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性质

在讨论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以前,有必要先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性质。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应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有时根本不需要政策调节,市场汇率的波动有时就能将其纠正。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般也不需要采用政策措施,而只须动用官方储备便能加以克服。

  1. 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帐户或经常帐户上。结构性失衡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比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下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产品不断淘汰老产品、新款式高质量产品不断淘汰旧款式低质量产品、新的替代品不断出现的时候,如果该国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加以调整,那么,其原有的贸易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像这种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发生;另一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

一、或其产业生产的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构性不平衡与暂时性不平衡不一样, 它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1. 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份增加,因此,究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1. 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 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次大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其表现经常得到扭曲。比如,1981—1982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衰退期普遍伴有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再比如,美国在 1990—1992 年衰退期中,就伴有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本当时还没有进入衰退期)。

  1. 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不平衡,简称对外不平衡或外部不平衡。由于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是密切相联的,因此, 把国际收支平衡同国内经济的均衡联系起来考察,便产生了国际收支均衡这一更深刻的概念。所谓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调节的目的,从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讲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尤其是当国内经济处于不均衡的情况下,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