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建议

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有三大问题,第一是调节机制的效率,第二是国际清偿力的适量,第三是对储备货币的信心。见本章第五节“牙买加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而提出的种种改革方案和改革建议,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最主要的,是关于本位货币和储备货币(即国际货币)问题的,第二类是关于汇率制度的。关于本位货币和储备货币问题的改革建议主要包括:

  1. 世界中央银行建议

世界中央银行建议是特里芬在其名著《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特里芬在分析了各国国际储备的需求趋势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后指出,世界黄金的产量无法满足各国储备需求的增长,而依靠美元作为中心货币或关键货币来满足世界对国际清偿力的需求,又会导致美元的两难和货币体系的危机,摆脱这种危机的根本办法是把国际货币体系转移到一种国际性的货币上来。根据两次大战之间国际货币史的经验教训,特里芬提出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世界中央银行的方向转化,由它来创造并发行一种有国际管理的国际货币,为此满足世界各国对清偿力增长的需求。这一建议又被称为“国际管理的通货本位制度”。

  1. 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度

法国经济学家吕埃夫(J.Rueff)他建议将金价提高两倍,以此刺激黄金的生产,保证世界黄金储备的增长。与此同时,吕埃夫认为必须废除美元的特权地位。金价提高后,美国便可以用黄金兑换各国的美元,以后各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全部用黄金清算,世界货币体系便又回复到金本位时代。

  1. 改进金汇兑本位制建议

改进金汇兑本位制建议,包括几种不同的方案。英国学者哈罗德

(R.Harrod)提议经常性地提高金价来维持世界清偿力的增长和金汇兑本位制。瑞士学者拉兹(F.A.Lutz)建议以黄金为基础的多种储备货币制度来取代单一的黄金—美元制,使国际清偿力和储备货币的来源多样化,以此摆脱对美元的过份依赖。基金组织研究部主任伯恩斯坦(E.M.Bernstein)主张由基金组织设立一种新的储备单位来补充美元,以此限制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和满足国际储备增长的需要。这种储备单位的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的,可用于国际清算和支付。

  1. 建议实行美元本位制

美国学者金德伯格(C.P.Kindleberger)、麦金农(R.Mckin-non)和德斯普雷斯(E.Despres)建议实行美元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脱钩,让市场力量决定世界各国美元量的增长。美国在国内推行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国想增加其美元持有量,就应对美元贬值;一国想减少其美元持有量,就应对美元升值。

  1. 建议实行商品性储备通货本位制

上述建议由英国学者卡尔多(N.Kaldor)和丁伯根(J.Tin-bergen)提出。把储备货币的价值固定在黄金这一种商品上,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他们建议,选用一组在世界贸易中有代表性的商品,经某种加权平均的数学加工后,来确定储备货币与这组商品的比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普通商品的产量增长比黄金快,一组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比黄金价格更稳定。这样, 货币体系便从黄金—美元汇兑本位转向了一组商品—美元(或多种储备货币)汇兑本位制。

以上是关于本位制和储备货币的改革建议。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建议主要有:

  1. ) 原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M.Friedman )、素门

(E.Sohmen)和约翰逊(H.Johnson)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具有调节刚性的缺点, 它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缺少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重要调节手段—— 汇率变动。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不仅一国的国内经济目标与国际收支目标会发生冲突,而且从世界范围讲,固定汇率制也倾向于使国际储备需求过度增长。因此,他们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汇率浮动来代替储备运用,由此不但可减少美元的输出,还有利于自由竞争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1. 英国学者威廉姆逊(J.H.Williamson)建议实行爬行钉住的汇率制度(CrawlingPeg)。爬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稳定、长期灵活的汇率制度,由此延伸出来的滑动钉住汇率制度(SlidingPeg)和微调的汇率制度,都属于这一制度的范畴。这是一种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汇率制度,其图形表现是蠕动式的钉住(见图

    6—1)。

一、改革建议 - 图1

这种汇率制度的优点是:从长期看,汇率随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阶段性地调整,以避免汇率制度的刚性和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从短期看,汇率又有相对稳定性,由此可避免汇率剧烈波动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威廉姆逊还特别强调了这种汇率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这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汇率改革建议。

  1. 美国学者马克路普(F.Machlup)和哈伯勒(G.Haberler)提议实行复合汇率制。所谓复合汇率制,就是多种汇率制。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恰当的汇率制度,就世界而言,就有多种多样的汇率制度。与这一建议有关的是采用固定汇率制条件的讨论,这些讨论又被称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OptimalCurrencvArea),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蒙代尔(R.Mundell)、凯南(P.Kenen)和麦金农(R.Mckinnon)等①。

  1. 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还提出了两个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汇率改革建议。一个是汇率目标区方案,一个是宽幅波动方案。汇率目标区是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

    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时,就实行干预,宽幅波动方案是指允许各国将汇率波动的幅度从原来的平价上下各 1%扩大到更大的幅度,比如 10%。这两种建议都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从而增加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和储备需求方面的作用;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汇率对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稳定。

以上是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建议。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两个有影响的扩大基金和特别提款权

① 请参阅本书第七章“区域性货币同盟与欧洲货币体系”。

作用及把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发展援助相联系的改革方案,前者称为“替换帐户”方案(SubstituteAccount),后者称为“联系制”方案(Aid—Linking)。替换帐户是指基金组织开设一个特别提款权存款帐户,各国将各自“过

剩”的美元按特别提款权与美元的比价折成特别提款权后存入该帐户,它们的美元储备便变成了特别提款权储备,基金组织则将所得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或国库券,使这部份美元重新回流到美国。替换帐户方案的意图在于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使特别提款权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储备资产,限制美元的外流,使世界清偿力的增长能通过替换帐户得到调节和控制。这个方案提出后,曾得到许多国家包括部分美国政府官员的赞同, 因为这个方案还有助于压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和稳定美元的汇率。但后因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未能加以实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当美元泛滥、美国货币政策和美元汇率受到冲击时,美国政府赞同考虑实施替换帐户方案;当美元汇率稳定时,美国又反对替换帐户方案。由于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足够的否决权,因此,没有美国的同意,替换帐户是不可能通过的。另外,从技术上讲,实行替换帐户也有些困难。比如,在替换帐户方案下,美元同特别提款权是可以相互兑换的,基金组织负有特别提款权兑换的义务。当一成员国需要美元时,它可从其特别提款权替换帐户中取出存款,向基金组织兑换成美元,这就涉及到汇率风险,即存入特别提款权与取出特别提款权时的汇率差异,由谁来承担这个汇率风险在技术上讲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另外,特别提款权存款的利率与美国的利率也不相等,利率风险也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1979—1980 年第二次石油提价后,石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又发生巨额赤字,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又纷纷增加,讨论了数年的替换帐户方案便被束之高阁了。

“联系制”方案,全称为“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发展援助相联系”方案, 是指基金组织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权通过下列某一种方法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援助(1)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权直接分配给需要援助的发展中国家;

  1. 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权转拨给多边开发机构,然后再由多边开发机构援助给发展中国家;(3)仍按各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进行分配,然后发达国家把分到的特别提款权以“自愿”的形式转赠给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是联系制的积极赞成者,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联系制有利于收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均等分配,有利于国际收支调节的对称性。(2)从经济依存性角度讲,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发达国家实现其国际收支目标。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充分就业,一贯追求贸易收支的盈余,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支付能力, 有利于发达国家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内部经济和外部收支的平衡。

但是,联系制也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的反对。反对的主要理由是:(1)特别提款权属国际清偿力的范畴,与开发援助是两码事, 它的创造和分配必须遵循中性的原则,否则,以开发援助来决定清偿力的创造,必然导致特别提款权的过度发行,由此会破坏特别提款权的稳定和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2)联系制会造成实际资源在国与国之间的永久性转移, 不但破坏了国际清偿力创造的中性原则,而且会改变援助负担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分配,使援助负担的分配超过一国政府的控制能力,导致负担的不公平。

  1. 联系制不利于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效率,助长调节惰性。获得特别提款

权的国家可以拖延调节,在使用完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后国际收支将依然处于逆差。因此,联系制具有松懈国际收支纪律的作用。

由于上述种种反对理由,联系制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提出后,经过十来年的争论,最后终究未能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