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亚北非古老教会

东方使徒公教会又称聂斯托利(或亚述)正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沉重打击。宗主教西蒙二十世保罗(1918—1920)于 1920 年去世后,他

12 岁的弟弟接替他,成为新的宗主教西蒙二十一世杰西(1920—1973),他

随后被送往英国接受神学教育。从 1940 年起他定居于美国芝加哥。

西部叙利亚雅各教会附属于安提阿牧首府。一战后各任牧首稳定了中东地区的事务后,不得不处理印度子教会的自治运动。1932 年该教会把牧首府从迪亚贝克尔迁移到霍姆斯。依纳爵三十八世厄弗冷从 1933 年到 1957 年管理着该教会的事务。

南部印度叙利亚派基督徒,统称“多马派基督徒”,它分裂为 15 个不同的团体。雅各多马派基督徒同西部叙利亚派牧首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叙利亚正教马拉巴尔(马兰卡拉)教会的独立。印度都主教迪奥尼修六世(1908

—1934)自 1912 年起成为东方的卡利多柯斯,只承认安提阿牧首的首席权。尽管有埃及的政治变革、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力量的增强,科普

特教会仍逐渐实现了教会内部的稳定。该教会首领的头衔全称是“亚历山大里亚及全非洲教皇和宗主教”,在教皇和宗主教西利尔五世(1874—1927) 的任期内,继任者约翰十九世 1928—1942)不得不接受埃及政府派代表驻科普特教会全国理事会并要求分享教会管理权的现实。为此,他获准增设教会学校并增加教会史、教义神学方面的出版印刷。他的继任者马卡留斯三世

(1944—1945)曾进行了教会改革的尝试。

埃塞俄比亚教会是最古老的国家基督教会之一。它是科普特教会的子教会,通过塞拉西(1928—1930 年担任阿比西尼亚国王,1930—1974 为皇帝) 的不断努力,它于 1959 年获得自主地位。塞拉西通过加强教会的外部组织和教会内部改革使他的国家的宗教传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准许用教会语言印刷礼仪书,把《圣经》翻译成埃塞俄比亚语。亚的斯亚贝巴神学院于 1944 年成立。1926 年埃塞俄比亚修道僧被科普特教会教皇任命为整个埃塞俄比亚教会的都主教和阿布拿(意为“我们的父”)。阿布拿西利尔(1926—1950) 任命了五名埃塞俄比亚修道僧为主教。埃塞俄比亚教会脱离科普特教会的进程一度受到意大利入侵(1935—1936)的影响,但意大利占领军投降后,塞拉西回国继续执政,把埃塞俄比亚教会确立为官方宗教,并于 1944 年就传教问题颁布了《传教团管理条例》。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又称格列高利派教会,它分为埃克米亚岑和西利西亚两个卡利多柯斯区以及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两个牧首区,此外还有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信徒,埃克米亚岑卡利多柯斯区在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曾获得短暂独立(1917—1920),1922 年亚美尼亚加入泛高加索苏维埃联盟共和国, 该教会受到影响。1924—1925 年间,卡利多柯斯科沃尔克五世乔治(1912— 1930)成功地阻止了政府支持的亚美尼亚改革派教会(类似于“活力教会”), 因而当局向卡利多柯斯施加压力,希望他以“全亚美尼亚人的最高宗主教” 的名义吸引境外亚美尼亚人。卡利多柯斯科伦(1932—1938)早在作为代理时就曾向当局宣誓效忠,因此他获准重新开放某些教堂,并归还一些教产, 用于维持大教堂和修院设施。代理卡利多柯斯科沃尔克 1938 年上任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号召全体亚美尼亚人拿起武器维护国家的统一。斯大林因此准许他当选卡利多柯斯,称科沃尔克六世(1945—1954)。西利西亚卡

利多柯斯区负责黎巴嫩、北美、叙利亚、伊朗及塞浦路斯等地区的亚美尼亚教徒,共计 60 万人。卡利多柯斯驻地设在中世纪亚美尼亚西利西亚王国首府锡斯(1293—1921),由于土耳其人的迫害,亚美尼亚人迁移到叙利亚和黎巴嫩,在贝鲁特北部的安特利亚斯设立新的卡利多柯斯首府。六、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