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埃及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抗法战争 埃及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 世纪 80 年代,法国与英国争夺印度失败后,迫切要求将埃及变为与英国在东方进行竞争的基地。90 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加速了向东方扩张的步伐。1797 年夏,带领法军驻扎在意大利的拿破仑·波拿巴向法国督政府提出了侵略埃及的方案。波拿巴被授命为东方军司令,统率陆、海军占领埃及,要把英国的势力从它所能到达的所有东方国家中统统清除出去。1798 年 7 月,波拿巴带领精兵 3.5 万人入侵埃及。

当时的埃及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马穆鲁克贝伊①掌握着埃及政权, 导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18 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有 1/3 的土地荒废了。埃及生产的农产品仅仅只有古代产量的 1/4。传统工商业一落千丈,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只是 8000 人口的城镇。埃及人口因长期饥饿和瘟疫而大大减少,

① 马穆鲁克意即奴隶,早先是从希腊、高加索等地招募来的,埃及统治者利用他们统治人民。贝伊是奥斯曼帝国封给地方官吏和军官的称号,次于“帕夏”。

19 世纪初的人口还不到 10 世纪时的一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内战频

繁,从 18 世纪初起,平均每 10 年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内战,统治力量大大削弱。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法军在亚历山大港口登陆后,土耳其军队和马穆鲁克军团节节败退。亚历山大城、开罗相继失陷。不屈服于外来侵略的埃及人民积极开展反法斗争。初期,亚历山大城的市民自发起来以房屋、墙垣作掩护,用刀枪、棍棒和石块袭击敌人。开罗城郊的 9000 农民军和城内平民组成志愿军,协同马穆鲁克军队作战。这些斗争打击了敌人,推迟了他们的侵略进程。

波拿巴统治埃及期间,规定:凡反抗者“予以灭绝”,其所在村庄“将被夷为平地”。法军在埃及竭力搜刮掠夺,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敛取钱财竟达 400 多万法郎。1798 年 10 月 21 日,开罗爆发了有 1.5 万人参加的反法武装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周围广大地区,农民以及来自利比亚的牧民积极投入斗争。这次起义虽被法国殖民军血腥镇压下去,但它揭开了埃及近代反帝反殖斗争的新篇章。

1800 年 3 月初,开罗人民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整个城市一度被起义群众所占领,法军疯狂反扑,伤亡惨重。埃及不少地区相继爆发反法游击战争, 迫使法军龟缩在少数城镇内。此时,英国根据它和土耳其政府的协定,向埃及派遣军队。1.7 万多名英军在埃及地中海沿岸的阿布基尔登陆,挫败前来阻击的法国守备军。土耳其军队从陆路经叙利亚攻入埃及境内。由于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和英、土两国的出兵等原因,迫使法军于 1801 年 10 月中旬撤

离埃及,历时 3 年的法国殖民统治结束了。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法军撤退后,埃及还存在着马穆鲁克、土军和英军三股势力,它们激烈争夺,都想独占埃及。驻埃土军力图恢复土耳其素丹在埃及的实际统治。英军驻扎在开罗、亚历山大城等重要城市,他们极力拉拢马穆鲁克,给他们种种许诺,以便赖在埃及达到自己的目的。埃及人民面临的形势是只有赶走一切外来侵略势力,结束马穆鲁克的腐朽统治,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穆罕默德·阿里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登上埃及政治舞台的。

穆罕默德·阿里原是阿尔巴尼亚人。1769 年生于希腊马其顿的卡瓦拉城。他参加土耳其军队,后前往埃及。1801 年 5 月,阿里站在埃及人民一边, 在同法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 1805 年 5 月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土耳其皇帝被迫封他“帕夏”称号。

1806 年底,欧洲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战争再次爆发,法军屡战屡捷。土耳其也屈服于拿破仑的压力,法国取得了在埃及“任意行动”的权利。早在1803 年被迫从埃及撤军的英国抢先向埃及用兵。1807 年 3 月,英军 5000 人攻占亚历山大城后,进犯通往埃及内地门户的罗塞塔城。该城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屡败来犯的侵略者。阿里动员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组织起战斗力很强的志愿军,到处打击英军。历时半年之久,英国在埃及战场上一筹莫展, 最后只得同意和平谈判,英军撤出埃及。1811 年 3 月,阿里在开罗诱杀了 460 多名马穆鲁克上层人物,紧接着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马穆鲁克,彻底清除了数百年来在埃及充当外来奴役者内应的马穆鲁克势力。阿里在埃及的统治得以稳定。

为了进一步抵御外来侵略者,增强国力,阿里在国内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改革和各项建设工作。埃及农村长期以来实行腐朽的包税制

度,大部分土地被马穆鲁克包税人所霸占,他们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在消灭马穆鲁克势力后,随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1814 年,政府宣布废除租税承包制度,将包税人所管辖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又没收了伊斯兰教会掌握的全部土地。阿里下令把没收来的土地一部分分成小块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每户农民可分得 3—5 费丹①土地,规定只向农民征收定额的土地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阿里又将一部分土地赐给他的亲属和军官,他们成为新的土地贵族,扩大了阿里政权的社会基础。阿里重视发展农业所需要的水利灌溉事业。他大规模地动用人力、物力去修筑堤坝、开挖水渠,先后挖通 20 多条新河渠,建筑了近 30 座水坝,大力推广用风力或畜力带动的水车。这些水利设施不仅控制了河水,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保证了水的常年供应,使同一块土地由过去的每年一熟变为三熟,产量激增。耕地面积 1821 年为 200 万费丹,1840 年增至 385.6 费丹。广泛种植经济作物,著名的埃及长纤维棉花开始得到种植,此外还有甘蔗、靛青、玉米、稻米和豆类作物。棉花的出口量从 1821 年的 944 堪他尔①猛增到 1849 年的 25.7 万多堪他尔。

阿里创办了一批近代工厂,如纺织、制糖、榨油、造纸、制革和染料厂等等。到 1829 年时,光纺织厂就有 30 家,拥有纺织机约 1500 台,织布机

1200 多台。各种类型的工厂工人总数达 3.1 万多人。许多工厂利用机器进行生产,用公牛作为动力。阿里特别重视发展同军事有关的工业,仿效西方建立军火工厂和造船厂,如亚历山大港造船厂规模庞大,设有 15 个车间,全厂

职工达 5500 多人,制造了一批战舰。所有这些工厂都由政府控制,聘请英国人、法国人当技师,有的工厂由政府出租给私人经营。

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制度。政府的商业机构专门收购农民的产品,农产品不得自由买卖。对手工业产品也实施专卖政策,出口物资的 95%,进口物资的 1/3 都控制在政府手里。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1836 年进出口贸易总值比 1800 年增长了 8 倍。出口多于进口,年年有盈余, 国家建设不举外债。为保证经济发展,阿里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央设立了内阁,下设军事、司法、财政、商业、交通、教育、卫生等 7 个部,规定各部长官均由阿里亲自任免。地方行政实行

三级制,将全国集中分为 7 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下设县、村两级,县长受制于省长,村长听令于县长。全国实行统一的政令。严密的统治体系,使埃及很快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军事改革是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废弃传统的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建设一支新的陆军,装备了新式大炮和火器,建立步兵学校、骑兵学校和炮兵学校,从法国、西班牙等国聘请教官。到 1839 年时,埃

及已拥有陆军 23 万余人。大力发展海军,创建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逐步自造战舰武装自己,极盛时海军有战舰 32 艘,1.5 万名官兵。

经济建设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阿里重视发展一些非宗教性的世俗学校和专科学校,例如创办了工业、农业、建筑、医学、语言等专门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进行讲授,培养本国的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和翻译人才。同时,又派遣学生去英国、法国留学,培养高级人才。

① 1 费丹约合 6.3 市亩。

① 1 堪他尔约等于 44.9 公斤。

上述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史称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代替了腐朽反动的马穆鲁克王朝。农民对统治集团的依附更为加深,即使在新建的工厂里,也实行终身强迫劳动制。他们的地位如同农奴。然而,阿里的改革和建设毕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埃及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全国人口增加到 450 万人,亚

历山大城则拥有 15 万人口。埃及军队成为中近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超过了它的宗主国——土耳其。这时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主权国家。

埃及的强盛非但推迟了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进程,还向外实行扩张。阿里首先夺取阿拉伯地区,1811 年发动了屠杀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派起义者的战争。控制了红海要道,建立了进攻叙利亚的基地。 1820 年攻掠南方近邻苏丹,苏丹实际上沦为埃及的殖民地。1824 年,阿里以土耳其让出叙利亚和克里特岛为条件,参与了镇压希腊革命的战争。1831 年阿里为使土耳其履行其诺言,挑起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进军叙利亚,直抵安纳托利亚,迫使土耳其投降。一系列的对外掠夺战争耗尽了埃及的人力和财力,国库空虚,广大人民被繁重的徭役、强制的兵役和苛重的赋税逼迫得走投无路,不断举行武装反抗。尤其在阿里统治的后期,起义更加频繁。这些斗争从内部动摇了阿里统治的基础。

列强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地化 英国绝对不愿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埃及。英国挑动土耳其发动了第二次土埃战争。紧接着, 它拉拢俄、奥、普召开伦敦会议,用武力威胁埃及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阿里严词拒绝。

1840 年英奥联军攻入黎巴嫩和叙利亚。埃及军队被击败。1841 年英国海军在亚历山大港大举登陆。阿里的军队已无力抵抗英国侵略者。阿里被迫屈服,于 1841 年 1 月底签订了和约。阿里失去全部属地,只保留埃及和苏丹的

总督世袭权。埃及交出全部海军舰只,只保留陆军的 1/10。埃及接受 1838 年签订的英土商约。此时,阿里实际上已经退出政治舞台,由长子伊卜拉欣掌握埃及的统治权。1849 年 8 月,阿里去世。

伊卜拉欣执政时,外国殖民势力加紧入侵。英国利用埃及对产品专卖权的取消,倾销廉价工业品,打击了埃及的近代工业。买办商人深入内地,压价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埃及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军需订货减少,工厂生产一蹶不振,工厂纷纷倒闭,工人人数大减。农民生活更趋恶化。

阿巴斯一世(1849—1854 年)、赛义德(1854—1863 年)相继上台后, 埃及每况愈下。英国在埃及取得了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建立商船队自由通航的特权。它通过修建贯通尼罗河三角洲的铁路,逐步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法国也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1856 年同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规定埃及提供土地和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 99 年,每年可收取运河

收益的 15%。运河于 1859 年 4 月动工,1869 年 11 月竣工。运河的通航大大

缩短了欧亚航程。埃及为修建运河牺牲了 12 万人的生命,承担费用 1600 万

英镑,而欧洲国家只花费了 400 万英镑。埃及为了支付这笔费用只得依靠借

外债。1862 年一次即达 329.3 万英镑。从 60 年代初起,埃及日益沦为英法等国的原料供应地,棉花、甘蔗等农产品被迫压价出售。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不断向西方国家借欠债务,1863 年埃及的国债已达 1600 多万英镑,被迫以国家的主权作为抵押。埃及逐渐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