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佛教交流

中国的佛教运动与世界佛教运动相呼应,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太虚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领袖人物,不仅在国内办学院,讲佛学,足迹遍南北,四处宣扬,而且还想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佛教运动,主要表现在他倡议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以及“东亚佛教大会”)和“世界佛学苑”。1924 年 7 月 13 日,在庐山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代表太虚、常惺、李政纲等十余人,日本代表法相宗长佐伯定胤和帝大教授木村太贤,还有英、法、德、芬等国的代表数人。会期三天。会上议定明年在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这是太虚开展世界佛教运动的开端。1925 年 10 月,太虚率领“中华佛教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特别是佛教界的热烈欢迎(有多达万人的欢迎会)。代表团到日本各大寺院和各佛教大学(以及某些公、私立大学)访问、讲学。这次访日,同日本各界(特别是佛教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1928 年太虚游化欧美成行,8 月偕翻译起程,9 月 15 日到达巴黎,正式开始了访问法、英、比、德、美的活动。在法国时借 10 月 20 日巴黎东方博物馆召开会议之机,商谈发起创办“世界佛学苑”。发起人中有太虚代表中国,法国方面有伯希和、马格尔等 20 余人,并商定在中、法各设通讯处。“世界佛学苑”虽未正式成立,但其名义却沿用下来,如柏林教理院等的前面,均冠以“世界佛学苑”; 而武昌佛学院,后来也改为“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太虚于 1929 年 4 月 3

日离美回国,4 月 29 日回到上海。这次欧美之行,历时 7 个多月,访问了欧、

美两大陆的 5 个国家,佛学西播,影响很大。

太虚还率团访问缅、印、锡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为了争取

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想通过佛教这一关系同南亚各国增进交往,于是便有组织佛教访问团的酝酿。1939 年 9 月正式组成了以太虚为团长(兼任导师) 的、出访缅甸、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佛教访问代表团”。12 月在缅甸访问期间,除了同缅甸朝野以及佛教界领袖人物进行晤谈,朝拜大金塔等佛教名胜之外,更重要的活动是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宣扬佛教,宣传中国的抗日活动。1940 年 1 月开始在印度的各项访问、讲学活动。1 月 31 日太虚同尼赫鲁,在十万群众的欢迎游行中,赴摩诃菩提召开的阿育王纪念大会,太虚被推为大会主席,与尼赫鲁同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2 月份到锡兰进行访问,出席全锡兰佛教徒大会所举行的欢迎大会,与会者也逾万人。太虚访问携回的法物中最珍贵的是全部贝叶巴利文藏经。其出访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佛教界为了促进国内佛学的进步,积极鼓励青年僧人出国留学,考察和学习各国佛学,吸取海外佛学研究的成果。先后有青年僧人到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暹罗(泰国)求法留学。其中以东渡日本求法留学的僧人最多。从 1922 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先后有 5、6 批僧人前往日本求法。这些僧人和居士学成后回国,传授有关佛法,传译有关国家的佛学著作,整理有关佛教文献资料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外佛学思想的交流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