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新教

美国的新教派别数目众多。第一大教派是浸礼派,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共有十多个组织,其中最大的组织是南浸会。1917 年,因为在内部章程问题上发生争执,一部分浸礼派教会成立了美国全国浸礼派大会,是美国黑人浸礼派教会组织。1932 年,22 个独立的保守浸礼派教会退出北方浸礼派协会, 组成纯正浸礼派教会总协会,神学观点很保守,相信基督复临。卫斯理宗是美国新教中的第二大教派。1939 年,美以美会和监理分会及美普会联合成立卫理公会。信义宗是美国新教中的第三大教派。1918 年,一些信义宗教会成立了“信义宗联合会”。长老宗和圣公会也是美国主要的新教教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受到文化危机困扰的美国,一些新教保守派团体联合起来向新教现代派和危及基要派的“基本要道”(如物种进化和对《圣经》中有关上帝造物以及人类的理解)的文化变革宣战。在各新教教会中,基要派向自

由派发起进攻,争夺教会领导权,他们的理由是自由派歪曲传统教义神学以迎合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尽管基要派同自由派之争波及到美国几乎所有的新教主流派教会,但最为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北方浸礼派和北方长老派之间。基要派认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驱使德国发动了战争,而这种观点现在又在危及着美国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他们试图阻止在学校里教授进化论。20 年代中期,南方的几个州通过了有关立法,禁止在学校里教授有关人体器官进化的知识。这一争论在 1925 年田纳西州达顿的斯科普案中发展到顶点。曾三度竞选总统并担任反进化论组织全国主席的布莱安(1860— 1925)同持不可知论观点的律师戴罗进行辩论。布莱安遭到新闻舆论的嘲笑并在结案后不久死去,导致美国反进化论运动的日益衰退。在新教主流派教会和主流文化中逐渐失去影响的基要派在 30 年代进行了改组,40 年代又分化为两个派别:福音派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福音派虽在神学上仍是保守的,但较以前更趋向于温和派;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则比以前更加保守偏激。1941 年,以麦克因泰为首的基要派组成美国基督教会联合会,同联邦教会联合会对抗。1942 年,一些福音派教会联合组成美国全国福音派协会。基要派重视传教和福音,因而它的影响力在 30 年代以后得到了体现。

在欧洲基督教合一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的新教教派也开始考虑合一问题。其中五个主要的新教教派圣公宗、浸礼宗、长老宗、公理宗和卫斯理宗教会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但圣公宗和浸礼宗教会退出协商,于是在 1925 年,三分之二的长老派教会和公理派教会、卫斯理派教会在多伦多合并成立加拿大联合教会,成为加拿大最大的新教教派组织。而拒绝参加联合教会的一些长老派教会也在 1925 年组成了加拿大长老会。1944 年,六个宗派的领袖在多伦多成立了加拿大教会联合会。

1926 年,澳大利亚基督教会在墨尔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宣教会议,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宣教理事会。新西兰新教中的最大教派是圣公宗,20 世纪初占新西兰人口的 40%左右,而当地的土著民族毛利族人中,1926 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圣公会的信徒,长老宗是新西兰第二大新教教派,1926 年信徒人数占总人口的 23.5%。卫斯理宗是新西兰的第三大新教教派,1926 年该派成员占新西兰人口的 8.9%。1941 年,新西兰基督教全国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