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构造,引发猜想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相似之处,由于受到生活中有关的客观事物、模型或方法的启示,可依据他们与数学对象或问题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模拟,提出合理的猜想,构造出有关的数学模型,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 5 证明不等式

m1x1 + m2 x2 +Λ +mn x n

m +m

+Λ +m m m m

(

m1 + m2 +Λ +mn

) 1 2

n > x1 1 x2 2 Λ x n n

成立(其中xi >0,mi >0,i = 1,2, ,n).

这个不等式的证明,用常规方法颇有难度.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不等式左边底数的形式类似于质量分别为 m1,m2,⋯,mn 的 n 个质点的重心横坐标的形式.因此只须考虑这 n 个质点是怎样分布的即可.

我们将原不等式加以变形:

m1x1 + m2 x2 +Λ +mn xn

m1 + m2 +Λ +mn

> (xm1 xm2 Λ xm ) 1

1 2 n

n

m1 + m2 +Λ +mn

loga

m1x1 + m2 x2 +Λ +mn xn

m1 + m2 +Λ +mn

> ml loga x1 + m2 loga x2 +Λ +mn loga xn

m1 + m2 +Λ +mn

(其中 a>1).(*)

故可猜想这n个质点是分布在曲线y = log a x(a>1)上的.这n个质点的重心G(x0 ,y0 )的横坐标x0,即为( * )式左边对数的真数;重心 G(x0

,y0)的纵坐标y 0,即为( * )式的右式.欲证( * )式成立,只须证得曲线y=logax(a>1)是向上凸的即可. 这由对数的性质极易得到,从而原命题得证.

在着手解题之前,引导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生学会猜想”.但是,值得指出的是, 数学猜想是根据直觉判断认为可能成立,而又未经过严格证明的命题.猜想具有两重性,它既有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将我们的思维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猜想必须证明.要将猜想与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猜想, 又教证明”,以防止学生出现“以猜想代替论证”的逻辑错误.对由猜想所得出的各种结论,我们有时可以用演绎法予以推证,有时也可以用反证法来筛选和淘汰,有时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给出证明.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