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引起动机原则,创设新异悬念情境
动机是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的具体体现.学习动机是唤起学习者行为并导向一定方向的原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因此,教学时应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新异悬念等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P70 给出了椭圆的定义
(称之为定义(I)),P76 例 3 给出了椭圆的另一种定义(称之为定义(Ⅱ)). 学生习惯于一种曲线对应着一个定义,对椭圆的两个定义存在着疑虑.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两种定义同为椭圆,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内在的联系吗?由于问题的结论是肯定的,课本又无解释,这自然会激发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
此时,教师注意点拨,让学生对课本中椭圆方程推导的两个过程进行对比与研究,将会发现 P70 所得的式子:
将(*)式再变形得
a 2 - cx = a
c
= c ( a
a c
( * )
− x),
即 2
| x − a | c
= a 为定义(Ⅱ)中的表达式. 反之,由定义(Ⅱ)亦可推
导出定义(I).
由此得出两个定义是等价的,其表达式虽然不同,但所得的轨迹完全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式,它既可以转化为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形式,又可转化为动点到定点与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一定值的形式,因而可以说(*)式是联系椭圆的两个定义的纽带.两种定义的等价性为在极坐标系中导出圆锥曲线统一方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