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闭关锁国 1392 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把前代国号“高丽”改为朝鲜,

把国都由开城迁到汉城,开创了朝鲜历史上延续了 400 多年的李朝。李朝按照中国明代的模式,改组了国家制度,正如朝鲜《象院题语》中所说,“虽在海外,三纲五常,中国一般了。敦行孝悌,遵守礼法,刑政法度,依着大明律条行。”

从 14 世纪起,日本海盗(倭寇)开始对朝鲜沿海地区进行经常性的侵扰, 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16 世纪后期,日本海盗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遭到失败以后,转而大规模北侵朝鲜。1586 年,日本丰臣秀吉取得政权后,积极推行海外扩张政策,于 1592 年和 1597 年两次侵略朝鲜。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进行了抗倭援朝战争。经过朝鲜人民的长期英勇斗争,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但此后倭寇仍侵扰不已。

从 17 世纪中期开始,李朝下令实行海禁,严禁朝鲜人同外国人接触,甚至不许同海上遇到的渔民接触,违者处以死刑。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严禁任何人居住在沿海地带,使大片土地变成荒地。政府派军驻扎沿海地区。严禁制造远航船只。

闭关政策只是针对沿海地区。李朝同清朝恢复正常关系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据统计,1637—1850 年,李朝向清朝派使节团共 615 次, 清朝向李朝派使节团 160 次。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的中江、会宁、庆源等地的边境互市贸易,相当繁荣。18 世纪以后,许多著名朝鲜学者随使节团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对传播中国和西方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李朝的改革 17—18 世纪,李朝封建制度发生了日趋严重的危机。1644 年庆尚道农民起义;1684 年“杀尽贵族”的教派起义;1751—1753 年农民市民起义。这些都反映了下层动荡的危机。在封建上层,“南人”、“北人” 和“西人”各派之间争权夺利,此伏彼起。“西人”派后来又分为“老论” 与“少论”两派,在 17—18 世纪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

朝鲜上层和下层的危机是封建社会经济和国家制度的危机。朝鲜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国王对全国土地的所有制和全国地主对国家土地的占有制。农民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民公社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从 1785 年颁布的《大典通编》中可以看出,朝鲜第一类土地占有制是国王本人及其宗室的宫房田;第二类包括中央和各道机关的公廨田、官吏俸禄衙禄田、备边司的军资田、国家开支的公须田;第三类是寺院田和书院田;第四类为王赐的私人占有土地(功荫田、别赐田)。17—19 世纪朝鲜土地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主私田日渐增多,而农民份地则不断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佃农的增加,到 18 世纪末已占农民的绝大多数。自耕农不但负担着什一税、土地税等十几种正常税,而且还要缴纳几十倍于正常税的附加税。苛重的租税和高利贷盘剥制度同国家官僚机构的普遍贪污腐败结合起来,给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动摇了朝鲜的封建统治。

为了挽救危机,李朝政府实行了稳定人心的改革。“老论”统治集团在显宗时期(1660—1674 年)推行废除儿童人头税、盐税、渔场税的措施,重新分配被贵族代理人和地主强占的林地,举办恤养所以安排乞丐和无家可归者。此外,为了解决税收下降问题,进行了新的土地丈量和人口调查。“老论”派在英宗统治时期(1725—1776 年),继续实行减少或废止某些捐税的政策,修筑水利灌溉工程,废止酷刑,允许奴隶子孙成为自由民等。这些改革同封建制度的危机问题密切相关,也受到实学派思潮的推动和促进。

实学派思潮 强调实用科学(农艺学、数学、天文学),主张学习中国并利用从中国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在朝鲜实行改革的思潮称为实学派思潮。

柳馨远(1622—1673 年)是实学派的创始人。他属“南人”派,在“西人”派当政时期,退隐田园,从事文学与军事研究。他在 26 卷的《磻溪随录》中,提出了“消除弊端、整顿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改革方案。他主张用一切土地归公和禁止土地买卖的办法来实行土地改革。它的要点是:全部私人占有的大块土地交公;禁止土地买卖;分给耕者以小块份地;农民只缴一种土地税(约为收成的 1/15);规定固定不变的土地单位;草原、森林交农民支配;国家严格规定国王、贵族和官吏的俸禄,取消以土地为俸禄的办法;规定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统一适量捐税;废除对养蚕业、果木业、渔场、盐场的捐税。柳馨远的改革方案具有进步意义,他的这部著作在朝鲜启蒙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上半期,实学派思潮有了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史学家、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改革思想家。李瀷、朴趾源、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

李瀷(1681—1763 年)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理学、科举制度、门阀制度、党派斗争、贵族和官吏的腐败及土地制度的不公正等,提出了平等和富国强兵的改革设想。他经常研究农民生活,认为“王通政治,若不以田地

分配为主,则其他一切亦将困难。家产之贫富不均,权利之强弱不同,将何以治国乎?”他提出了反对和消灭“六蠹”(奴婢、科举、门阀、浪费、僧尼、游惰),发展农业生产,以建立理想的农民社会。

朴趾源(1737—1805 年)于 1780 年随李朝祝贺清乾隆皇帝 70 寿辰使节

团在中国观光 4 个月,行程近万里。回国后又用 13 年时间,整理编著了他的传世之作《热河日记》。这部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科技、宗教、美术、音乐、戏剧、语言、医学和书志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多卷本著作,贯穿着继承发扬本国文化和学习吸收外国文化,以图祖国繁荣昌盛的热烈愿望。它汇总了中国的农业、畜牧业、商业、建筑业、修路、筑城、造车船等方面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革方案。全书的主题是:必须立即实行改革,反对士大夫的游手好闲,同情穷苦人民,谴责虚伪的伦理制度。

洪大容(1731—1783 年)有丰富的天文、地理、历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独立研究,得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论。1765—1766 年他随李朝使节团到清朝北京,结交中国学者,回国后积极主张学习中国先进技术、文化,成为实学派的“北学论”(学习中国)的先驱者。集中反映“北学论” 诸家的社会经济思想的是永平郡守朴齐家(1750—1805 年)。1778 年以后, 他作为李朝使节团随员 3 次到中国,对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进行了研究,写成了《北学议》。他关心农民生活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主张建立模范农田、发展交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对中国、日本、越南及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朝鲜金石学和考古学者、实学派的金正喜(1786—1858 年),1809 年随父来京,进行学术交流,后获得李朝“阮堂大师”称号。实学派丁若镛在《牧民心书》中批判了现存制度,因而被流放 18 年之久。

法国和美国的侵略 实学派是朝鲜新的社会思潮的先行者。后来这一派的许多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思想时,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教义。1794 年,中国的周文谟作为第一个外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801 年,他同“南人”派基督教徒一起被处死。此后,李朝把镇压基督教与反对改革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进行。1847 年法国就以保护传教士为借口,派舰要求开放口岸,因触礁而返回。1863 年摄政的大院君,于 1866 年 1 月在汉城及其他地方逮捕和处死上

万名天主教徒,①其中包括 9 名法国神父。法国印度支那舰队司令罗兹,又以此为借口,占领江华岛,强迫朝鲜对法通商。朝鲜军民奋勇抗击,打死打伤侵略者百余人,法舰队夺路而逃。

1866 年 7 月,在天津活动的美国商人普雷斯顿率领由 24 人组成的海盗

集团,乘坐装有 2 门大炮的“舍门将军号”商船,侵入平壤地区。他拒绝当地政府警告,侦察地形,准备盗墓,并抢劫财物和屠杀居民。朝鲜军民用火攻战术全歼入侵者。尽管朝鲜政府说明了事件真相,但美国资本家还是加紧策划武装侵扰事件。曾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翻译的詹金斯,于 1868 年 4 月乘船到德山郡偷掘大院君之父南延君陵墓。他的目的是盗取珍宝、盗走骨骸作为通商和其他要求(如为“舍门将军号”事件赔礼、赔款和通商等)的交换条件。但由于陵墓宏大而坚固,而且被发觉,只好仓皇逃走。

1871 年 4 月初,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罗杰斯率远征朝鲜舰队入侵江华岛,要求赔偿“舍门将军号”损失和开放口岸。侵略者在

① 天主教为基督教的一派。

江华岛登陆后,遇到了朝鲜军民的英勇抵抗,不得不在 5 月间撤退。镂斐迪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承认:“朝鲜人决心殊死战斗,他们的勇敢是世所罕见的”。

大院君政府在采取抗战政策的同时,却把胜利归功于闭关锁国政策。它把资本主义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又拒绝革新要求,而一味用闭关锁国、加强压迫剥削来维护封建制度。1873 年冬,大院君下台,高宗的妻子闵妃以“国王亲政”为名,建立了外戚闵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