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与创办佛学院

中国佛教僧众办学始于 20 世纪初,而这一时期的办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20 年以来,太虚不断地应邀到南北各地进行讲经活动,因四处讲学而信众日广,声誉日增。他鉴于改革僧制难以实现,就决定创办佛学院以培育僧界人才。从 1922 年起,他先后创办或协助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其中武昌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的影响很大,前者是中国近代佛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综合性佛学院。这两个佛学院,都是由太虚亲手创办,亲自主持,而且时间也都比较长,培养的人才也比较多。近几十年来,佛教僧侣中的不少较有学问者,大多出自于这些佛学院。而这些学僧,也大都成为宣扬佛学的骨干力量。这一时间形成了一种举办佛学院的风气。

1922 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僧侣教育机关;1925 年创办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是一个丛林化的佛学院;1922 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由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渐(竟无) 领导,在梵、藏、汉文献的比较研究上,作出了丰硕的成果。这所内学院分设学科与事科,分别进行佛教教学的研究和出版藏经等工作;由中年学佛、誓弘唯识韩清净(1884—1949)于 1924 年与人在北京共同创立的法相研究会,1927 年改名为三时学会,成为北方研究玄奘一系的法相唯识学的中心; 并与欧阳渐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相呼应,遂有“南欧北韩”之称;1932 年成立于四川重庆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影响也很大。此外,还创立了北京的弘慈佛学院、庐山的法界学院、常州的清凉学院、杭州的明教学院、济南的佛学社、扬州的觉海学院、成都佛学院等各种佛教学校。这些院校大都在

30—40 年代先后停办。

大量佛学院的创办,形成了近代佛学研究和教育三个重心:一是成立于1922 年的武昌佛学院;一是成立于 1922 年的“支那内学院”;一是北京“三时学会”。三者成鼎足之势,都以弘扬佛法为已任,有时也相互论战。“武昌佛学院”为僧众办学,致力于“佛教复兴运动”,侧重于护法弘法。“支那内学院”继承居士佛教传统,倡导在家住持佛法之义,侧重于讲学、研究和刻经,编有年刊《内学》和《杂刊》。“三时学会”为一学术团体,侧重于研究、恢复和弘扬比较正统的印度原本佛教教义,影印以法相唯识典籍为主的《宋藏遗珍》,影响颇大。

随着近代藏传佛教在国内的传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对西藏佛学的介绍和藏文经典的研究加以重视,出版了一些著作和发表了许多有关西藏佛教的论文。同时,各地还建立起一批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其中著名的有支那内学院、汉藏理学院和藏文学院。1922 年在南京创立的支那内学院,讲学和刻经并重,倡导利用梵、藏、巴利等各种文字的经藏资料进行研究,为近代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24 年在北京创办的藏文学院,以学习藏文为办学宗旨,后改为留藏学法团,成为去西藏学法的团体,专门研究藏密;1932 年在四川重庆创立的汉藏理学院,特别注重藏文学习,设立康藏学习班,十多年中培养出一批汉藏佛学人才。这些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起到了沟通汉藏佛教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