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 19 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峰期。在物理学方面,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 19 世纪 40 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 1831 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在生物学方面,19 世纪 30 年代末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胞学说;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思想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化学方面,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 1869 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

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 1828 年到

1870 年的约 40 年间基本确立,物理化学也在 19 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从 19 世纪的 60—70 年代开始,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基本完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它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从 19 世纪 60—70 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 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 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1882 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以发电、输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的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1876 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 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2 年,又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 世纪 80 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 90 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等也陆续出现了,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 1859 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 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 80 万吨,到 1900 年就猛增至 2000 万吨。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 19 世纪晚期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60—70 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 80 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人造染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就代替了天然染料。化学工业不仅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原料加工,而且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1884 年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1869 年,美国人黑特发明赛璐珞,10 年后德、英、法等国也出现了赛璐珞工业。化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 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 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856 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的“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推广,从 60 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贝氏转炉。1864 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 使之变成优质钢。到 19 世纪末,平炉炼钢法比贝氏炼钢法得到更广泛的采用。但这两种炼钢法都不能使用含磷的矿石。1875 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从 1868 至 1900

年,英、美、法、德 4 国的钢产量由 24 万吨增加到 2355 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例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初步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在 19 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托马斯碱性炼钢法和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纱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最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开始时,除英国和美国北部已完成、法国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

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正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如上的一些特点,它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

业革命要广泛和深远。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工业等为主的工业群。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突变。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但企业的规模不大,基本上还是中小型企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如汽车工业,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 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如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公司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在 19 世纪最后 30 年得到广泛的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还为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在生产中实行进一步分工创造了可能。由于利用电能作为动能和采用电动机,从而得以从合理地生产产品的观点出发安装工作机和机器体系。过去以蒸汽机作为工作机的主要推动力,蒸汽机和传动装置构成的相当固定的体系,把工作机排列的变动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这种推动体系的限制使生产组织难以确定生产产品的有效进程。可见生产场所的具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推动体系决定的。而新发明的电动机是同活动的单个工作机连接在一起的,它没有对推动体系的一定结构的依赖性,因此可以按照产品制造进程的各个阶段去组织生产过程;从而也就为机器生产中的进一步分工,为把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一个的简单操作创造了前提,这自然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在生产的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科学化的管理开始兴起。19 世纪末,美国的工厂系统组织的咨询工程师和专家泰罗开始提倡“劳动科学组织”,发明了“泰罗制”的科学化管理方法,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列宁评价说:“资本主义在这方面(指提高劳动生产率—— 引者注)的最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