实中得到证明。统计结果表明:从事国际经营的银行比单纯从事国内经营的银行更能分散风险的可能为 99%,前者的收益远比后者稳定。关于银行国际业务的风险问题,南开大学的陈荫仿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国际银行业务的风险是不是是比国内银行业务的风险大呢?实践证明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外,一般并不如此。以美国跨国银行为例,据报道,1971—1975 年7 家美国最大银行在国际银行业务方面的损失只是国内损失的 1/3,甚至在

1975 和 1976 年各种损失剧烈增多时,国际银行业务损失依然大大低于国内损失。反之,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跨国银行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国际银行业务损失较少而获利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务经营的多样化,把风险分散了。⋯⋯这方面,跨国银行要比纯国内银行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①由于风险分散,收益增长就更稳定。下面是一张美国银行国内外资产收

益率比较表。

表 8-3 美国商业银行海内外资产收益率比较(百比分)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美国所有保过险的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

0.86

0.79

0.75 0.79 0.69 0.66

美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行资

产收益率

0.17

0.36

0.35 0.34 0.34 0.64

资料来源:同表 8-1 。

根据表中数据,海外分支行的资产收益率低于国内资产收益率。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证明:这个现象同资本追求利润的原理并不矛盾。银行由于进入了国际市场,其资产负债大幅度增加。美国跨国银行现在的资产对资本之比一般已达 30 倍左右。由于资产总额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海外资产的大幅度增加,利润总额也大幅度增加。据门德尔森估计,1977 年国际长期资本市场提供给银行的收入达 40—50 亿美元。再以美国 13 家最

大的商业银行为例作进一步分析,情况会更明了。在 1970 年,这 13 家银行

全部资产额为 1652.8 亿美元,其中海外资产占 20%,到 1975 年,资产总额

增加到 3394.43 亿美元,其中,海外资产增加了 2.65 倍,占总资产的比重上升到 35.9%,而国内资产仅增加了 0.65 倍。换言之,5 年间新增的资产共1746.62 亿美元,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营业额的扩大,自然导致利润总额的激增。1975 年 13 家银行的收益几乎有一半来自海外。以收益增加的速度来看,国内收益 5 年间只增加了 4%,而海外收益则增加了 368%,后者是前者的 92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