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一、英国 1824—1867 年的改革

19 世纪初英国的济经状况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持续了 20 多年(1792

—1815)的全欧洲范围的战争停止了。英国得以把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国内事务上。这时,由于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又攫取了大量殖民地,这给它的工商业发展又带来很大好处。所以在 1815 年以后的一段时期,英国的经济突飞猛

进地向前发展,从 18 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这时已经扩大到英国几乎一切生产部门。不仅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机械化的过程迅速发展,而且采煤、冶金等重工业部门也飞快地增长。由于蒸汽机和第一批铁路的出现,对金属和煤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这就刺激了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1814 年史蒂芬逊建造了第一个火车头,接着在 1815—1818 年间又建造

了一些新型的机车。第一条铁路建成于 1825 年,这是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全长 40 公里的铁路。1829 年,在经济上具有更重要意义的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全长 48 公里的铁路线通车。本来在 19 世纪头几年,在一些工厂和矿山中,已建造了一些简便的轨道,由马拉的带轮子的车辆在上面行驶。火车发明以后,运输速度和运输量都大大提高了,这对当时的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的改造,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 世纪初,经“清洗领地”阶段, 从 15 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至此彻底完成。在 1815 年以后,仅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最后完全消失,英国的农业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轨道。

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表现之一的生产过剩危机,在 19 世纪初的英国也开始出现。最初,1815 年和 1819 年的危

机还具有局部性质,而到 1825 年的危机时,已成了第一次全面的周期性的危机了。

在经济危机期间,英国各生产部门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包括纺织工业和冶金业在内的生产和销售,都大幅度降低。

同时,英国的经济具有较大的对外国市场的依赖性,特别是纺织业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输往国外市场销售的。但是自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实行“大陆封锁”、英国实行反封锁政策以后,当时各个国家都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生产,所以到这时,对英国产品的需要量相对减少。这也是导致英国生产过剩危机的一个因素。

托利党专权·“彼得卢屠杀” 19 世纪初,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托利党独揽大权,土地贵族实行只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使广大人民,包括工业资产阶级在内,都处于无权地位。特别是下层群众,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 由于几次生产过剩危机,生活急剧恶化。1815 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谷物法, 规定只有当国内市场上的粮价达到 80 先令 1 夸脱①时,才准许国外的粮食输入英国。这样就使国内粮价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不但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而且也大大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粮价高涨,势必使资产阶级提高付给工人的工资。同时,由于英国提高了粮食入口的关税, 某些农业国为了报复,也提高了对英国的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妨害了英国资

① 英文 quart 的音译,1 英夸脱=1.137 升。

产阶级向外国出口工业产品。

这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发展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也日益增长。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经济剥削、政治压迫都集中在他们身上,这引起了无产阶级的不断反抗。原来在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的“卢得运动”又一度复活。1816 年在英国东部许多郡中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的事件。在勒波罗地区,工人捣毁了 50 多台机器。不过,这是英国“卢得运动”的最后余波,以后,这一运动就消沉下去,让位于工人运动更高的斗争形式。在三四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工人走上了组织工会、进行罢工斗争的道路。1820 年纺纱工和织布工组成了全国性的总工会,造纸工人联盟和铸工联盟也出现了。

失业工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积极行动起来。1817 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

面对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托利党政府惶惶不安。1812 年,利物浦勋爵即着手镇压群众运动。1817 年 1 月 28 日,摄政王乔治在从议会回家途中遭到群众辱骂和投掷石头,利物浦勋爵政府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停止实行人身保护法。在议会讨论这一提案时,辉格党反对派领导人格雷勋爵和罗素勋爵表示反对。同时,许多城市都举行群众大会,反对政府这一行动,并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维护宪法。但是,在下院讨论这一议案时,以托利党占多数的议员以 165 票对 105 票通过了暂停人身保护法。政府根据这一决议,立即禁止一切集会,如不遵守,则判处死刑。许多进步团体和进步人士受到迫害。

但是群众运动在短暂消沉之后,到 1819 年又在曼彻斯特、格拉斯哥、里

兹等城市中兴起。1819 年 8 月 16 日,在曼彻斯特的彼得广场,约 8 万名工人、手工业者等集会。与会者高举旗帜,要求取消谷物法,实行普选权,给人民以自由。但当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汉特刚走上讲台发言时,一队早已准备好了的警察和骠骑兵冲向群众,他们用马刀砍死了 11 人,砍伤数百人。这次在彼得广场上血腥的镇压,被称为“彼得卢屠杀”,因为屠杀群众的士兵是参加反拿破仑时的滑铁卢战役的团队;他们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就像在战场上对待敌人一样。

“彼得卢屠杀”之后,政府又颁布了一些被称之为“堵嘴法令”的法令, 禁止不经政府批准的集会,对报刊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使民主派报纸无法出版。

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1819 年的生产过剩危机过后,1820 年英国的经济开始回升。那些脱离了西班牙统治的拉丁美洲各国,成了英国商品的外销市场。在英国经济状况好转的同时,在政治领域,有一些统治阶层的人感觉到应该给工业资产阶级以适当的照顾。除了辉格党之外,在托利党中的一些具有自由思想的人,如乔治·康宁等,也认为应该实施一些改革措施,以争得势力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

托利党中的保守分子,当时的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在 1822 年去世,首相利物浦延揽了乔治·康宁以及罗伯特·庇尔等一些自由主义托利党人入阁。这届内阁在 1824 年颁布了取消 1800 年的反结社法令,给人民以组织工会和社

团的自由。虽然,在 1825 年又公布了一个条例,不准强迫其他不自愿罢工的

人参加罢工,但从此之后,组织工会已属合法,新的工会纷纷成立。

1826 年,政府又对谷物法进行修正,规定英国国内粮食价格每夸脱高达

66 先令以上时,即可进口粮食。这一措施,多少能使粮价保持在不致过高的水平上,同时也有利于资产阶级同外国的贸易来往。

但是这些微小的改革和局部措施,已不足以消除群众的不满。何况,从1825 年起又发生更大的生产过剩危机。许多生产部门生产缩减,随之而来的

是工资降低,失业人数增长。国王乔治四世在 1826 年议会开会致词中也不得不承认:到处都是贫困!

20 年代末,工人运动在许多地区如约克郡、兰开夏郡等地重新高涨起来。这时工人运动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具有政治倾向。大多数工人已逐渐认识到,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能只局限于经济要求,而要进行政治斗争。如以威廉·洛维特为首的一批工人在他们的“全国联盟”所创办的《贫民卫士》报上就提出了议会改革,实行普选权,秘密投票等主张。未来的宪章派领导人奥布莱恩也经常为该报撰稿。

工人运动在城市重新高涨之际,农村中也不断发生农民的骚动。农业工人、农村手工业者和一些由于农业生产危机遭到破产的小农场主都参加了农民骚动。农民骚动开始于肯特郡,然后蔓延到英国南部及东南部各郡。骚动者捣毁打谷机,因为打谷机的使用使许多农业工人找不到工作,同时他们还焚烧地主的庄园和粮仓。农民还向各地发信件,申诉他们的痛苦,表示他们的斗争决心。信的末尾署名为“斯文上尉”,所以这个运动又被称为“斯文运动”。“斯文”一词在英文中原意为秋千,又有绞索的意思。农民所以这样自称,是为了表示他们或者受苦受难,死于贫困,或者参加反抗斗争,宁愿上绞刑架。

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 城乡劳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日益走向政治斗争的道路,促使激进民主派更加急迫地要求议会改革。

早在反法战争结束之后,在英国国内就已成立了一些要求议会改革的团体。其中著名的有“汉普顿俱乐部”,这一名称来源于 17 世纪革命时下院的反对派著名领导人汉普顿。该俱乐部的主要领导人物是卡特莱特。它的成员除了资产阶级,还有中等阶层人士及手工工人。它的口号是争取扩大议会选举权,平等划分选区,议会任期一年等。

除了汉普顿俱乐部外,在英国同时还成立了其他一些俱乐部。在这些俱乐部和主张议会改革的人当中,有些人态度温和,如边沁等人,他们从契约论的国家学说出发,认为国家是由于人们缔结协约而产生的,现在国家只保护土地贵族的权益,而丢掉了对社会其他阶层的义务,所以应该扩大议会选举权,以便使更广大的人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派人还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发展工商业。

在议会改革运动中,另有一些比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如理查·卡莱尔、亨利·汉特等,特别是威廉·柯伯特影响更大。柯伯特认为,国家的财富都是由下层劳动群众创造的。他要求地主应该把土地归还农民。同时,他认为国家政权被一小撮人掌握,因而应该实行议会改革,给人民以选举权,使人民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柯伯特、汉特、卡莱尔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受到英国 17 世纪的平等派和

18 世纪末民主派的思想及 1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影响,但是他们把理想的政治溯源于古代,而他们的斗争是为了恢复“昔日正义事业”,希望恢

复英国人民以前所享有的权利。

激进民主人士在英国各地周游、召集会议,号召进行议会改革,并向议会递交请愿书。同时,他们还出版报纸,宣传他们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卡莱尔的《共和党人》报和柯伯特的《每周政治指南》。1816 年,柯伯特出版了他的报纸的廉价版,发行量达数万份,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的报纸, 影响甚大。

在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遍及全国各地并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1830 年 1 月,由托马斯·阿特武德领导的一个激进民主主义团体在伯明翰举行大会, 成立“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提出要求社会中、下等阶层应享有议会的平等代表权的纲领,并主张用递交请愿书的和平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个联盟成立之后,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在伦敦,1830 年 3 月成立了以普莱斯为首的“首都政治联盟”,他们与伯明翰的“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进行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这些政治联盟的成立,对鼓动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争取议会改革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参加这一运动的,不仅有社会中、下层人民,而且许多工业资产阶级也积极参加。在英国国内的政治生活中,造成了很大的声势。在此期间,西班牙发生的革命(1820 年)、希腊革命(1821 年)和比利时发生的革命(1830 年),都在英国国内引起广泛的同情。特别是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的改革运动。面对这种局势,辉格党领导人考虑到,如果把议会改革列入自己的纲领中,在 1832 年进行的下届议会改选时, 可能有助于战胜托利党。于是,辉格党领导人格雷伯爵也宣布主张选举改革。他在 1830 年 11 月向下院的演说中说:在地平线上正集结着乌云,暴风雨就要来了。只有赶紧进行议会改革,才能避免这次风暴的袭击。

1832 年国会改革 当要求议会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内阁首脑惠灵顿公爵却固执地反对一切关于改革的建议。他表示,英国的议会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他的讲话引起群众激烈的抗议。惠灵顿公爵倒台后,国王乔治四世任命主张改革的辉格党领导人格雷勋爵组阁。格雷一面派军队镇压工人的罢工和农村的骚动,一面向议会提出改革方案,以缓和国内的强烈不满情绪。但是改革法案提出后,在 1831 年 4 月和 10 月先后被上院所否决。

议案在 1831 年 12 月第三次提出时,又遭到上院的阻挠。这时全国群情激愤, 特别是不列斯托尔等地,群众骚动更为强烈。以乔治四世为首的当权者惶恐万状,决定让步。1832 年 6 月,改革法案终于获得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城市的居民凡年收入在 10

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 10 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是

年收入在 10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 50 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也取得

了选举权。同时取消了 56 个人口不到 2000 人的“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

原有的 111 个代表名额。将 32 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 1 名。对

143 个代表名额重新作了调整。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

1832 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它带来了适应于工业革命以后所发生了的社会变动,刷新了政治制度。在 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只有金融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现在工业资产阶级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了。但是在争取议会改革斗争中出力最大的工人阶级却被排除在选举权利之外,他们照旧处于无权的地位。

工业革命的完成 19 世纪中叶是英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 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正处在它的资本主义的成熟时期。虽然也发生过1857 年和 1866 年的经济危机,但不论在时间上或规模上,都远不如三四十年代时危机的长久和严重。在各个工业部门,生产都在迅猛发展,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除了原来发达的轻工业之外,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了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从 1850

年到 1870 年,英国的纺织厂从 1932 个增加到 2483 个;机器纺锭达到 3000

万个,比美国或法国多 4 倍;羊毛工厂从 1998 个增加到 2579 个。从产量来

看,1848 年的生铁产量为 200 万吨,1870 年时已增长到 600 万吨;原煤 1855

年时产量为 6150 万吨,到 1864 年增长到 9200 万吨,铁和煤的产量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特别是廉价的、大批生产的钢,已逐渐取代铸铁和锻铁。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由于铁路和汽船的广泛应用,也有了很大发展。到

19 世纪中叶时,英国的铁路网的总长度达到 10600 公里,路轨已采用钢材,

负荷量更重。在水上运输方面,50 年代时,英国有汽船 1000 艘,到了 60 年

代已达到 5000 艘左右,造船的材料也已用金属代替木材。当时英国拥有的汽船数占全世界的一半。汽船运输对英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英国的海外贸易在整个英国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直到 19 世纪中叶, 在英国的水上运输中,帆船仍然比汽船多。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对外贸易 19 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基本上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因此,在世界贸易中占垄断地位的英国, 获得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润。据统计,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英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约 2 倍。英国的贸易额在世界总贸易额中占很大的比

重,1850 年世界贸易总值为 145 亿马克,而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就达 52

亿马克。到 1870 年,世界贸易总值增长到 374 亿马克,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

易额增长至 140 亿马克。

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输出品多为工业制成品,如棉织品,1850 年输出总值 2800 万镑,1870 年输出 7100 万镑,占英国对外输出品数额的第一位。毛织品的出口也有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钢铁和煤的输出额增长更大。在机器制造业方面,英国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它的机器出口额也居世界第一位。1850 年英国输出的机器总值约 100 万镑,到 1870 年时增加到 530 万镑。

作为“世界工厂”并在世界贸易中占垄断地位的英国,使许多国家在经济上都从属于它。即使是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在经济上实际也是英国的半殖民地。

英国之所以在 19 世纪中叶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并超过其他国家,是由于下列一些原因: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生产技术上利用机器和蒸汽作动力进行产生的英国,当然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过那些继续使用手工劳动的其他国家。同时,当英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正是全世界资本卷入资本主义商品关系中的时候,这大大便利了英国在全世界推销它的产品,同时掠夺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原料,加之在交通运输方面,英国依靠其迅速发展起来的铁路和汽船,使它的商品流通比任何国家都快。有些国家在海外运输上,还得借助于英国的交通工具。另外,19 世纪中叶,英国已占有了印度、加拿大、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锡兰、南非开普敦等广大的殖民地,当时英国殖民地的面积达 1100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 1.5 亿人。这些殖民地成了英国廉价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英国之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这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又意味着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可以说,19 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向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的目标迈进的第三步。

自由贸易的实现 与工业上的垄断地位相适应,英国在 19 世纪中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过去,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17 世纪 50、60 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以及 1815 年开始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这个政策是完全为英国大商人、大船主及大地主的利益服务的,局部地也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工业(如“列举商品法”及“主要商品法”)。但是到 19 世纪 20、30 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强大,于是上述重商主义政策就越来越不适应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了。先以“航海条例” 来说,根据这个条例,垄断航运业的英国大商人、船主可以任意抬高进口原料的价格,这自然不利于工业资本家。“列举商品法”及“主要商品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北美殖民地成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及商品倾销市场,这对17、18 世纪的英国的幼稚的工业来说,是起了保护作用的。但是到 19 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如前所述“谷物法”对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也很不利。因此,1832 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上述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46 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 1849 年被取消

了。此外,在 1846—1849 年间,议会又取消了 200 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这些措施意味着自由贸易的实现。

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而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与其炮舰政策分不开的,即英国统治集团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外国的大门。如 1840 年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4 年参加克里木战争, 1856 年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都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自由贸易政策在表面上是平等的,实际上是极不平等。因为,英国的廉价商品会挤垮工业落后国家的商品。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只能加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手工业者及农民的破产,摧残它们的民族工业。

19 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9 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富国。然而巨额财富主要都落到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占全国人口不到 2%的地主、金融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业资产阶级,占有国民收入的 36.5

%,而占人口 80%以上的劳动群众,却只占国民收入的 40%。财政大臣格莱斯顿在 1863 年在下院发言时也承认:“财富和威力的惊人增长,完全只限于有产阶级。”在英国的工商业和财富急速增长的同时,穷人的数目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了。据统计,1855 年穷人数目为 851369 人,而 1856 年就增长

到 877767 人,以后逐年增加,到 1863 年时达到 1097382 人。1866 年经济危机到来时,穷人的数目更大大地增加了。

在社会各阶层中,工人的生活状况格外困苦,特别是女工和童工,受到残酷的剥削,物质上、精神上都处于悲惨的境地。工人群众的工资待遇,并未由于生产的发展而提高,而是降低了。1857 年经济危机期间,造船、冶金、煤矿中的工人工资降低了 15—20%;1866—1867 年经济危机期间,很多部门

的工人工资降低了 10—20%。而大批的失业工人,更是流离失所,走投无路。1858 年在纺织工业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有 22%的工人失业,在冶金工业中心城市舍菲尔德,大约 1/2 工人完全失业或部分失业。

50—60 年代的英国工人运动 宪章运动失败后,引起工人运动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即生活困苦、工资低、失业增加,加上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所以工人运动仍旧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在 50—60 年代,工人运动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一批工人组织的所谓“新模范”工会。它以 1851 年威廉·牛通和威廉·阿兰建立的“混合机器工人协会”为开端,以后其他工会纷纷仿效。这种“新模范”工会的特点是:在组织上具有狭隘的行会习气,它只以行业系统来组织全国性工会,只限于工资较高的熟练工人才能参加,会费较高。设有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实行集中领导,它的指导思想已不再是把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目的,而只是在于经济互助。它有一种理论,即认为:劳动力价值受供求法则支配,所以要限制劳动力的供应,以保持他们的就业机会和高工资。有一个工会的领导人对此曾说过:“当缺乏鸡蛋的时候,鸡蛋是珍贵的,当缺乏工人的时候,工人是高贵的”。在这些工会中,最有影响的少数人形成的一个集团,被人称为“金塔(Ju-nta),意为小集团。

第二种是以合作运动为主要形式。合作运动由 1843 年成立的所谓“罗奇德尔先锋”首开其端,这是在罗奇德尔城兴办的一个工人合作社,它按照工人购买物品的数量来分配红利。随后,其他各地纷纷仿效,到 60 年代,英国

共有 454 个这类合作社。

第三种是以互助会为主要形式。地方性的互助会早已存在,但在 19 世纪中叶,全国性的互助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互助会活动范围狭窄,它们各立门户,互不团结,只关心本身的利益,而置整个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于不顾。

上述情况使工人阶级内部呈现出一种四分五裂、错综复杂的关系。19 世纪中叶发生的几次国际事件,在工人阶级内部引起不同反响,促使工人内部的分歧更加扩大。原来在 1815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之间,英国工人阶级对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一般都是支持的。但是在 1854 年英国参加克里木战争后,一部分工人跟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如科布登、布莱特等人反对战争,因为这部分资产阶级害怕战争妨碍他们的对外贸易。但是另一部分工人则拥护对沙皇政府进行战争,因为沙俄是镇压波兰人民和匈牙利人民的刽子手。对于 1857 年的“印度叛乱”——士兵起义,以琼斯为首的一批工人为印度的士兵起义辩护,但是更多的工人受到资产阶级报刊的影响,主张镇压起义的印度士兵,即使一向主张和平的布莱特也主张用武力镇压起义者。

19 世纪中叶,英国工人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权被工人阶级上层熟练工人所掌握。这部分工人待遇较高,他们不主张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英国全国的工会,也主要由这部分高薪熟练工人所组成。当时英国全国共有工人 800 万人,但熟练工人阶层的人数不到 150 万人。参加到工会中的工人在 60 年代时还不到工人总人数的 1/10。这时的工会收取的会费很高,非一般贫苦工人所能问津。这样的工会被称之为“老工联”,以别于 19 世纪末成立的以非熟练工人为主体的“新工联”。

在上述工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阶级妥协和经济主义,他们只着眼于提高工资,加强互助,救援失业工人和生病工人等。这些工会的领导人所

提出的口号是:“诚实的劳动,合理的工资”、“防御而不是进攻”。他们认为,工人同资本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号召工人与资本家合作共同搞好生产。

“老工联”中有些领导人,在几十年中一直身居工会的高等职位,渐渐官僚化,脱离了工人群众,在工人组织中也渐渐形成了一个集中的官僚核心。

第一国际与全国职工联合会 工人阶级的基层群众不满上层分子小集团的行为,便另组织了一些工会,并发动罢工。在罢工过程中,工人们感到有进一步联合起来的必要,于是在木工、矿工、纺织工中先后成立了职工联合会。在伦敦和另外一些城市还成立了工会会议。伦敦的工会会议出版了报纸《蜂窝》,它的编辑是乔治·波特。《蜂窝》报反对“金塔”工会官僚小集团,主张建立全国性的职工联合会。终于在 1868 年,全国职工联合会在曼

彻斯特建立了,当时拥有会员 11.8 万人。

1864 年 9 月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时,英国工人积极参加,许多职工联合会都加入了第一国际。1869 年时,英国的第一国际会员有 9.5 万人。但是许多职工联合会领导人与马克思和总委员会的意见不一致,他们也反对支持1871 年的巴黎公社。后来除了厄普加特等少数人之外,大多数领导人都退出了总委员会。

当 1861—1865 年美国内战时期,英国政府支持美国南方的奴隶主,干涉美国内战,英国工人阶级在第一国际的号召下,激烈抗议政府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另外在 60 年代,英国在酝酿和进行第二次选举改革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也积极参加。不过,有的工会领导人追随资产阶级激进派,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改革纲领。

总的来看,在这个时期,英国在生产技术上居世界首位,在资本主义关系方面,也最为成熟。客观条件对社会主义运动更为有利,但是英国的工人运动却相对落后,自从宪章运动失败后,再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更没有形成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议会与两党制 这一时期适逢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 年), 她力图在政治上发挥重大影响,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这时的英国立宪君主制进一步发展,国王的地位虽然名义上很重要,但实际上仍是“统而不治”。真正的实权仍然掌握在议会和由议会多数党所组成的内阁手中。外交大臣巴麦尊因为在制订外交政策中,未考虑女王的意见,而引起女王的不满,但她也无可奈何。她的丈夫阿尔伯特虽一再努力,但是除了争得一项权利——女王同大臣谈话时他可以旁听之外,无任何别的实际权力。

在议会里,虽然经过 1832 年的改革,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土地贵族仍旧在议会里有很大势力。不过,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也不断增长。

在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 年改革后的年代里,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 50—60 年代时,与殖民地的商业有关系的大船主和大商业资产阶级也和他们联系在一起。在庇尔之后,狄斯累利成为保守党的领袖,他鼓吹“新托利主义”或“小托利主义”。但 50

—60 年代,保守党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

自由党在 50—60 年代时,已不仅代表大地主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

且也部分地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巴麦尊是自由党的著名领袖,曾 16 次当选为议会议员,多次成为内阁成员。他善于玩弄花言巧语,反对改革,

是资产阶级理想中的一个政治家。在巴麦尊死后,格莱斯顿成为自由党的主要领导人。

除了上述两个交替掌握实权的大党之外,还成立了一些小党。其中一个是“自由贸易促进党”。这个党代表了曼彻斯特一部分纺织工厂主的利益, 他们在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展开活动,其著名的领导人为里查德·科布登和约翰·布莱特。他们的主要政治主张是:廉价政府,减少关税,自由贸易。在托利党中,有一些主张贸易自由的所谓庇尔派也与他们联合,形成了所谓“大自由党”。这些小的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势力不大,不能影响两个大党操纵国家政治的基本格局。而工业资产阶级在 1832 年议会改革后,虽然参加

到政权中去了,但经过宪章运动的震撼之后,他们宁愿保持从 18 世纪就已逐渐形成的两党制,并且容忍两个党中的实权都操纵在少数名门贵族手中。

在两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19 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 年代则由自由党长期执政。在 1848—1868 年 20 年之间,自由党执政 16 年。即使在

自由党在野的 4 年中,虽然由保守党执政,但事实上也执行了本质上和自由

党相似的政策,如废除谷物法,推行 1867 年的议会改革等。这是因为,在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非常强大,正处于欣欣向荣之际,加上工人阶级在宪章运动以后处于衰落和分裂状态中, 在工人内部改良主义、“经济主义”思想盛行,不足以构成对资产阶级的威胁,所以资产阶级宁愿采取自由放任的改革。这时英国的国家机器也比较薄弱,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保障较多,是全世界少数政治上比较民主自由的国家之一。

1867 年的选举改革 1832 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形势下, 自由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拉拢选民,便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但是保守党却坚持反对改革,因为如果扩大选举权,可能会使他们丧失议会中的席位。这使他们在群众中的声誉日益低下。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和声誉,也表示准备实行改革,扩大选民范围。然而保守党内的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这样的主张。

19 世纪 60 年代初,在英国展开了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其中主要有两股力量,即: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科布登和布莱特领导下建立的“全国改革联盟”与由英国职工联合会和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领导的争取改革的运动。以上两股力量,以第二种力量的作用较大,实际上它在这次议会改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强大的争取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面前,自由党为了把运动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决定与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行联合。1866 年,自由党的领袖格莱斯顿与布莱特的激进派缔结了联盟,并拟定了新的选举改革方案,由格莱斯顿于送交议会。但是议会里的保守党议员反对这个改革方案,方案被否决了。格莱斯顿被迫辞职,由保守党的德比勋爵代其组阁。

改革方案被否决的消息传出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地区都展开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7 月 23 日,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群众大会时,遭到政府禁止,但群众将铁栅栏拆毁,冲进了公园,要求立即实行改革。在其他城市,如爱丁堡、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都召开了群众大会,参加这些大会的群众总数达 20 万人左右。到 1867 年春,

争取议会改革的运动进一步高涨,规模最大的一次是 1867 年 5 月 6 日在海德

公园举行的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群众达 20 万人。

在工人和其他阶层劳动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并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致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支持议会改革,并着手拟定改革方案。

1867 年 7 月 15 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起初保守党内有些贵族还表示反对,但德比内阁以总辞职相威胁。如果德比辞职,则自由党将取而代之。这样,上院的一些贵族才不得不表示同意,批准了改革方案。1867 年 8 月 15 日,改革方案成为法律。

这一改革方案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 10 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

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 5 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 12 镑收入,也可获得选举权。另有 46 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选民的总数从 135 万人增加到 225 万人,但是妇女仍无选举权。

1867 年的议会改革是继 1832 年以后,废除“衰败选区”的第二阶段, 它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在“衰败选区”被取消后,贵族地主不能够再随心所欲地选送代表到下院去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 1/2 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