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段阅读训练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作为介绍科学的一篇说明文,这部分的几个成功之处,非认真学习不可。第一,这部分的表达形式,富于变化。具体表现在第 4 自然段所采用的概括说明。作者把下面三个自然段先总括起

来说。第 5 自然段首承上段末句“有的还会变色”后说,“会变色的花很多”。然后变换为具体介绍,举例说明了“红喇叭花”、“杏花”、“弄色木芙” 三种,并明确指出花色变化的内因是“随着温度和酸、碱的浓度变化所玩的把戏”。

为了进一步说明“会变色的花很多”,作者紧扣上段末所提及的“温度、酸、碱”等条件,在第 6 自然段中再次列举了“樱草”、“八仙花”、“海洞花”、‘“红锦带花”等四种。在不同的“温度”和“土壤”中所起的变化。这样一来,作者便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

“会变色的花很多”,尽管上面列举了七种。还是不能把“很多”两字突现出来。如果作者再行列举,必使读者感到累赘和厌烦。为避此患,作者在第 7 自然段中,来个一改常态,转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这一灵活变通,的确达到简明扼要说明的目的,这点是很值得学习的。学习这一写作上的这一特点,既是本文重点,也为难点。我们应好好领会和加以推敲。据了解,到现在的全世界已有 25 万种被子植物,已能开出 20 多万种不

同的花。即使你从中挑选出最有代表的花色加以说明,都是徒劳的。如今作者把有人统计的“四千一百九十七种”花的颜色,列表说明,使人看后一目了然。横看纵比,历历在目。只花 20 多字,便把要说明的问题,表达得淋漓

尽至。在这仅仅 20 多字的图表里,还把说明文中常用的:列图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几乎同时使用上来。作者这一技法, 真可谓一字顶万字。

以上几个自然段,就是练习中所提及的“概括、具体、图表”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前面所说要死抓“提示”和“练习”的所在。

第二,这部分中的环环相扣也是很值得欣赏和学习的。有人说,说明文枯燥无味,但读该文,并无此感,反觉回味无穷。4——8 五个自然段,首尾各相接,如同锁链,环环相扣,紧密无间。读起来有文艺作品之味。经过作者如此精心安排,使文章脉络分明,明快简洁,通俗易懂。为今后初三时读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文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我们不妨再读第 4——8 自然段,看看其首尾词语的衔接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只有细读它,才会有所得。

最后一部分,作者引用诗人关于花的妙语,又在末段以散文诗的句式作结,使读者对花更为好感。本来诗的本身就引人,而作者饱含情趣引用诗人的话说,“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这就等于说:诗引人,花更引人!

这是一篇介绍花朵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其逻辑顺序极强。

如把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对调,就变为倒叙。作为说明文是不适合的; 如先说花会变色,后再说花的特征,这不但使读者的认识模糊,造成条理不清,反把生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打乱,这更不可取。只有按作者的安排,才能使读者有个完整的认识。因此,该文的先后顺序,绝不能调换。

(刘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