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工业革命

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是与法国同时开始的。美国之所以较早发生工业革命,是由于国内外两方面都存在有利条件。就国内条件而言,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就已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这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异常微弱,因而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此外,通过第一次独立战争,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就国外条件而言,美国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两大洋保护,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国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较少遭受战争破坏,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使美国有条件打着中立国的旗号, 利用欧洲战争,坐收渔翁之利。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乘机发展了自己的航运业和海外贸易,攫取了大量财富。

美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还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奴隶贸易。从事这种可耻贸易的主要是北部、中部商人,他们从中取得惊人利润。第二,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这主要是凭借暴力和欺骗手段实现的。第三,西部土地投机。美国有许多人(其中包括政客)靠它发了大财。第四,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及各州政府发行了大量公债,战后公债券贬值,持有公债券的劳动人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票面价格的 1/10 的低价出卖,购买者多为从事投机的富有的大商人及政客。后来联邦政府根据财政部长汉米尔顿的建议,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于是,这些投机者转手之间发了大财。这些不义之财也转化为工业资本。

美国还有一个潜在的广阔的国内市场,因为西部处女地不断地吸引着移民前往开垦,而西部的开发就意味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19 世纪初,杰弗逊政府以低价从法国手中购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地区,这使美国版图增加一倍。19 世纪 40 年代,美国又通过侵略战争从墨西哥抢来 120 万平方英里的辽阔土地。美国的领土扩张,不但意味着土地的增加,而且也带来了地上地下的无尽宝藏,这就使得美国人在从事工业革命时不愁没有能源和原材料。

外国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据统计,1790—1860 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 500 万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其中不少人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业的技术革新,如美国第一架水力纺纱机是英国移民制造出来的,无烟煤炼铁法是德国移民首先试验成功的。

这样,美国到 19 世纪前半期已完全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1789 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在罗得艾兰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从而揭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

—1814 年)后,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工业革命遂全面展开。

在 30—50 年代,棉纺织业率先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随后,在毛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制鞋业、服装和木材加工业等部门中,也普遍使用了机器,

轻工业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冶铁业也出现重大技术进步。从 1834 年起,先后采用了热风炉和无烟煤炼铁法,后又引进英国的搅炼法,生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冶铁业的发展促进了采煤业的发展,蒸汽机在煤矿中普遍推广。1860 年,全国煤产量达到 1820 万吨,相当于 1820 年的(30 万吨)60 倍。

在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大部分机器是从英国购买来的,但是美国在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以创造性的改进, 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这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美国政府还较早地实行了专利制度(1790 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因之各项发明不断涌现,像轧棉机、缝纫机、收割机、电报机等发明都是出自美国人之手。此外,美国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一些机器零件可以通用互换,从而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这些都是推动美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到 19 世纪 5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中都已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不过,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当时,工厂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仍盛行种植园奴隶制,工业十分落后。

1861 年内战的爆发,一度给工业革命带来不利影响,如北方一部分棉纺织工厂因失去南方原料供应而陷入停工,但不久以后,北方工业便重新走向兴旺。林肯政府实行的战时通货膨胀政策,使资本家能够获取比平时更多的利润,因而有条件扩大投资和改进技术。战争还扩大了政府订货,其中,像武器装备、军服等军需物品要求有相同的式样和规格,只有机器生产才能满足这个要求,再加上战时劳动力的相对缺乏,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进展。

内战的胜利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恢复和巩固了联邦的统一,扫除了阻碍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内战摧毁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势力,使资产阶级独掌了国家政权,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工业发展的政策,如实行保护关税,建立国民银行制度和统一币制,资助铁路建筑,大力支援农业,发展教育,增加智力投资,重视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管理等,这一切都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北部的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内战后不断地流入南部各州,促进了南方农业的改造和工业的兴起。到 19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宣告完成。

与西进运动①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是美国工业革命所独具的特点。18 世纪末,当工业革命在东北部起步时,美国西进运动也刚刚开始。一批批的东部移民像洪水似地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拓荒种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完全仰仗于东部,这就为东部制造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特别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奇缺,加之西部的地理环境也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生产,因此,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从 1820 年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马拉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玉米栽种机、谷物捆扎机和其他各种搬运机械相继出现。其中,马拉收割机是当时

① 即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扩张、移民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这个运动开始于 18 世纪末,结束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

世界上最先进的,其效率比英国的收割机快两倍多。到 1855 年,全国共有这

种收割机 1 万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美国走在了其他各国的前面。

西部垦殖区在原料、市场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强烈地吸引着东部制造业逐步西移。自 19 世纪中叶起,食品加工、屠宰、罐头、木材加工、农机制造、煤炭、钢铁等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工业的兴起,西进移民的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西进洪流有可能向更荒僻的“远西部”涌进,从而把工业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引向西部边远地区,直至太平洋沿岸。60 年代以后,即工业革命大体完成后,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美国工业向西扩散的势头依然未减,结果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60 年代前,大西洋沿岸各州生产的工业品约占全国的 80%,到 1890 年降为 58%,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俄亥俄、印第安那、伊利诺斯等中西部各州发展成为新的工业中心。

受西进运动的影响,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由于人口不断西迁和开发西部的需要,美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改善东西部的交通运输条件。19 世纪 20 至 30 年代建成的伊利运河和俄亥俄—伊利运河,把密西西比

河、五大湖和太平洋连接成一体。由政府投资修筑的坎布兰大道于 1852 年竣

工,又从陆上提供了一条沟通东西部的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从 30 年代起, 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全国掀起修筑铁路的热潮,在几十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 5 条铁路干线。这样,一个以铁路为骨干的全国水陆运输网建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正是在西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