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概念及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源于拉丁语 creare,就是创造、创建、生产、造就的意思.创造力作为心理学的一个观念,通常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3].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一种新思想、新概念,或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强调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可见,创造力应该理解为思维上的一种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是在认识、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时体现出来,并且会产生出可知的客观成果.创造力是可检测的,具有可测性与可培养性,创造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4]. 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能跳出思维的局限性,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已经善于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和可能性,根据问题进行逻辑性的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发展.从认知心理方面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创造的条件,他们的创造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问题相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 高中生的创造力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独立性,对问题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解决的,是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其他人已经采用的方法的简单重复.第二是相对新颖性.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问题的整个解决过程应该是新颖的,是以前没有遇到的.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类创造”,是个体发展中的第一次的“创造”.第三是在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来并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和可检测性.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创造力的培养是最关键的,主要是为今后更

多、更好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高中生的创造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应该是创造潜能,或者说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从本质上说,创造就是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

那么,创造力与一般认知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造力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反映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因此,创造力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但高于我们所说的一般认知能力,诸如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创造力必须以一般认知能力为基础,并且,在创造过程中一般认知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一般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不可能产生的.反而言之,在创造性活动中包含着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通过一般认知能力的培养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