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福特

亨利·福特在 1863 年诞生之时,即碰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在这位汽

车大王随后的一生中,经过了 1914 年至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1929

年至 1939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福特和他的汽车公司都顺利而生动地度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犹如亚洲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两次世界大战也使汽车和汽车的开发制造者们难以逃避地受到洗礼和冲击。

福特在第一次大战前由于开创了汽车流水装配线生产方式和“五、六美元的薪资革命”而在国际间名声大振。但他仍然带着出主于迪尔本农家子弟和一位崇尚手工实践的技师那种质朴的作风。早在 1908 年,他即在底特律爱迪生大街第一次为自己建造了一幢豪华宅园,那时正值 T 型车发售时期。在他提出“5 美元革命”计划后不久,又迁居于富人区克雷尔湖畔的豪华新宅。但很快亨利·福特就卖掉了这幢豪宅,因为这个社区的贵族风气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这里是寄生虫主活的污秽地区。

最后落叶归根,亨利·福特决定定居出生地迪尔本老家。他看中了迪尔本一个叫菲尔连的大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位于鲁裘河西北部大约 15 分钟车

程的地方。面积 2000 英亩,林木葱郁,鸟语花香。

福特以石灰岩为材料建筑起简朴大方的家园,同时还建造了一个小型的高尔夫球场和一个网球场。鲁裘河穿过这片森林,福特还利用河流建起了私人的水力发电厂。

一架带脚架的望远镜一年四季都安置在书斋的阳台上。亨利·福特这位终生埋头于汽车的人,经常抽空用望远镜辽望远去的鸟儿和野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甚至也打破了迪尔本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亨利。福特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关注着这场战争的一些统计数字,有一篇报道说: 1915 年春,欧洲战争吃紧,交战双方损失惨重,阵亡人数已达 2 万。

看完这一报道,福特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连串精确的数字,如果年利率以 5

炙计算,要换算成福特汽车公司 2 万名职工的年薪 300 万元,就必须投入 6

亿美元的资金,才能产生出这笔 3000 万美元的利息。“底特律怪杰”亨利·福特看见一篇简单的新闻报道,竟推算出一串使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惊人浪费的数字,他毫不认为欧洲战争是刺激市场的大好良机,而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匹兹堡的钢铁工业企业家或福特汽车公司的副董事长柯恩斯,都认为应不失时机抓住欧战机会大发一笔。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陆军部提出征用福特汽车公司的海兰德公园工厂,改为军械工厂,亨利·福特严辞拒绝。他痛心疾首他说道,“欧洲大陆这些笨蛋,他们知不知道一发大炮炮弹便可以生产一辆福特 T 型车?一个来福枪弹夹可以换得半个汽车火花塞?现在战场上所使用的火药原料硝酸, 如果用作氮肥,则撒遍全世界农场都还绰绰有余。”

亨利·福特还公开宣称:“生产活动中耗费最大、最浪费的一个过程就是战争。旧大陆这些笨蛋已经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新的事物,他们难道真的只对破坏有兴趣吗?”

福特言行一致,拒绝军队征用工厂后,他又拒绝军队的军用武器订单, 这与他的副手柯恩斯构成冲突,但福特这些举动有曹深刻的历史根源: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位对创造新事物感兴趣的人。崇尚创造和发明,而一切战争都是毁灭和消耗性的,所以他本能上反对战争。

《底特律自由报》记者德拉宾自“5 美元革命”时就一直跟踪采访汽车公司,随时关注亨利·福特的一举一动,这次福恃对战争的言论,被他渲染一番后以整版篇幅推出:《反战论者——亨利·福特的提议》。

“亨利·福特先生表示,只要能停止这场随时可能将美国卷入的世界大战,即使投入自己的生命及所有财产亦在所不惜。视自由及和平为珍宝的美国,正受到如龙卷风袭来般的军国主义侵袭,人们高喊‘备战!备战!,这种令人厌恶的风潮,不论如何,一定要彻底消除才行,福特认为,绝不能为了消除对战争潜在的畏惧,便采取扩充军备的愚蠢行动,我们绝不能让欧洲战火漫延到美国!不断愚昧的扩充军备所导致的沉重负担,将会使美国人为建国以来创造出来的心血结晶付诸东流。”

社会各界顿时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了相当大的骚动。尽管福特后来曾提出德拉宾的报道有添盐加醋之处,但影响已不可挽回了,而且有褒有贬,毁誉参半。有些反面的影响使福特汽车公司一时措手不及,难以应付,大受损失。比如,匹兹堡和纽约的许多主战的工商业者,纷纷要求取消原来对 T 型车的订单。强硬鹰派风格的英格兰报纸拒绝继续为 T 型车刊登广告。

亨利·福特并未被这一系列打击吓倒,反而更加深入地参加到国内越来越声势浩大的反战和平运动——草根运动中,这个运动的宗旨是:因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使战争停止,所以要把反战和平运动像草根一样持续不断地推至世界各个角落。前斯但福大学校长大卫·乔登博士及和平主义者珍,亚当斯女士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这个时期,一位美貌不凡的犹大女记者对亨利·福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至于后来发生了奥斯卡二世和平巡礼船传奇般的历险。

1915 年,300 多名和平主义者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了一次国际和平会议, 会后即掀起了”持续性调停运动”即“草根运动”。这年在荷兰海牙几乎同时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洛西卡·史威玛,一·位匈牙利籍的女记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将芝加哥大会的精神和宗旨向大会报告,希望大会积极支持“草根运动”。

史威玛还希望能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支持,决定将“草根运动” 的决议案亲自呈绪他。史威玛赴美后虽然荣幸地得到威尔逊总统的接见,但由于总统对欧战采取的是美国自华盛顿以来的传统的不介入政策,所以他未置可否地冷处理了史威玛的提案。

史威玛把希望寄托给民间,她发现了已经作为”反战者”而再一次声名远播的亨利·福特。在福特公司社会福利部顾问马季斯牧师的热心促成下, 两人见面会谈,福特在史戚玛的影响下开始涉入“草根运动”。

史威玛不仅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女记者,而且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身材修长,气质高雅的蓝眼睛美女。她和亨利·福特的会谈极富成效。井进午餐时,福特以贯有的坦率作风大肆攻击发动这场战争的那些欧洲的犹太资本家,认为犹太人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身为犹太人的史威玛并不恼怒,却心平气和地强调自己带来了德国首相致美国总统的信函,但威尔逊总统委婉地拒绝了德国首相所提出的和平议案。福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愿意连夜随史威玛赶赴纽约比尔特摩饭店,去会见草根运动的领袖乔登博士和亚当斯女士。

在纽约,史威玛在聚会中提出了一个颇富诗意的方案: “派遣一艘开往欧洲的和平巡礼船,除了访问各参战国的港口外,并向

各参战国元首阐明战争的不智,让战壕里的军人回家过圣诞节吧!”

史戚玛不仅人美,而且言辞泰然自若,极富人情味,亨利·福特深深感动了,于是采纳了史威玛的建议并承揽了租船的巨额费用。马季斯牧师迅速把纽约负责斯堪的纳维亚、美洲航线的航运经理召到福特面前。福特当即敲定目前尚停泊在布鲁克林码头的丹麦一万吨级奥斯卡二世号邮船,并应约先付巨额战乱保险费,时间定在感恩节出发。

1915 年 12 月 4 日下午 2 点多,奥斯卡二世号从纽约哈德逊河口码头起航,亨利·福特邀请了各界名流搭乘和平巡礼船:有托马斯·爱迪生,这位亨利·福特年轻时的老板和极力赞赏他的大发明家(但爱迪生直到最后一刻因偶然原因未能成行)、有前国务卿布莱恩和全美各州州长、文化界泰斗和好莱坞的明星们。

奥斯卡二世号出航仪式风光盛大。当时码头上人山人海,码头仓库房顶上都站满观看的人。亨利·福特在妻子、儿子陪伴下抵达码头时,两个铜管乐团齐奏美国国歌,然后齐声高奏“草根运动”的反战歌曲《养儿不是为了送他上战场》。

福特一行共十几名人员:包括马季斯牧师、秘书、打字员、速记员和从前是橄榄球选手的保镖,船上的广播系统设备完善,这在当时还很罕见,这也反映出福特式的极其周全的预备工作体制。

奥斯卡二世号船上的旅客,主要有福特和他的随行人员,以及 83 名反

战和平团体的男女代表,还有一个由世界各大报 54 名记者组成的记者团。亨利·福特住在挂着瑞典国玉奥斯卡二世肖像画的特等舱房,意气凤发,

他坚信史威女士所说的话,此行目的一定要见到德皇威廉二世,向他面陈和平之声。

奥斯卡二世号离岸第四天,在茫茫大西洋上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同时, 美国国内传来的电讯,更是另一场政治暴风雨,电讯称:“威尔逊总统送国情咨文给国会,内容言及美国必须随时备战。”

从传统的中立的不介人立场,一下子转为备战姿态,这个变化如此巨大, 使亨利·福特等人一时不明究里,难以接受,马季斯牧师分析道:

“我认为威尔逊总统之所以发咨文给国会,表示美国随时备战,很可能是受东部财团,也就是华尔街的压力。因为他们早就想借着生产武器军火大捞一把。我想这可能不是总统本人的意愿。”

福特沉思着,心情沉重。他反问道:“是华尔街的压力吗?”当初福特开发汽车时,在经济上就和华尔街的金融财阀斗过几大回合,关系一直很僵, 现在他从事反战运动,又碰上来自华尔街的阻力,他们甚至影响了总统。难道自己和华尔街的大亨们真是冤家路窄吗?

奥斯卡二世号船上也顿时群情激愤,十分混乱。人们纷纷聚众集会,大声演说。匹兹堡钢铁制造业公会的代表们在演说中,提出“发动战壕中的军人组织罢职”的建议,福特听后,大为惊讶。他一直以“唯有福特汽车公司不会发生罢工”而感到自豪,但现在在他亨利·福特出资赞助的奥斯卡二世号上,竟有他的客人提出罢职的建议,他的心都凉了。

随即华尔街参战派派来船上卧底的间谋麦克雷公然跳出来赞美战争·使亨利·福特更受到沉重打击。当时船上的各种议论争辩告一段落后,各方终于达成一致的协议:从奥斯卡二世号上致电威尔逊总统,强烈谴责他发表的备战咨文。这时,一个名叫麦克雷的男人公然站出来反对大家弹劾总统的决

议,麦克雷说:“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国家手无寸铁,任人宰割,唯有美国不为外敌侵略,世界才能拥有和平。”

和平团体的成员正要群起对这种十足的华尔街论调进行反攻时,人群中突然出现一大群麦克雷的拥护者,情势十分惊险出奇。

一名英国记者迅即向外发出电讯:“奥斯卡二世号船上发生暴动,船上分裂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大阵营。”马季斯大为恼火,封锁了船上的电讯室。

当晚,亨利·福特莫明其妙地发起高烧,经诊断,是流行性感冒,应该进入下一站港口奥斯陆住院,但奥斯陆太冷,病况稍有起色,最好还是回到比较暖和的地方去住院治疗。

12 月 6 日,奥斯卡二世号安全驶进娜威奥斯陆港,上岸不久,英国各大报纸均以醒目标题大肆报道奥斯卡二世号上的“分裂暴乱”。马季斯牧师不久也收到福特儿子爱德歇尔从底特律发来的电报:“新闻界的抨击太过火了!不可拖延,立刻用其他的美籍船把父亲带回!”

这时,史威玛女士收到德国首相贝特曼发来的密电:“我想安排福特先生与德国皇帝秘密会谈,”所以,史威玛决意把福特带到德国境内。又加上这时坚持潜水艇战略的德国海军司令已被贝特曼罢免掉,奥斯卡二世号继续前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德国主动停止潜水艇战,德国首相认为仅此一点, 就足以阻止美国参战。

但马季斯牧师在此关头却认为史戚玛女士的安排有些欠妥,充满难以逆料的风险。而且现在的奥斯卡二世号船已不象它出航时那样是一条和平之船,船上已四分五裂的宗教狂热分子、激进派、偏执狂似的主战派和天真汉似的和平主义者,统统包围着福特,只会使已经病倒的汽车大王更加度日如年。

马季斯牧师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秘密的撤退。他在深夜里把随身携带的行李运到船外,并给史威玛女士留下一张字条。最后,用毛毯把昏迷不醒的福特裹起来,趁着茫茫夜色,搭汽车离开奥斯陆码头,辗转回到美国。

等待亨利·福特的,是美国舆论界的一片无情的抨击之声,例如“福特的奥斯卡二世号之行完全是为了促销 T 型车所作的沽名钓誉之举”、“福特是叛徒”、“他从德皇那里得到好处”。刚被马季斯牧师从奥斯卡二世号这艘风险之船上救出来的亨利·福特,抱着患重流行性感冒的病躯,犹如从莫斯科败北的败军之将拿破仑,回到了危机四伏的巴黎,冷酷和毫无人道的攻击甚嚣尘上。但亨利·福特仍未退缩畏惧,使福特于心大慰的是:在留守的儿子爱德歇尔的管理下,福特汽车的生产一如既往,海兰德工厂生产的 T 型车每日高达 2000 辆。这给了亨利·福特更大的反击信心和勇气。他反击的方法也带有“底特律怪杰”亨利。福特那种“福特式的大规模高速生产”的特征。

“能与报纸上这些中伤我的报道相抗衡,并且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唯有广告!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好!我就在全美所有报纸上刊登整版的福特汽车广告。”

亨利·福特开始反击。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主管苏伦森,一向负责与全国各地报刊交涉广告登载事宜,这时他带着福特亲笔撰写的广告文案在全国各地奔忙、活动。一时间,福特汽车的广告在全美遍地开花,顽强而极其美国式地显示了亨利·福特的存在和实力,亨利·福特为自己公司所产汽车作广告,实际上是为自己作了广告。

对一些尤其忍无可忍的论敌,亨利·福特也直言相讥,当时著名的备战派评论家马克西姆,曾写过一本极为畅销的《美国赤手空拳论》,笔锋犀利、影响甚烈。亨利·福特也以措词猛烈的声音对其攻击:

“马克西姆在写《美国赤手空拳论》之前,早就在华尔街收购了许多军人工业股票,这些股票比他这本书所赚的钱要多十倍。”

但福特的声音在这时期显得十分孤浊。美国舆论在马克西姆备战论和强硬派新闻论调的刺激下,越来越趋于疯狂。总统的态度也产生了 180 的大转变。

1916 年,总统大选之年,威乐逊总统一直倾向于备战论,并极力提倡“不介入”的中立路线,但此时却发出了州民兵征召令,即是在全国征召预备役军人。

在密歇根州,福特汽车公司的职工和相关企业的职工,绝大多数都被征召为州民兵,并且被派遣到边远的德克萨斯内陆。福特对新闻界发表了自己的抱怨:

“本公司大量职工被征召为州民兵,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政府应以同一标准发给受征召的州民兵与正规军相同的薪俸。”

福特这种超常的观点立刻引来《纽约时报》社论的追击: “自命为反战与和平使者的福特,受到国家法的约束,无法开除那些被

征召的公司职工,这是他为逃避国法的限制及暂时解雇被征召职工的一箭双雕诡计!”

1917 年 2 月 3 日,美国与德国断交,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军队新出任的参谋总长恢复了 U 型潜艇的无限制攻击政策,试图打破西部战线的胶着状态。威尔逊总统据此立即与德国断交。美德进入战争状态。

新的局势对亨利·福特也有影响,甚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之前, 在与政府的战争合作方面,情绪化的、生性容易激动的福特最多只允许自己的 T 型车工厂转而生产耕耘机,因为这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是为英国农民制造,是给予英国人的国际援助,他一直固执地拒不接受陆军部和海军部发给福特海兰德工厂的任何军需用品订单。

直到有一天、运送福特工厂生产的耕耘机的船队,在通过五大湖时相继被炮火击沉,福特闻此噩耗怒发冲冠。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工人一手一件制造出来的机器,竟毁灭于战火中,亨利·福特驾驶着一辆 T 型车, 昼夜兼程赶到华盛顿,到白宫觐见总统。威尔逊总统看着这位美国民间英雄、美国汽车工业的支住,问道:

“你现在认为以战争来结束战争是必要的吧!” “我深信如此!”福特答道。

亨利·福特随即开始涉足军需工业,和在此以前与自己格格不入、时有冲突的陆海军总部频频接触。

海军总司令丹尼尔将军一向提倡备战论,为此与和平论者福特有过激烈冲突,甚至发展到上法庭一决雌雄的地步。但现在这对昔日的论敌,现在终于和颜悦色地坐在华盛顿海军总部的办公室里,讨论武器的生产问题。丹尼尔将军直言不讳他说:

“诚如你所了解的,我不是军人,我是一位政治家,并不太了解武器的事,如果福特汽车能给予协助,仅在你的海兰德工厂一处,每天即可生产 3000 支枪械。”

“您是说要我生产杀人的武器吗?”亨利·福特大扔其头,“我不能答应,”正当丹尼尔将军神情顿时沮丧之至时,“底特律怪杰”亨利。福特抛出了一个令将军目瞪口呆的军火计划。

“我不是拒绝。这样吧!我在一星期内生产 1000 艘单人座小型潜水艇!” 看着丹尼尔那孩子般惊奇的神色,亨利.福特解释道:

“我会装上 T 型轿车的改良引擎,我所构思的小型潜水艇,行动半径为800 公里。没有潜水望远镜,在海面上行驶时遇到敌舰便可潜入海中,并从海底的船体上伸出一根纲长的铁棒,棒的前端装炸药,并可将炸药附在德国军舰或潜水艇的船底,”丹尼尔将军听着亨利·福特这种孩子般的设想,低头吸着烟,不置可否。福特描述完这番天才般的构想,则爆发出罕见的开怀大笑,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肯定是已经展望到他生产的单人潜水艇,在大西洋里将德国那使他恨之入骨的 U 型潜艇一艘艘炸得粉碎。

亨利·福特踌躇满志地走出海军总部,又走进陆军总部,会见陆军总司

令。

“生产单人座的坦克车好吗?”福特建议道。 陆军总司令不解地问道:“容纳单人的战车?”

“是的!加装 T 型车的引擎。无论在原野或山坡地带均可行动自如,既不需要担心汽油的补给问题,而且速度也高于普通战车。”

制造小型单人座的潜水艇和小型坦克决不是福特异想天开。当时,福特T 型轿车已有了几种扩展产品,包括加装木制车厢的露营车和三种经过特殊变形的货车。

但亨利.福特的构想都带有基于汽车模式的全部优点和致命缺陷。单人座小型潜水艇和坦克都只容纳一个驾驶员,使用 T 型汽车引擎,轻捷灵便。但说到底它们都还是一种怪异的汽车,还没有脱离汽车的概念或构思,尚未进入武器的设计。

所以在华盛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亨利·福特尽管对陆海军总部正式宣布了他的单人座潜艇和坦克的生产计划,他甚至宣称:只要陆海军有此需要,我可以全面停止 T 型车的生产。但这两大计划最终还是化为泡影。

陆军总部对福特型单人座坦克持保留态度。因为它车体太小、车身大轻, 无法越过德军挖掘的前沿战壕和架设的铁丝网;而对福特型单人座潜水艇呢,海军总部则为这种潜水艇的驾驶员忧虑。他们拿不准是否有人有胆量驾驶没有潜水望远镜的小型潜水艇,在大西洋深处战斗。

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此时德国的 U 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到处横行,不可一世,海军总部为了摧毁德国的潜艇攻势。要求福特汽车公司生产鱼雷艇鹰船,此外.海军下给福特公司的订单还包括自由运输船的引擎。而陆军总部则向福特汽车公司订购大批的弹壳、钢盔和防毒面具。

军方如此大批量的订货,使亨利·福特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宏伟的工厂; 他用极其秘密的方式为新工厂的建造而积极活动着。此时他只对儿子爱德歇尔和生产主管苏伦森宣布了他新的宏伟规划。他指着福特旧厂海兰德工厂南部鲁裘河岸一带的测量地图,说道:

“我已买下鲁裘河畔 1000 英亩(约合 122 万平方米)的土地。目前我计划仍在海兰德工厂继续生产 T 型车,及陆军所需的炮弹、钢盔和防毒面具, 而海军要的鹰船则在鲁裘河岸的新工厂中生产。因为如果在鲁裘河岸设立工厂,则在此工厂中生产的鹰船,便可就近利用鲁裘河,经五大湖进入大西洋。”

这段话证明了亨利·福特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两年以后,1919 年,福特公司在鲁裘河畔的新工厂建成,此时美国正处于战后的经济大萧条之中。这个新工厂是一个具有当时最现代化的港湾码头设备,集熔矿炉、焦炭炉、玻璃生产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它的产生是福特为了充足地生产供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需的鱼雷艇。亨利·福特为了和平而接受战争,因为他对德国在大西洋上肆虐的 U 型潜艇实在忍无可忍。

亨利·福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也是先坚持中立甚至反战立场, 最后被修痛严酷的现实改变后,毅然投身战争的军需生产。

1939 年,亨利·福特 76 岁,他早已退出福特汽车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了。9 月 1 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一天之内横扫波兰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十分强大,主张美国对欧洲战争隔岸观火,不介入进去。这与一次大战之初美国的立场相似。

人类第一次单机飞越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上校和亨利·福特都是孤立主义者,两人对战争的态度近似,关系日渐密切。虽然福特认为国家应有一定的防卫措施,但当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未被纳粹德国攻克的民主堡垒英国的劳斯菜斯公司,向福特公司发宋以对德作战为主要用途的引擎订单,亨利·福特仍予以坚决拒绝。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漫漫岁月里,亨利·福特对战争的态度基本上无甚文化·前后一致。但一当战争的事实刺痛了他,亨利·福特奋起参战的姿态,也与一战期间最后投身于军需生产的大转变无异。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举国震怒。次日,罗斯福总统即向国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强硬演说。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原来忠诚地固守“孤立主义”立场的亨利·福特,也被事实改变,响应罗斯福总统的号召“我们要把美国建设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他在密歇根州威洛兰建造了专门生产 B24 型轰炸机的工厂,并任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主管苏伦森为生产前线指挥。

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正旺的 1943 年,福特的独生子爱德歇尔病故。

原已退休在家,还有两个月就到 80 寿辰的亨利·福特,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得不又一次回到福特汽车公司的领导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