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组织的兴起

佛教教育的普及是与佛教组织的兴起密切相关的。20 世纪初,佛教组织不断出现。旨在团结全国僧尼、保护和弘扬佛法的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于 1914 年遭到袁世凯政府取缔。1929 年,太虚法师继承师傅敬安遗志,创立了“中国佛学会”并任会长,会址设在南京,吸收各方面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并定期举办佛学研讨会。

近代中国佛学教育逐渐由寺僧而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佛教,培养青年僧伽,造成社会青年和学子学佛、做居士的风气,大量在家信徒的活动形成一股社会潮流,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居士团体如雨后春笋。创立于 1918 年的上海的“居士林”,后又改名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为佛教在

家信徒团体。至 30 年代,“居士林”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在北平有“华北居士林”,在天津有复兴密宗的居士林,在长沙有“湖南居士林”。

在研究团体方面,创立了绍兴佛学研究会、济南佛学社阅经处、杭州佛学研究会、镇江佛学研究会等许多研究会。其它还成立了中国佛学会等弘布佛教的团体。

在修养团体方面,除继承念佛莲社传统的栖云寺莲池海会、济南女子莲社等外,各地还设立了叫做净业社的团体。此外不以净土为主的一般修养团体,有世界佛教居士林。

在传教团体方面,有佛化新青年会,它出版月刊《佛化青年》,担当起传教的任务。其它社会事业方面,开设了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

近代佛学团体及其研究,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它们已不是纯信仰者的研究,而是不同立场、水平的研究。在五光十色纷至沓来的近代思想中,佛学不失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