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市场争夺中脱颖而出

1982 年初春,微软的员工笑逐颜开,搭载 IBM PC 个人电脑航船出海的战略初战告捷,除了 MS—DOS 如日中天之外,微软的触角已伸入到诸多语言领域——BASIC、汇编、FORTRAN、COBOL、PASCAL⋯⋯公司巨大的盈利,使盖茨这位年轻的总裁也开始引起公众注意,比尔·盖茨的照片第一次上了《财富》杂志的封面。

盖茨的秘书,人称“微软慈母”的露宝,一面兴高采烈地把杂志分发给每位员工,一面向着盖茨打趣地说道:“你看起来好潇洒好英俊!”但盖茨一个劲地埋怨摄影师把他拍得太年轻了,27 岁的他在杂志上看来才刚刚 19 岁。

“你本来就青春年少,不过才 27 岁呀,你们都是孩子嘛。” 48 岁的露宝笑着对盖茨讲。

那天晚上,露宝领这群疲惫不堪的“孩子”们走进了一家酒吧,准备小酌庆贺一番。

“小姐,请来一杯啤酒。”盖茨挤到柜台旁,腼腆地开了口。 “对不起,”招待员一反殷勤常态,从头到脚,把盖茨看了一遍,“按

照美国的法律,未满 20 岁的小孩是不能饮酒的。请出示你的身份证。”

露宝和伙伴们笑得前仰后翻,“小孩”顿时臊得面红耳赤,微软的总裁的确是太年轻了。

1982 年中,DOS 几乎统治了美国 IBM PC 市场,即将形成 PC 衍生物的第一步正悄然涌进市场。

盖茨和艾伦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欧洲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希望再建新功。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正当艾伦与几个微软成员在法国巴黎进行一次商业旅行时,他突然感到发烧得厉害,脖子上长了一个小肿块。几天之后,病情仍未好转,他只得中止旅行,决定必须回美国去。

西雅图的医生几次诊断的结果表明,艾伦有某种癌变。医生建议为保命起见,他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

治病期间的艾伦偶尔回到微软公司开一开会,但是这很累,因为癌症的治疗已经使他精疲力尽。

这段时间艾伦逐渐从微软抽身出来与家人团聚、旅行和其它一些他想做的事情。艾伦有两个爱好:看 NBA 篮球赛和当摇滚乐队的吉他手。这段时间, 艾伦对享受人生更感兴趣。于是,他决定离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微软集团。

盖茨对艾伦的离去很为不安,但又难以拒绝,左右矛盾,他对艾伦说: “我们都想你回来工作,但回到微软又没有兼职一说。在那里,你就会

玩命地工作,任何人都一样。”

这样,文伦离开了微软公司,但他仍是微软的董事,艾伦拥有微软 9.6

%的股份。

艾伦目前拥有 60 亿美元的资金。这些无法想像的财富可能并不能买到幸福,但可以让保罗。艾伦去大量收购价值连城的艺术真品;修建豪华的住宅;购买 NBA 中的波特兰开拓者队;修造多功能康乐中心;建立西雅图摇滚音乐纪念馆;投资早期美国通信业的在线眼务;参股了近 20 家高技术公司。

从此,保罗·艾伦开始了他的“好好生活”。

1982 年,联邦政府司法部撤销束缚了 IBM 公司 13 年之久的反垄断法诉讼,IBM 公司如释重负,马上兴建了一座自动化工厂,大量生产 IBMPC 机, 价格急剧下降,IBMPC 机销售量直线上涨,以每月 3 万台的速度增长。

IBMPC 机的发展,带动了 MS—DOS 的迅速发展,在 MS—DOS 取得稳固地位后,年轻的盖茨张开了幻想的翅膀,他开始“想入非非”,暗自策划了一个新的战略——策马挥戈,攻向应用软件的广阔天地。

他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不可一世的“维赛计算”软件,一种称为V1siCalc 的电子表格软件。

与“维赛计算”相关的是一个叫做布里克林的“孩子的故事”。

1977 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布里克林,26 岁的毛头小伙,烦透了导师布置的那些课外作业,单调而重复的计算、填写帐目、单据、统计报表对布里克林来说毫无乐趣。好在他刚刚学会了 BASIC。于是偷偷溜进机房,在小型电脑 PDP—10 上写了个小程序,轻而易举地做完了每天繁重的课外作业。

布里克林有了写在纸上的程序,却没有自己的电脑,无法继续把它改写成实用的软件。适逢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一眼看中制表程序软件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苹果 2 型。这位工商硕士捧回电脑如虎添翼,使用了一星期时间,他就改写完成了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

布里克林不是玩电脑的行家,他又找来自己的挚友——编程高手弗兰克斯通,帮助他用汇编语言写成真正的商业软件。两人一合计,给这个软件起了个“VisiCalc”的大名,意为“可视的计算”。就此,他们办了一个“软件艺术公司”,专门制造“维赛计算”,软件,为了回报费斯特拉的提携, “维赛计算”的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

费斯特拉使出浑身解数,1979 年 10 月,把“维赛计算”正式推向市场, 然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就像 MS—DOS 靠 IBMPC 机走红一样,“维赛计算” 的崛起,完全得益于苹果 2 型的极力相助。苹果公司欣然接受了这个开发于

苹果 2 型的小玩意儿。谁知道此产品渐渐得到了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一年的功夫,一步登天变成个人电脑历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应用软件。反过来,“维赛计算”也促成了苹果 2 型的销售,人们成群结队涌向商行,指名

道姓要买“维赛计算”,捎带着也买了一台苹果 2 型机。到了 1980 年,居

然就有 2 万 5 千台苹果机采用了“维赛计算”软件,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以上,“维赛计算”堂而皇之地与苹果机结成了“最佳搭挡”。

1982 年,“维赛计算”的销售量达到 50 万套之巨,布里克林自办的企业已发展成员工百余人,年营业额高达千万美元的软件制作公司。

可惜布里克林的眼光看得不够远,他没有紧接着开发出“维赛计算”的CP/M 版,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要知道当时居 8 位机泰斗地位的 CP/M 操作系统还控制着半壁江山,一家名叫“索辛”的软件公司快速反应,乘势推出与“维赛计算”功能几乎完全类似的“超级电子表格”Super Calc,把 CP/M 的领地尽收其中。

商场如战场,这就是比尔·盖茨决心进军电子表格时所面对的商场态度, 似乎凶多青少,前途未卜。微软公司在技术上若不能盖过“维赛计算”和“超级电子表格”,绝对不会有成功的把握。

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开发第一流的电子表格需要顶尖的软件人

才。比尔·盖茨把目光重新瞄向西南,定位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里,他要在那里去搜寻人才。

在密布了 3500 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硅谷里,可谓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然而,最令比尔·盖茨眼馋的还是施乐公司在帕洛阿托的研究中心(PARC)。

70 年代初,施乐提供极优厚的实验条件,吸引了约 100 多名科学博士和电脑专家来到该公司的西海岸实验室里。

PARC 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一批真正的软件天才。

遗憾的是,施乐公司没能竭力把他们留住,80 年代个人电脑业界重要的人物,大多出自 PARC 这所“黄埔军校”。

以微软的实力和比尔·盖茨当时的名声,要想从全美第一流的研究中心里“挖”走其中的任一位恐怕都很棘手。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名叫查理·西蒙的 PARC 博士级大师,竟“自投落网”,主动投进了微软的怀抱,让比尔·盖茨好不开心。

西蒙早年先后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自 1972 年起任职PARC。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驱车前往微软,他和盖茨一见如故,仅仅交谈了 5 分钟,就毅然作出“跳槽” 的决定。“看到比尔,我就知道千载难逢的良机来了。”西蒙后来回忆说。

返回 PARC,一位要好的秘书关切地询问他准备“跳”向何处,西蒙笑着给她一本通讯录。秘书从头到尾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找到了“微软”的名字,比尔·盖茨没戴眼镜的照片使他更像个未出校门的中学生,“西蒙”, 秘书郑重其事地劝告说,“可不要拿前途当儿戏呀!”西蒙不置可否地笑了一笑,却义无反顾地办了离职手续。

1982 年 2 月 6 日西蒙转到微软公司担任应用软件开发处处长。西蒙走马上任,承担了微软第一个应用软件主持人的重任。盖茨把这个构想中的电子表格命名为“多元计划”,微软的电子表格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工作表格功能的多种用途。

“‘多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维赛计算’,”比尔·盖茨对西蒙说道: “它将成为所有个人电脑最主要的电子表格,因而必须要在 MS—DOS、CP/M、UNIX 等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我希望你能用 C 语言来设计。”以盖茨的个人好恶,他非常讨厌“维赛计算”中的行、列表示符号。然而,西蒙认为这并不重要,西蒙自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是“菜单”(MENU)的创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西蒙对“多元计划”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了“菜单”,为用户创造了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同时,也为后来诸多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

“多元计划”的另一个特色是汇总计算,可以将几个个别的表格计算汇总,例如把一年 12 个月的表格一次归入年度计算中。

因为与 IBM 公司有合作的默契,微软设计电子表格时当然把 IBMPC 机列在首位考虑。

IBM 公司当前正在大力发展 64K 内存的机器,它一再派员要求,希望把“多元计划”限制在 64K 内存下运行,盖茨和西蒙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顺从了 IBM 的要求。这个可苦了微软公司的设计师们,他们对这个效果相当不错的软件作了大幅度修改,软件功能因而大受束缚。

IBM 和微软都未曾料到,这不大起眼的 64K 限制规定,不久后反成了“多元计划”的致命弱点。

1982 年 8 月,“多元计划”第一次出现在苹果 2 型电脑上,而 IBM 正式销售这套软件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

随后,微软公司相继把“多元计划”的 CP/M 版和 MS—DOS 版推向市场。比尔·盖茨自觉得胜券在握,踌躇满志地登台宣称:这是第二代的电子表格, 凡会用计算机的人都会迅速掌握“多元计划”,言下之意,第一代电子表格“维赛计算”已人老珠黄,就要退出角逐了。

想不到,同年 11 月间风云突变,康迪斯电脑传来消息——有一种更新的电子表格抢占了“多元计划”的风头。西蒙慌忙跑向会场,两下一对比, 顿时颓废地摇头叹了口气。“这下麻烦大了”他回来对盖茨说道:“‘多元计划’可以说大势已去,它与那新软件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这新软件名曰“莲花 1—2—3”。由莲花软件公司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电子表格软件。

莲花软件公司的创办人是米切·卡波·卡波少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小爱好迪斯科和摇滚乐,曾做过一段时间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又迷上了所谓“超觉静坐”,这一东方的静坐功夫以“莲花”为崇尚物。

1979 年,29 岁的卡波不再担任“莲花功”的指导教师,转而成为电脑“发烧友”。他为费斯特拉的个人软件公司写了两个软件:一个是统计,一个是绘图,转让给了费斯特拉,获利 170 万美元。

卡波赚了这笔钱,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他从费斯恃拉和布里克林那里看见了软件创业的门道。几乎在盖茨策划微软开发“多元计划”的同时,卡波策划了一个雄心更大的计划——他要把“看得见”的电子表格和“看得见” 的统计数据管理和绘图揉成一个整体。

独木难成林,正如布里克林和弗兰克斯通休戚与共那样,卡波也有自己的挚友。他动员另一名编程高手萨斯共谋大业。之后,在不到 10 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就用汇编语言实现了他们雄心勃勃的规划。到了自立门户的时候了,1982 年,卡波的公司正式挂牌营业,公司大名为莲花,“莲花”成了这家软件公司的图腾标志。莲花公司的拳头产品,集三大功能干一体的“莲花 1—2—3”神不知鬼不觉,悄悄站在“多元计划”的身后。

“莲花 1—2—3”中,1 是电子表格、2 是数据库、3 是商业绘图。1—2

—3 能把商业数据用数据库的形式加以管理,制成的电子表格又可用条形图、饼图的办法直观显示输出,它开创了套装软件之先河。

最让盖茨和西蒙感到惶恐不安的,还是软件应用的内存空间。1—2—3 没有任何包袱,它绝不会因 64K 的限制而作茧自缚,而一举把应用空间突破到 256K。其中奥秘,盖茨后来才明白:

80 年代的芯片发展,完全验证了“莫尔定理”的预测。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逐年翻番,64K 的机器转眼间就成了“昨日黄花”。

“莲花:1—2—3”上市数天之内就接获逾百万美元订单,3 个月后击败了软件艺术公司的“维赛计算”,“多元计划”尚未立足,就要退场了。不能不说是一场市场闪电战。

虽然在电子表格软件上的开发失败,但微软的 MS—DOS 在 1982 年大显身手,风头占尽,特别是推出的 MS—DOS 1.1 版本,确立了其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商业利润一直上场。

1982 年底,微软公司年收入已增至 3400 万美元,雇员已超过 200 人。但并不仅仅微软有这么显著的成就,其他主要的计算机公司同样战绩斐

然,整个计算机产业就像一匹脱组的野马势不可挡。

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周刊《时代》,在它创刊 55 周年的 1983 年元

旦,不同寻常地宣布 82 年的新闻人物: “在一年的新闻里,最意味深长的东西,最吸引人的话题,并不是一个

单一的事件,而是代表着一种进程,一种仍持续发展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的进程,这进程并将影响其他一切领域,创造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时代》在风云激荡的当今世界中选择了这么一位新闻人物,但这完全不是一个人物, 而是一台机器:一台个人计算机。”

信息革命终于来临。

信息浪潮的迅猛高涨,加剧了计算机产业的激烈竞争。软件产业、风云变幻、群英菩革、“角逐中原”,谁主浮沉?

1982 年才宣布成立的莲花公司,在 1983 年初就被 IBM 公司所青睐。IBM 公司确立“莲花 1—2—3”在 IBMPC 个人电脑上正统电子表格软件

的地位。于是,“莲花 1—2—3”风行于美国。1983 年 4 月,“莲花 1—2

—3”登上畅销软件的榜首,到 6 月,卖出了 6 万套。同时,莲花公司的股

票公开上市,随着股价的上升,卡波拥有的资金很快达到 5000 万美元,这

已成了 1983 年度软件工业的一大新闻,自此以后,莲花公司便登上全美国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室座。

盖茨深受触动,这个领域藏龙卧虎,一不小心便会落伍的现实使他从此更加警惕。

幸运的是,有心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多元计划”虽在美国本上失利,却成功地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成为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畅销软件。

尽管如此,年轻气盛的比尔·盖茨委实难以咽下这口气,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但需假以时日。盖茨仍决定绝不放弃应用软件市场这块宝地,他把目光已转向了文字处理软件。

最早的文字处理工作并非使用软件,而是 70 年代末期流行的 IBM、王安、CPT 等文字处理机,它们都是办公室的好帮手。

1978 年,在伊姆莎公司任职的鲁宾斯坦预感到这家公司正在走向衰落, 时日无多,于是离职,自己创立了微处理公司,开展软件发行业务。当时微电脑没有文字处理软件,市场一片空白,他下决心做第一个垦荒者,聘请程序设计师进行开发工作。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投入金钱,软件还未成功,已一贫如洗,不得不栖身火车站。幸好在鲁宾斯坦尚未饿毙街头的时候,这个以“文字之星”命名的软件终于成功推出,成为了软件行业中文字处理先锋。

“文字之星”冉冉升空,倾刻大放光明。“文字之垦”以它强大的编辑功能征服了用户,在 CP/M 操作系统软件园中创造出收益最佳的业绩。不久, 鲁宾斯坦又不失时机地顺应 IBM PC 个人电脑的潮流,把原在 8080 处理器上用汇编语言写成的“文字之星”迅速地改编成 16 位机版本,继而在个人电脑世界里大红大紫。1982 年,微处理公司一跃而跃挤身于享誉全美的大型软件公司行列,“文字之星”的销售量超过 100 万套。

然而,“文字之星”毕竟属于旱期的文字处理软件,操作起来不尽人意, 用户必须熟记 30 个键的组合,颇为麻烦,市场上要求改善软件功能的呼声日高。

正是看中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广阔市场和“文字之星”的先天不足,比尔·盖

茨审时度势,部署应用软件的第二场重大战车——挑战“文字之星”,他要从文字处理的”夹缝”中展开攻势。

首战未捷的西蒙仍然坐镇中军,执掌设计软件框架的“帅印”。

没多久,就开发出了以“微软文字”命名的文字处理软件,各方面功能都优于“文字之星”并可与其兼容。

1983 年的康迪斯电脑大展 3 月在亚特兰大隆重揭幕。一想到去年的大展因“莲花 1—2—3”横插一杠而使“多元计划”黯然失色的往事,微软的盖茨决心让“微软文字”登台亮相挽回面子。成千上万的观众的确被“微软文字”的新功能所倾倒:第一次让人在“鼠标器”前感到了魔幻般的惊奇, 第一次能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变化的字体;第一次可以驱动激光打印机打印文章⋯⋯诸多的“第一次”使“微软文字”就像一颗正在爆发的“超新星”, 把“文字之星”湮灭在它的光亮背后。

为了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微软为“微软文字”的上市策划了一种史无

前例的销售计划,盖茨形象地把其比喻为“集团轰炸”。

那一年,著名的《个人计算机世界》杂志正在着手编辑一册介绍畅销软件的专辑,并设想选三五个软件制成盘片随杂志赠送给订户试用,得知此事后,微软的销售经理立即登门造访,大包大揽,独家购买了全部盘片的录制权,付出 35 万美元的巨额代价。

随后,45 万张“微软文字试用版”的磁盘准备就绪,所谓“试用版”, 是指它具备“微软文字”正式版全部功能,唯独不能用来打印文章。这种宣传方法,后来被各大公司竟相仿效,成为新软件上市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促销手段。万事俱备后,《个人计算机世界》一声令下,杂志专辑飞向四面八方, “微软文字”顿时插上翅膀,从西雅图开始,一直“炸”遍整个美利坚。

比尔·盖茨焦急地等待着“轰炸”的捷报传来。不断反馈回来的消息却差强人意,各地销售人员纷纷传说令人不安的消息:一批又一批在校的大学生们,正在挨家串户推销一种新的文字处理软件,上门服务加示范表演,比起微软的“集团轰炸”来,新软件的“游击战术”似乎更胜一筹。

确切的“情报”送达微软总部,这个新的文字处理软件叫“完美文字” 其公司与软件同名,也叫“完美文字软件公司”。

“完美文字软件公司”创建于 1979 年,由一个叫巴斯坦的大学生和他的电脑老师阿希顿共同创办。公司的目标很专一是为了超越当时很畅销的“文字之星”。

除了功能之外,“完美文字”软件公司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还在于“完美” 的服务。巴斯坦虽然缺乏经费,无法照搬”集团轰炸”的大手笔,但却善于利用大学生上门服务。默默无闻不要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排忧解难,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询问电话。有一次,巴斯坦居然把“完美”公司的电话帐单公布于世,巨额电话费支出无声地塑造出“完美文字”软件公司“完美”服务的楷模形象。

辛劳耕耘,热诚服务。这种近似于“原始”的商业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同样能获得沉甸的收获,甚至比大作广告的影响更为深远。当微软公司还在为“微软文字”大作广告的时候,“完美文字”已经不声不响地打进了畅销软件排行榜前 20 名,逼近了“莲花 1—2—3”的名次。

“或许,“微软文字”对“文字之星”的宣传攻势反而为“完美文字” 扫清了障碍。人们从微软宣传中得知“文字之星”即将退场,但亲眼目睹的

换代产品却是“完美文字”。在这种氛围下,微软公司称霸文字处理软件的努力又一次付诸东流。

在后来的一次美国市场文字处理软件销售统计调查中表明:“完美文字”已占 31%的市场,雄居榜首,“文字之星”还占有 16%的领地,而花费巨额财力和人力的“微软文字”只获得 11%的市场和排名第 5 的“业绩”。

两次出击,无功而返。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在应用软件领域似乎很不走运,软件辉煌的理想祈望着,等待奇迹的降临。

奇迹当然不会自动从天而降。“屡战屡败”的比尔·盖茨毅然决定“屡败屡战”再回首,重新与“莲花 1—2—3”决战。

1983 年 9 月,盖茨秘密安排了一次小型会议,把微软最高决策人物和

软件专家关在西雅图的汇狮宾馆里,开了整整 3 天的“头脑风暴会”。比尔·盖茨宣布会议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

与会者中,一位名叫克朗德的青年学者显得分外激动。两年前,刚走出校门的克朗德就加入了西蒙领导的“多元计划”设计组,好不容易搞出的电子表格却被莲花公司抢去先机,现在,他自动请缨,要主持这套软件的设计。

从不论资排辈的微软,将机会给予了克朗德。由此,克朗德脱颖而出。3 天的会议时间虽短,但是克朗德从盖茨、西蒙等软件高手那里受益匪

浅。他们透彻地分析和比较了“莲花 1—2—3”和“多元计划”的优劣,议定了新的电子表格软件的规格和应具备的特性。

盖茨不准备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最后为它确定的名字“超越”中,谁都能嗅出挑战者的气息。

超越,对微软而言,首先意味着超越自我。

1984 年元旦,计算机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个人电脑诞生了:苹果公司推出了以独有的图形“窗口”为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乔 布斯将其命名为“麦金塔”。“麦金塔”以其更友好的用户界面走向市场向 IBM PC 个人电脑挑战。

1984 年 3 月,正当克朗德和程序设计师们挥汗大干,忘我工作,使“超越”电子表格软件已见初形时。比尔·盖茨正式通知克朗德放弃 IBM PC 个人电脑“超越”软件的开发,转向为苹果公司“麦金塔”开发同样的软件。

“比尔,”克朗德急匆匆地闯进盖茨的办公室。“你简直把我搞糊涂了! 我没日没夜地干,为的是什么?莲花是在 IBM 个人电脑上打败我们的!微软只能在这里夺回失去的一切!”

比尔·盖茨耐心地解释事情的缘由:“麦金塔是目前最好的用户界面电脑,它代表着计算机的未来。而且具有 512K 内存,能够充分发挥我们‘超越’的功能,这是 IBM 个人电脑不能比拟的,我们想,先在麦金塔上取得经验,正是为了今后⋯⋯”

克朗德恼火地打断盖茨的讲话“我绝不接受!”一气之下,年轻气盛的克朗德向盖茨递交了辞职书。无论盖茨怎么挽留,他也毫不松口。

不过设计师的职业道德驱使着他尽心尽力地做完善后工作,他把已写好的部分程序向麦金塔电脑移植,制作了几盘如何操作“超越”的录象带。九个月后,克朗德头也不回走出了微软的大门。

天有不测风云,上帝似乎在冥冥之中伸出了拯救的手,拯救了“超越”。克朗德离开微软后,在西雅图谋职未果,准备前往加州碰运气。火车上

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机:小偷在他打盹的那一刻,把他的全部财物洗劫一空。克朗德腰无分文沮丧地返回出发地。

当可怜的克朗德再次出现在微软大门时,比尔·盖茨松了一口大气:“上帝,你可总算回来了!”

在以后的这段时光里,克朗德专心致志把“超越”认真地收尾完工,无意中还为它加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模拟显示。

此时,卡波的莲花公司,电子表格软件“莲花 1—2—3”依然在 IBM PC 个人电脑世界中稳坐头把交椅,莲花公司甚至还趋势推出另一套软件:“交响乐”。它在“莲花 1—2—3”的基础上又拼装了文字处理和通讯。表、库、图、文、通,五位一体,堪称集成软件之大成。最让盖茨忧心的是,莲花公司也正在为“麦金塔”电脑开发电子表格应用软件,卡波不忘旧情,对曾担任摇滚音乐主持人的身份一往情深,他将为“麦金塔”开发的软件命名为“爵士乐”。

微软公司探知到“爵士乐”的情报后,决心加快“超越”的研制步伐, 抢在“爵士乐”前吹响“超越”的号角。

1985 年 5 月,比尔·盖茨一行,千里迢迢来到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一家宾馆,“超越”新闻发布会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头天节目的彩排又生出戏剧性的波澜。原计划由盖茨亲自担任会议主讲,另外的技术人员操作电脑,并把结果投影到一个大屏幕上。哪知在预演时,“超越”的演示程序竟不听使换,可把比尔·盖茨急出一身冷汗,他命令操作人员立即删掉部分演示程序,惶然地等待天明。

5 月 2 日,发布会如期开幕,幸好“超越”还算争气一直稳定地运行到最后。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亲临讲话以示对微软“超越”的支持。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则预测说:“超越”将给微软公司赚进“以吨为单位计算的美元”。

这一场重大的战事,终于没有令比尔·盖茨再次失望。盖茨挥起“超越” 的室剑,刺向莲花宝座上的卡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第一次击败了莲花教主,当然仅限于麦金塔电脑的领地。“苹果园”的用户们举起双手欢迎“超越”,一位为他的公司安装了 1 万套“超越”的经理说:“多年来我们一直

是莲花 1—2—3 的用户,但现在完全换成‘超越’,‘超越’与麦金塔的联姻是天合之作!”赞美之辞,溢于言表。莲花公司彻底地感到震惊,“爵士乐”比“超越”慢了 3 个星期,顿时发现恍若隔世。到 1987 年初,市场报告表明:“超越”以 89%比 6%的悬殊比分,远远超过了“爵士乐”。

然而,在 IBM PC 个人电脑世界里,“莲花 1—2—3”尚稳如泰山。想要挣脱“莲花”的阴影,不能不将“超越”的火烧向 IBM PC 世界,“曲线救国”成功的比尔·盖茨,雄姿英发、信心百倍地准备再度出击。

此时,他正在策划创建一个打开新世界的窗口——“视窗”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