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邦与中国

火药,作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它的故乡却除了婚丧嫁娶、祭神送鬼的用途外,别无多少长处。而在一个历史极短的国家,却成全了一个家族的“宫贵梦”。由火药起步,杜邦家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工业“帝国”,并进而成为集工业制造与金融于一体的超级富豪家族,如今杜邦产品遍及世界。各地的市场,用户极其广泛。而且,某子公司和制造厂家也散布于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亚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杜邦也加强了与该地区的合作,积极开拓市场。自 1961 年在日本设立第一个立足点,现在业务已遍及香港、台湾、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立、泰国、印度、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杜邦家族与中国的渊源可以上溯到 1857 年 7 月,不过这次来往与杜邦公司无关,而是一位家族成员当时的美国海军上校,后来的海军少将塞缨尔·F·杜邦,奉公指挥那时美国海军中最好的舰艇之一“明尼苏达号”前来中国执行一项当时最为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加大对华贸易的力度。

当时的中国已于 1842 年在欧洲列强的进攻下,被迫将广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大商埠向欧洲列强开放,以及通商,而香港则归伦敦证券交易所。

1856 年和 1857 年,广州人民进行反抗,烧毁了外国工厂,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特权,以此为借口,立即重新发动战争。沙俄和法国趁机参战, 要求修订条约,贪图更多的利益。出于种种原因,沙俄和法国两国邀请美国作为签订条约的强国一起参加,从而导致了这次出使。然而美国想在欧洲列强进攻和中国的抵抗中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以便与中国政府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才能获得比参战所得到的更大的贸易利润。为此,塞缨尔·F·杜邦在中国呆了近 5 个月的时间。

这当然不足以说明杜邦家族与中国的什么关系,而且也是作为列强的军舰停泊游弋在中国的海面甚至进入长江,无论是否参战,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而杜邦家族第一次与中国的联系,与其业务无关。

杜邦公司与中国的生意往来,大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邦公司的火药那时开始源运往这个发明火药的国度。1925 年包括东北的张作霖和南京国民政府均有订货。而在上海已设有杜邦公司办事处,上海杜邦染料公司

办事处等。在 1934 年晚些时候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参议院调查委员会还指控杜邦公司在中国和波兰“行贿”,这自然是不了了之的一件事。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杜邦公司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往来中断了,自然台湾、香港不在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快,中国已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财团有了密切的贸易交往。杜邦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自然不会对中国广阔的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熟视无睹,在已有交往基础上,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于 1988 年注册成立,被称为杜邦在中国业务及投资的旗舰。

杜邦在中国的业务是以香港为基地,辐射全中国各主要城市,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设立有办事处及销售服务机构,形成香港、大陆、台湾联系一起的大中国业务网络。

在中国市场,杜邦主要销售 60 多种产品,从农药到衣服纤维、汽车配件到家庭生活用品。杜邦还通过技术转让,助长中国工业的发展。目前,杜邦公司已在中国多处投资建立生产工厂、包括深圳、东芜及上海浦东,尚在探讨的项目有 20 多个。

而且,杜邦在中国也保持了家族传统,大力资助科学研究,资助了 12

个科研单位超过 30 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杜邦公司在中国还非常重视宣传广告工作,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在覆盖面非常广、影响力很大的《读者》杂志封底,连续作了一种非常深入人心的形象广告外,还每月出一期《杜邦大中国通讯》中文版,发给杜邦公司中国雇员并赠送给有关人士和机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杜邦公司与中国的交往也将更加密切、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可以预料,这种交往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现在的中国的市场为主的形式发展到更多的互利互惠往来,互为市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