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法国

18 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充满动荡不安的因素,其封建专制制度极端腐朽,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国王路易十六为首的第一等级(僧侣)、第二等级(贵族)同第三等级(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第三等级不断的压力下,1789 年 5 月, 国王被迫组织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级的代表展开了反对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的斗争。7 月 14 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革命初,政权落在斐扬派手中,该派颁布了著名的革命纲领《人权宣言》,制定了《1971 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因种种原因,巴黎人民于 1792 年 8 月 10 日举行第二次起义,逮捕并处决了

国王路易十六,但吉伦特派依旧难以维持局面。1793 年 5 月 31 日和 6 月 2 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建立起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雅各宾派专政。到了 1794 年 7 月 27 日,该派的政权又落入热月党人手中。

如此动荡的时局,权力更迭,作为革命的对象,贵族皮埃尔一家自然难有安身之环境,何况恩主路易十六被处决,更是如雪上加霜般地刺痛。更何况皮埃尔也于 1794 年 7 月 13 日被捕,要不是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等被送上断头台的话,被处决的将是这位未来发达的杜邦家族的祖宗。一个月以后, 重获自由的皮埃尔回到家里,也许此时便开始了他的“寻找新大陆”计划, 于是他着手一项“伟大”的野心,在他的多方奔劳之下,1799 年便筹集到几百万法郎的款子。10 月 2 日,皮埃尔领着包括儿子伊雷内·维克多在内的 13 个杜邦家的幸存者,带着对大革命的余悸,踏上了实现其野心——在美国建立被称为“邦提尼亚”殖民地的征途。也就是在离开法国之前,皮埃尔特意把姓名中的两个音节拆开,大写成 DU 和 PONT,于是杜邦的姓氏便由此确立下来并逐渐响亮开来。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慑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奔向它乡寻求殖民乐园的杜邦家族却没能实现那厢愿望,殖民计划很快破产,最终反以大资本家、超级资产拥有者的“名头”重塑了家族形象,“法国贵族” 的影响远远难以望其颈背。

作为贵族且带着“使命”赴美的杜邦家族,虽颇有些钱财,但计划泡汤, 便也不足以便家人安身立命。也许令皮埃尔欣慰的是就在他与维克多继续寻

找实现来美初衷几乎等于零的途径的时候,他的次子伊雷内操起了当初由他送到好友手下学到的手艺,开始寻找另一条发展途径。伊雷内策马布兰迪瓦河畔,发现了这儿愿意拿低工资干活,操着同样语音的法国移民。他便欣喜地于 1802 年 4 月 27 日与人合伙买下这儿的一农场,开始了杜邦家族的兴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