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地区的基督教新教

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新教随着西方军事殖民和文化入侵而传入和发展。20 世纪前半叶,在反对西方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下,这些地区的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新教传教协会也改变了策略,鼓励传教地区本色化和教会合一运动的发展。在国际基督教宣教协会的支持下,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全国协会相继成立,有印度(1922)、中国(1922)、日本(1923)、朝鲜(1924)、刚果(1924)等。

在拉美国家中,巴西的新教势力最大,组织也最完善,教徒人数约占拉美新教人数的一半。1934 年,巴西新教教会成立了巴西福音派联合会,其前身是巴西合作委员会,长老会人士阿玛尔德(1893—1962)担任第一届秘书长。

墨西哥新教受美国新教的影响很大,九个最早进入墨西哥的新教差会于1917 年共同签署“礼让条约”,在墨西哥确定各自的传教范围,以避免传教活动中的冲突。1930 年,自治的墨西哥卫理公会成立。墨西哥第一大新教教派是长老会,全国长老会在 1935 年至 1960 年间,成员数量增长了八倍。

基督教新教最早于 1899 年传入菲律宾,1929 年菲基督教长老会同公理会联合组成“联合福音教会”。浸礼会传入菲律宾后于 1935 年成立了“菲律

宾浸礼宗大会”。基督门徒会同联合兄弟会于 1943 年合并为福音教会。

1923 年,日本全国基督教协会成立。1939 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颁布宗教团体法,强制推行教派联合政策,日本基督教新教各派联合组成日本基督教联合教会。

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基督教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也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武装殖民和文化侵略而来的,在西方殖民后盾的支持下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无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传统,加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视宗教为民主和科学的敌人,因而在中国上层知识界和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仇视基督教的情绪。1922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 就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起源于知识界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要组织之一。该运动把反对基督教视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列强的一部分。在中国基督教界,起源于 19 世界下半叶的反对西方教会控制、争取中国教会独立自主的

教会本色化运动也有了新的发展。自立教会在 1927 年发展到 600 处。1922 年,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在上海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诚静怡当选为会长。协进会反对教会全盘西化,主张在神学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方面同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基督教中国化本色化,消除基督教的“洋教”特点。协进会强调中国教会应由中国基督徒管理,基督教福音应由中国教会自己向中国人传播,而西方教会和西方传教士只能起辅助作用;基督教教义应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以中国的文化方式来表达, 礼仪中要体现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协进会主张新教同宗派教会的联合。1927 年,中华基督教会成立,它是由长老宗、公理宗、循道宗和浸礼宗组成的联合教会,是中国最大的新教教会,拥有 12 万名成员。除此之外,中国大陆还先后出现了中国化的基督教教派,如“小群”(1924)、真耶稣教会(1917) 和耶稣家庭(19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