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陷危机

杜邦公司的大发展也给本身带来了许多麻烦,自然大多是大商业的固有弊病。而作为那个时候的公司领导人科普兰没有了拓展海外的锐气,而是保守地经营着公司。自 19 世纪以来,杜邦家族一直以利润占投资额百分之十作为经营指导,而到了 1955 年,公司收益为 13.8%。杜邦家族的资产已经愈来愈大,要使这巨大的投资维持 10%以上的收益必须不断增加销售额。而技术上的改进使成本和价格均在降低,增加销售额的唯一出路就是扩大市场。事实上因为以前尚有通用汽车公司的收益以及越战效益,投资与利润的矛盾才不明显。当有危机时,科普兰却试图以更庞大的机构来解决机构庞大的问题,更加增加基建投入,甚至当产品过剩,存货积压,价格下跌时,他还保留传统作法,不带头降价,诸如此类的作法使杜邦公司丧失了不少的主动权和销售收入。由于在领导岗位上不能称职,科普兰于 1967 年 12 月结束了在公司的领导主涯。令人惊异的是代替科普兰的是一位名叫查尔斯·布雷尔斯福特·马可的人,没有杜邦二字,据称他是在杜邦公司第一个真正的局外人当上总经理。此时小伊雷内也开始活跃起来,然而难料的 1969 年年底的又一经济危机,又使杜邦家族遇上麻烦。

在纽约华尔街的债券股票市场,杜邦家族岂有不染指的道理,1922 年成立的 F·I.杜邦公司一直活跃着。到 1963 年,F·J·杜邦公司已经拥有 110

个营业处及 1300 多名正式代理人。此公司由爱德蒙·杜邦主持,在整个 60 年代,爱德蒙几乎事事如意,触角伸入多家股票投资公司,甚至当上美国股票交易所的理事会成员。1967 年,F·I·杜邦公司经营收入就达一亿美元, 引得杜邦家族成员大量在该公司投资。

当不景气浪潮涌来的时候,因投资者的恐惧,纷纷提款,致使流动资金储备下降;同时,杜邦公司在国外的大量投资并未及时收回巨额资本。所以当 1968 年 F·I.杜邦公司获得创纪录的收益后,面对大量购销订单却开始有些无能为力了。1969 年 5 月起,市场严重不景气,股价大跌,在股票抛售风中,各方矛盾加剧,承担着大量投机性信托投资公司及小额投资顾客的F·I·杜邦公司受到的打击尤重,当年的经营赤字就近千万美元。爱德蒙多方“挣扎”,但一条关于杜邦公司资本不足的谣传对其影响颇大。1970 年F.I·杜邦公司的赤字已近 2 千万美元。后来由于杜邦公司办事的某种混乱以及决策的某些失误,F·I·杜邦公司未能筹够对杜邦家族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必需的资金而被别人钻了空子占去绝对多的资本。另一项惨重的失败是科普兰的儿子摩特西经营不善,在竞争中使所拥有的几个公司相继破产,成为到此为止美国历史上个人破产案中最大的一件。由此影响到整个杜邦帝国,其一便是由于其父科普兰也曾参与儿子的一些经营,甚至作过担保。给杜邦公司造成了一些麻烦,其二是由于科普兰力图保住儿子这方面,无力顾及 F·I·杜邦公司的求援,使杜邦公司损失了一块肥肉。因此,不久科普兰便辞去杜邦公司董事长的职务。

自然,以杜邦帝国的雄厚实力,这些失败绝不致于伤筋动骨。杜邦家族的成员们各显其能整顿“残局”:政治上皮埃尔·S·杜邦第四成为近 40 年来第一个进入国会的杜邦成员。杜邦财团主席马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改变了家族筹资多从内部资源来的传统做法,而转向银行贷款,从此杜邦家族 170 年之久的财政传统被打破,也开始奉行凯恩斯的赤字开支理论。另外他还抛弃了家族利润占投资资本 10%的传统经验准则。第三是按家族传统的劳工政策裁减工作人员,工资单上 10%的人员被精减,他还大刀阔斧进

行管理人员调整,大约 60 名高级职员调动了工作或提前退休,25 个部门负责人换了 320 个,执委会也有 4 人被更换。这项措施引发了一场来自一个电

化厂工人的大罢工,罢工持续了 6 个月,是近 40 年来反对杜邦家族的第一次大罢工,也是这个公司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然而昙工并未取得实质效果,作为近半个世纪里第二位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马可继续他的杜邦革新,杜邦公司的利润又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