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正教会

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罗斯正教会圣会议于当年秋季决定恢复

牧首制。11 月 5 日,莫斯科都主教吉洪当选牧首。1918 年 1 月 19 日苏维埃法令宣布实行国家同教会分离、教会同学校分离的政策,把教会及宗教团体的财产没收归人民所有。1918 年 7 月 13 日苏维埃宪法第 13 条确认了政教分离原则,并赋予公民进行反宗教宣传的权利。1919 年 9 月俄国发生饥荒,继而国内战争爆发,牧首吉洪禁止教士参与政治冲突,但他也反对政府将教会财产没收,用于赈济灾民。因此他从 1922 年 5 月到 1923 年 6 月之间遭到监禁。政府下令解散教会当局,并通过支持建立“活力教会”以分裂和瓦解俄罗斯正教会。吉洪决定同政府和解并合作,在一份声明上签字表示:“从现在起我不再是苏联的敌人了”。1925 年吉洪去世前提议的负责牧首区事务的终于在 1626 年全面竣工。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总面积 18,000 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那银白色的穹顶,金灿灿的大厅,圆锥体的巨大石柱,一扫哥特式教堂那尖削出世和阴森恐怖的格调,而倍感开朗清新、和谐典雅。整个教堂, 从上至下,清晰活泼地展现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那高高的十字架建筑体,它又由柱体基座、柱式围栏、椎体构件和十字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直径达 42.34 米的圆型穹顶,它主要由半圆的穹顶和桶状的柱廊组成,穹顶上辟有玻璃窗;四角上则是规格小巧的类似穹顶,衬托着大穹顶,使其更加醒目突出。第三个层次便是巴西利卡式大厅、大厅门外由黑色石料砌成数级台阶,台基上立有古罗马式巨大石柱。大厅内的拉丁十字平面,纵深 183 米,

两翼各宽 137 米。内部墙面镶嵌彩色大理石,并有大量的壁画、雕刻等艺术品装饰。穹窿顶正中有宝珠形的日月圆心;整个内顶绘有天花彩绘,通过玻璃窗射入的光线充足而愈显富丽。大厅中央还有一座高达 29 米的金色华盖,

在 4 根描金铜柱的两根主柱上,装饰着许多攀援在树枝上的小天使;华盖内

置放着展翅飞翔的金鸽。从地面到十字架顶端,通高 137.7 米,比起任何哥特教堂,都更加高大宏伟、壮丽辉煌。

1655 年至 1667 年,G·L·伯尼尼又主持修建了教堂入口广场。广场由

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成,地面用黑色石块铺成。其轴长 198 米,周围由 284

根塔斯干圆柱和 88 根方柱组成的柱廊环绕。柱高 18 米,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好似英俊威武的卫士组成的仪仗队,在广场日夜值勤。

扩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规模宏伟、气势连绵、高低错落、富丽多姿, 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几代艺术家天才创作的结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一座丰碑。

小桑迦洛除了参与建造罗马圣彼罗大教堂外,还在 1515 年至 1546 年设计建造了罗马法尔尼斯府邸。这座府邸建成了一座封闭式院落,内院周围是券柱式回廊;入口、门厅和柱廊都按轴线对称布置,室内装饰富丽豪华;外

墙体宽 56 米,高 29.5 米;分为 3 层,用线脚隔开;顶上的出檐很大,但和整座建筑比例合度。府邸正面对着广场,气派庄重。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典型府邸建筑。

A·帕拉第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著名建筑师。他在 1549 年建于维

琴察的巴西利卡和 1552 年建造的圆厅别墅,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圆厅别墅采取了古典的严谨对称手法,其平面为正方形,四面都建有门廊,正中是一个圆形大厅。顶上为缓坡瓦顶,正中覆盖坦孤圆形屋顶,端庄古朴中富有清新气息。

除了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以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建筑,还有美第奇别墅(1458—1461 年)、埃斯特别墅(1550 年)、朗特别墅(1564 年)等佳绩,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更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色彩。

法国在 16 世纪,由于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便从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过渡,建筑家们巧妙地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应用在哥特建筑上, 形成了本国的文艺复兴建筑特色。1519 年至 1547 年建造的尚堡府邸和 1528

年至 1540 年建造的枫丹白露离宫,是典型的代表。尚堡府邸原是法兰西斯一世国王的猎庄和离宫,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保持中世纪的传统,建有角楼、护壕和吊桥;但建筑物的外形采取水平划分和细部线脚处理,则是文艺复兴式的了。

德国在 16 世纪下半叶,也采取在哥特建筑上安置文艺复兴亚宗教研究院得以竣工,会议还讨论了教士队伍的构成以及教会合作体系的建设等。

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于 1922 年宣布自主,1937 年 4 月宣布自治,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认可,称阿尔巴尼亚自治正教会,在教会礼拜仪式中使用阿尔巴尼亚语,小部分使用希腊语,总会设在地拉那,教会领袖领有“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及全阿尔巴尼亚大主教”的头衔。1938 年约有成员 20 万人,占人口的 10%,设有一个都主教区,四名主教,200 名神父,29 座修道院,两个修院。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 1946 年成立前,该教会有近 50 万教徒,占全国人口的 19%。大主教克里斯托弗(1937—1949)被新政府罢免。

塞尔维亚正教会:1918 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 年改名)成立后,塞尔维亚正教会寻求恢复其牧首制。1920 年贝尔格莱德都主教区、卡尔洛维奇流亡牧首府以及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马其顿和黑山正教会当局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塞尔维亚正教会,贝尔格莱德都主教迪米特里奥斯成为牧首(1920—1930 年)。然而塞尔维亚正教会牧首区的组织机构和立法直到十年后才结束。1931 年,塞尔维亚正教会成员占全国人口的 48.7

%,而天主教会成员占 37.4%,双方的矛盾导致了 1935 年冲突的发生。南斯拉夫希望同梵蒂冈建交,但正教会牧首巴拿巴斯(1930—1937)极力反对。1941 年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人占领,独立的克罗地亚王国(天

主教徒占多数)中的正教会于 1942 年成立,拥有 180 万名成员。塞尔维亚正

教会牧首加布列尔五世(1938—1950)于 1941 年被逮捕,他及他的代表约瑟夫(1941—1946)的牧职活动都受到战争的影响。1944 年铁托上台,建立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1946 年 1 月 31 日通过的宪法中宣布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罗马尼亚正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罗马尼亚民族教会同卡尔洛维奇、希宾和捷尔维奇教会的合并而得到发展。1923 年宪法宣布正教是罗马尼亚的主要宗教,并把罗马尼亚正教会组织统一起来划分为五个都主教区。

1925 年罗马尼亚正教会通过宪章将其付诸实施。1925 年 2 月 27 日,正教会圣会议决定把布加勒斯特都主教区升格为牧首区,9 月 27 日布加勒斯特都主教米龙在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认同下当选罗马尼亚正教会第一任牧首

(1925—1939)。1939 年米龙牧首去世后,摩尔达维亚都主教尼克丁当选新牧首(1939—1948)。他作为一名修道僧和主教,致力于罗马尼亚正教会修道制度的复兴。

波兰正教会: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波兰居住着近 400 万正教徒,占波兰人口的 12%。这些正教徒于 1923 年组成波兰正教会,1924—1925 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认其自主宣言,波兰政府有关正教的政策是反对乌克兰民族和白俄罗斯人中要求正教居民自治的倾向。1938—1939 年间,130 座正教教堂和两座修道院被毁坏。二战中波兰被占领后,波兰正教会分裂,在苏联占领的波兰地区,正教徒受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府管辖。在都主教迪奥尼斯基(1923—1948 年,1961 年去世)时期,波兰正教会因东部波兰纳入苏联版图而减少了 35 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