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近年来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国家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人民币自由兑换呼声的高涨,同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以及在部分周边国家内通用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关。货币自由兑换的好处是能促进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接轨,通过价格接轨,促进国内外市场的接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但是,货币自由兑换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或问题。货币自由兑换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强行推广货币自由兑换,只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指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二种是在资本项目交易中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三种是指对国内公民个人实现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定义,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那么,这种货币就是可兑换货币①。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第一个条件是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在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政府必须保有较充分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保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充分呢?根据对已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若干国家的研究和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①,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指外汇储备额占年进口额的比重最少不得低于 20%,一般应维持在 30%上下。根据这一口径,我国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是比较充分了(见表 3—4)。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在 1993 年底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三块内容构成:第一块是中国银行的营业结存,第二块是所有权不属于中央政府的企业和地方留成外汇,第三块才是真正的中央政府外汇储备。从表中可见,中央政府自有外汇储备占年进口额的百分比相当低。中国银行是国家外汇很行,其营业结存当然可以被政府用来支持汇率。但随着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国银行的国
① 参阅本教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第 5 章)。
① 这些国家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家色彩将逐步淡化。特别是,中国银行作为一家巨型跨国银行,保留必要的营业结存是商业经营的需要,因此,中国银行的营业结存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不可能被用来支持人民币汇率的。至于以额度形式或
表 3-4 中国外汇储备充分性分析
单位:亿美元
1981 |
1985 |
1992 |
|
---|---|---|---|
年进口额 |
220.00 | 423.00 |
700.00 ① |
外汇储备 |
47.83 | 119.13 |
452.29 ② |
其中,中行营业结存 |
20.73 |
92.69 |
198.70 |
留成外汇 |
10.90 | 160.00 |
95.00 |
余额 |
16.20 | -133.56 |
+158.59 |
说明:①1992 年进口额为估计数。②1992 年外汇储备为年中数。
资料来源:年进口额和外汇储备额来自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金融统计》1993 年 2 月号第 155 页和 156 页,中国银行营业结存和留成外汇额来自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有关材料。
以现汇形式的企业留成外汇,是企业存放在中国银行的外汇;政府过份使用这部分外汇,将破坏企业对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信心,从而加剧外汇市场动荡和资金逃避。因此,在估计外汇储备充分性时, 也不能将这部分外汇完全考虑在内。
外汇储备充分性这一条件的延伸,是外汇收支(供应和需求)在趋势上的大体平衡。在人民币兑换限制开放以前,我国贸易和经济项目的收支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管制达成的。放开兑换后,经济意义上的外汇短缺很可能会演变成统计意义上的外汇收支失衡,并引发资金逃避。结合考虑到这一点,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外汇储备充分性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在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及创汇能力条件下强行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只能导致扭曲的自由兑换或带有其它新的变相的限制措施的自由兑换,并甚至可能最终退回到兑换管制。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第二个条件是我国经济的规模和开放程度。货币自由兑换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予以支持。弱小的经济通过货币自由兑换把国内市场与国际相联结,风险是很大的。国力越强大,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越多样,抵御货币兑换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货币兑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小。衡量经济规模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总额或人均额。测算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汇率,也可以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用牌价汇率测算,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991 年时约为 400 美元;用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测算,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外国民间研究机构和情报机构得出的结论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在 2000 美元左右。由于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富裕地区,受外部经济影响的也主要是沿海富裕地区,因此,取其折衷, 我国沿海富裕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000 美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在沿海地区实行自由兑换的经济规模条件已基本达到。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人民币不可能在一个地区可以自由兑换而在另一个地区不能自由兑换。另外,“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我国物价便宜,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政府补贴;同类商品的价格相当便
宜,但质量很差。如果把中国三室一厅的房租与波士顿的三室一厅的房租加以比较来求得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那就会犯绝大的错误。因此,从全国范围看,经济规模条件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济开放程度是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一个软条件,它带有双重性。货币自由兑换应该是双向的,即既要有本币兑换外币以获取外国商品的需求,又要有外币兑换本市以获取本国商品的需求。前音构成外汇需求,后者构成外汇供应,外汇市场上有供有求,才能维持货币自由兑换。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定程度的对外经济往来,是形成外汇市场的必要前提。所谓市场,就是无数人从事交易的场所。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开放程度越高,货币自由兑换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越大。如果以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已经相当高。1991 年,中国的这一比重为 16.86%,1992 年为 19.6
%。相比之下,在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前一年,日本的这一比重仅为 8.O%
(1963 年),意大利为 9.8%(1960 年),印度尼西亚为 21.9%(1987 年)
①。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三个条件是宏观金融的稳定。货币问题是金融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宏观金融的稳定,就没有汇率的稳定,就没有外汇市场的稳定。宏观金融的稳定包括多层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供给增长和物价的稳定。这种稳定,不是指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前一瞬间的稳定,而是指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稳定,货币供应中的超经济发行量已被基本消除,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已被基本消除,金融领域中的乱集资、随意突破存款准备金比例和信贷规模、乱用利率等等混乱现象不仅要得到控制,而且要从制度上建立起防止它们重演的制约机制。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差距特别大。现以物价为例,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最近几年中经历了三次波动,并且幅度相当大(见图 3-2),这不仅反映了宏观金融的稳定性不够,而且也反映了金融制度建设的滞后。克服这些差距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 年第 235 页,国家统计局公报 1993 年有关各期。
现在的情况是,中央讲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各地就一哄而上,千方百计
①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1988 年年鉴,1992 年年鉴。
突破指标,争资金,争投资,因为投资能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又没有相应的风险约束。于是,货币的超额发行和各种金融混乱便应用而生。10 多年前就已指出的“一放就乱”现象,经 10 年改革后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甚至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未得到彻底纠正之前就开放兑换,外汇市场的稳定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 1992 年下半年和 1993 年上半年的金融混乱
中,外汇市场已经深受其害,人民币对美元的调剂价从 1992 年 9 月下旬的
6.9 元一路直升,急攀到 1993 年 6 月下旬的约 10.9 元高点,引起国内外舆论的一片哗然。
实现宏观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利率政策。我国目前在利率政策的运用上仍有欠缺,突出表现在(1)实际利率经常为负,由此鼓励了滥用资金和乱集资,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利于正常储蓄的发展和资本积累;
- 利率的运用不够灵活,尤其是短期利率的运用不够灵活。一般认为,中长期利率对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①,而短期利率则对货币市场和金融业的影响较大。灵活运用短期利率是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短期利率应该经常变动,可低于中长期利率,也可高于中长期利率。我国的短期利率始终是低于中长期利率的,不仅存款如此,贷款也如此。短期利率运用不够灵活同贯彻短期利率的金融工具品种稀少有关。在金融比较稳定和发达的国家,中央政府经常利用短期国库券来贯彻其货币调控意图。由于短期国库券期限短,可不断地收不断地发,因而为灵活运用短期利率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目前还没有发行短期国库券、灵活运用短期利率就失去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实现宏观金融稳定的另一重要机制是进行银行制度改革,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银行商业化,二是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使其不再依附于各级财政。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有两种做法,一是使其独立于政府之外, 直接受人大常委会管辖,这种做法的可能性比较小。二是使其独立于政府之内②。独立于政府之内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有人建议撤销各省市自治区的人民银行,改按大区建立人民银行,类似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这样,可削弱人民银行对各地政府的依附性,为强有力的中央宏观金融调控扫除基层碍障。但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四个条件是金融市场要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和完善。金融市场既包括外汇市场,又包括短期货币市场。在外汇市场方面,目前约 100 个外汇调剂中心处于隔离状态,但应予以统一,只有统一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效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统一还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的实施。另外,为了使人民币自由兑换后的外汇市场趋于活跃,外汇供求相对平衡,还必须要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工具的品种,并允许外汇投机。外汇投机能起一种平衡作用,使各个时点上的外汇供求趋于相等,使汇率趋于一致。外汇投机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短期货币市场,包括资金拆借市场和短期国库券市场。当外汇供大于求时,投机者从短期货币市场上获取人民币资金,购人外汇;当外汇供小于求时,投机者抛出外汇,并用所得的人民币再投回于短期
① 基金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较高的实际利率虽然可能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高利率迫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金。见《基金工作报告》93 年第 7 月号:卡皮斯“金融自由化下实际高利率是个问题吗?”华盛顿。
② 1994 年将建立的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是一项具体措施。
货币市场。政府则可通过短期货币市场上的操作(买卖短期国库券、变化短期利率来影响汇率和货币流通量。当人民币汇价下浮和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在短期货币市场上出售高利率的短期国库券,把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短期货币市场上来,把居民个人、企业、集团手中的资金回笼起来,由此达到稳定货币汇价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人民币价格上浮和银根紧张时,则作反向操作。根据日本、台湾、泰国的经验,短期货币市场是成功维持货币自由兑换的重要条件。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五个条件是微观经济方面的。货币自由兑换将使国内价格体系与国外价格体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将反映得更直接频繁,国内外价格体系的差异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更巨大。为了减少价格体系差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一方面要继续理顺国内的比价关系,通过扩大开放使国内价格体系更接近世界市场的比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力度。使企业对价格的反应更灵敏;加速企业、尤其是亏损的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 2/3 左右)的技术改造、产品换代, 以提高它们抗衡价格波动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六个条件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时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要适当。汇率水平适当不仅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也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保持外汇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在“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这一节中, 我们已经看到:人民币汇率下浮有利于出口,有利于暂时性地压制外汇市场上的过度需求和资金逃避,但不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构成对社会总需求的额外负担。人民币汇率水平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稳定的条件。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后的一段时间内,比较理想的汇率制度是管理浮动汇制,为此需要寻求一个指导汇率,当实际汇率过份偏离指导汇率时,政府就应当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