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洲

北非 埃及在 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其经济、政治地位更加重要, 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19 世纪 70 年代,埃及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实际上有着很大自治权。伊斯迈尔总督(1863— 1879 年)执政时,为了修筑运河、铁路和港口,以及满足统治阶级的大量挥霍,不断增加农民负担,同时又向英法等国大量借款。英、法银行乘机用高利率贷款,并实行提前交息的办法实行盘剥。到 1876 年时,埃及外债达 6849 万英磅。英国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用低价收购了埃及政府的苏伊士运河股票。1876 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停止偿还债务。英法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整理埃及债务的委员会直接干预埃及内政。该委员会宣布埃及的债务为 9100 万英磅,进而又对埃及财政实行双重控制,国家的收入受英国人管辖,支出由法国人管理。1878 年,英、法派人参加埃及内阁,前者任财政部长,后者任公共工程部长,握有实权。伊斯迈尔组织的内阁因此被称作“欧洲人内阁”。

“欧洲人内阁”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不断增税的政策。农民生活赤贫化, 地主也因提高地税而不满。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得到些发展,但遭到英法殖民势力的阻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外国的控制。“欧洲人内阁”由于解除埃及 2500 名军官的职位,诱发了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罢免外国人部长,权力归埃及人所有。1879 年出现了以爱国军官、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的埃及第一个政党——祖国党。该党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号,致力于“把祖国从屈辱、贫困、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并通过机关报《埃及报》和《商业报》宣传捍卫民族独立,加强防卫力量, 实施宪法改革等主张。艾哈迈德·阿拉比任该党主席。阿拉比 1841 年生于下

埃及的一个地主家庭。13 岁弃学从军。6 年间成为埃及第一个获得中校军衔的土著埃及人。他忠勇廉洁,富有爱国心,深得士兵和广大群众的拥戴。

此时,英国以“震慑叛逆不力”为罪名,通过土耳其废黜伊斯迈尔的总督职务,由其子杜菲克继任(1879—1892 年)。杜菲克极力维护英法在埃及的利益,继续裁减军队,压制人民的活动。阿拉比深知军队作为埃及当时唯一有组织力量的重要性。1881 年 9 月,当杜菲克企图将具有爱国精神的军队调离开罗时,阿拉比立即率领开罗卫戍部队起义,包围阿比丁宫,迫使杜菲克同意改组内阁,任命谢里夫组阁,巴鲁底接着出任陆军大臣。

埃及于同年 12 月颁布宪法,召开国会。祖国党人在国会中占多数。1882 年 2 月,再次进行内阁改组,由巴鲁底组阁,阿拉比接任陆军大臣。1882 年5 月后的 1 个多月时间里,英法采取武力威胁和欺骗分化的两手策略,妄图消除埃及人民的反抗,迫使阿拉比屈服。但是事与愿违,于是英国决定发动征服埃及的战争。

1882 年 7 月 10 日,英国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牒,限 24 小时内交出亚历山大港炮台。11 日清晨,英国舰队开始炮轰亚历山大城,历时 10 多个小时的连续轰炸,造成惨重损失。阿拉比在战前也采取了一些应战措施,战争爆发后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终究抵挡不住英军的猛烈炮火。全城军民有组织地迅速撤离。7 月 13 日,英军占领了空城亚历山大。杜菲克赶往亚历山大城, 乞求英军保护。

在阿拉比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合力保卫祖国,抗击英国侵略者。掀起了参军高潮,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城市居民志愿报名,群众协助士兵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聚集开罗,召开国民大会,决定授予阿拉比“埃及保卫者”的光荣称号。他成了全民族的领袖。

但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阿拉比在战略上指挥失误。亚历山大城失陷后, 他将防御力量集中在北部,防备英军南下开罗,却轻信东线是运河中立区, 英军不敢闯入,从而使运河地区完全处于无防守的状态。8 月 19 日,英军佯攻西线的阿布基尔港。阿拉比信以为真,急忙调主力军前往迎战。不料当晚英军主力部队闯入运河区,连下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三城,威胁开罗。阿拉比急忙从西线调军援助东线,在离开罗只有数十公里的泰勒凯比尔建立新防线,与英军决战。但埃及的兵力多半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和纪律松弛的游牧民。9 月 13 日,英军攻占泰勒凯比尔。第二天,开罗失陷,阿拉比和战友们被迫投降。英国将他放逐到锡兰。英军占领下的埃及,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巴林统治埃及达 25 年(1883—1907 年),他在埃及以其专横、诡诈、残暴著称,历史上称其为“东方暴君”。英军占领下的埃及,名义上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事实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苏丹是英国以占领后的埃及为基地向非洲内陆实行武力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早在 19 世纪前半期,苏丹处在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时候,英国殖民势力就积极进行渗透活动。50 年代后,英国依仗着英土商约,对苏丹加紧经济侵略。英国殖民者以埃及政府驻苏丹官员的名义,在苏丹实行政治控制。苏丹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对殖民侵略的斗争,史称马赫迪起义。英国用了 20 年时间(1881—1900 年)才把马赫迪起义镇压下去。接着,英国和埃及签订协定,苏丹为英埃共管。埃及不仅负担了征服苏丹战争费用的 2/3, 而且长期负担管理苏丹的绝大部分行政费用。苏丹成为英国的棉花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英国统治苏丹危害着苏丹的民族利益,也加重了埃及人民的沉

重负担。

北非马格里布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三国很早就遭受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1830 年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法国入侵起,阿尔及利亚人民奋起反抗,在东部有以君士坦丁为中心阿赫默德领导的抵抗运动, 在西部是阿卜杜勒·卡德尔领导的反抗斗争。前者失败后,卡德尔领导的起义继续坚持长达 17 年之久。1847 年后,小规模的起义持续不断。法国殖民当局在阿尔及利亚实行全面的军事控制,总督和各省长官均由现役军人担任,各省设立阿拉伯局管理当地土著。1871 年后,在名义上虽然废止了军事统治,但是总督仍由现役军人担任。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实行“同化政策”, 规定只有法国人才能享有公民权利,土著则是法国的臣民,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法国从 30 年代起,开始向阿尔及利亚移民,建立了欧洲人在非洲大陆上

的第二个居留地。1833 年欧洲人为 7812 人。以后不断增加。1876 年达到 34.4 万人,1891 年增加到 53 万人。法国移民在殖民当局的帮助下,从阿尔及利亚人手里夺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他们组织公司,也经营农场。法国殖民者夺取土地的速度是惊人的。1850 年为 15 万公顷,1870 年高达 76.5 万公顷, 已超过阿尔及利亚耕地面积的 1/10,而且这些土地都是交通方便、水源最好的沃土。法国公司和大地主大量利用已经丧失土地的阿尔及利亚农民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封建式的剥削。被奴役的农民沦为农奴。牧民们原来经营的牧场,被殖民当局宣布为“空旷无主地”,没收给欧洲人土地公司经营。他们对牧民也实行封建式的盘剥。

法国的殖民统治引起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激烈反抗,其中以 1871 年的起

义规模最大。起义是 3 月初在君士坦丁省爆发的,由封建主莫克拉尼领导, 后同哈达德领导的拉马尼亚教派实行联合,提出了驱逐法国殖民者的要求。有 20 多万农牧民参加了起义,起义扩及到阿尔及利亚全境,战士们不断袭击

敌人,先后发生 300 多次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法国资产阶级在血腥镇压巴黎公社后,便集中兵力来对付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起义。到1872 年初,法军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又没收阿尔及利

亚人最好的土地 44.6 万公顷,索取赔款 3600 万法郎。

70 年代后,法国的高利贷垄断资本在阿尔及利亚的活动越来越猖獗,其活动方式一是搞土地投机,兼并法国移民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土地,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当地农民,农民用农产品交付地租。二是通过运输和销售来控制农产品,攫取超额利润。在政治上为了加强对阿尔及利亚的“同化”,一度缩小总督的权力,把阿尔及利亚的行政事务分属于巴黎各部管辖,后来又归属于法国内政部统一管理。

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震惊了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封建统治阶级。30 年代,突尼斯也遭到法国的直接威胁。突尼斯贝伊为挽救民族危亡, 从 1840 年起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废除奴隶制度,颁布宪法,进行军事改革和经济建设。但改革和建设却又依靠英、法、意大利诸国,结果外债日增,1863 年借款达 3500 万法郎。法国成为突尼斯最大债主。“国际财政调查团”控制了突尼斯的财政。意、法在争夺突尼斯问题上发生尖锐的矛盾。法国在 1878 年的柏林会议上,以支持英国对塞浦路斯的侵略,换取英国对法国在突尼斯利益的谅解。德国为了转移法国在欧洲的注意力也支持后者在突尼斯的行动。意大利受到了孤立。

1881 年 4 月 24 日,法国借口突尼斯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反叛”,大举

入侵突尼斯。法军 3 万人从阿尔及利亚分兵两路进袭,海军陆战队 8000 人在比塞大登陆。5 月 12 日,突尼斯贝伊被迫在接受法国保护的条约上签字。1883 年 6 月 8 日,法国又同突尼斯签订新约,突尼斯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保留了一个完全受法国当局控制的突尼斯人政权。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又免得许多麻烦。事实上,当时法国驻突尼斯的使节卢斯坦掌握着内政外交大权,军事大权也控制在法国人手中。法国高利贷资本通过贝伊政府颁布土地法令,实行土地登记,用宣布“空旷无主地”的名义,吞并突尼斯人的土地,分配给来自欧洲的移民,奴役当地农民。在多数情况下,用封建分成制形式,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他们沦为农奴;在少数情况下, 采取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法国资本在突尼斯的工业和商业方面也加紧进行投资,谋取最大的利润。尤其在磷酸盐、铅、锌等采矿业方面的投资最集中,因之突尼斯成为法国在海外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摩洛哥在 19 世纪中叶后,中央集权统治日趋衰落。素丹穆莱·哈桑执政时期(1873—1894 年),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以维护国家独立。他着重于建设一支新式海陆军,发展军火工业,修造工厂,还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聘请外国专家办教育等。但其改革因受国内封建势力的激烈反对而失败。哈桑在1880 年 5 月终于促成了欧洲列强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国际会议,西、英等 14 个国家签订的条约“保证”了摩洛哥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西方国家侵略摩洛哥的进程。但在 20 世纪初,列强最后瓜分非洲时,摩洛哥终于落到帝国主义的宰割之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9 世纪 70 年代中叶起,西方列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也加快了侵略的步伐。1876 年以前,它们占领的领土面积是十分有限的, 多半是沿海地区。英国占领冈比亚、塞拉利昂、黄金海岸、尼日利亚的沿海地区和南非殖民领地。法国占有塞内加尔、几内亚、象牙海岸和达荷美(今贝宁)的沿海地区。葡萄牙据有安哥拉、莫桑比克。西班牙拥有以后称为西属撒哈拉的地方。1876 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地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比利时、英、法、德、俄和奥匈帝国 6 个国家。会上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要在各国成立分会,其宗旨是要打开非洲这块“地球上唯一文明尚未进入的地区”。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恐后地掠夺非洲的土地。

在西非,英国加紧在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利亚的领土扩张。在黄金海岸内地早已存在着强大的阿散蒂国家。70 年代以前,英国为征服阿散蒂先后发动过 6 次战争,均被击败。此时,英国派遣重兵发动第 7 次征服战争。英军攻占其都城库马西,大肆劫掠,企图迫使当地人民屈服。在尼日利亚, 英国以拉各斯为基地积极向腹地扩展,取得了大块领土。法国以塞内加尔为根据地由西向东扩张,打算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横跨西、东苏丹的强大殖民帝国。它在塞内加尔,达荷美取得进展。德国在西非也开始建立殖民据点,派遣“地理考察队”、“探险家”深入多哥、喀麦隆内地,同当地酋长订约。1884 年 7 月,德国正式宣布这两地为德国保护国。

在东非,英国早已在桑给巴尔同素丹签订条约,享有特权,并把东非海岸视作英国的势力范围。德国也在东非积极进行活动,1885 年建立德国东非公司,在内陆地区从当地酋长那里骗取许多“条约”,获得了从鲁伍马河到温巴河之间的大片土地。

在中非和南部非洲,列强激烈争夺领土,矛盾尖锐化起来。1884 年 4 月, 德国宣布从奥兰治河出海口到葡属安哥拉边界的地区为其保护地。然后向内地推进,侵占酋长们的土地,迫使他们接受保护,建立了德属非洲殖民地。英国为了阻止德国势力的东进,防止它同布尔人接近,1885 年宣布贝专纳(今博茨瓦纳)为自己的保护国。中非的刚果河流域是列强夺取领土的主要目标。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国际非洲协会”比利时分会(后称“国际刚果协会”) 的名义,派遣“探险家”斯坦利继续在刚果河流域进行殖民扩张活动。他在1879 年以后的 5 年时间里,诱使刚果河南岸的酋长们签订了 450 多个“条

约”,代表利奥波德二世建立起 22 个“商站”。法国很早据有加蓬,从 1875

年起派遣布拉柴经加蓬向内地“考察”,历 5 年之久,占有了刚果河西北部的大块土地(后被称为法属赤道非洲殖民地)。法国的势力抵达刚果河北岸。斯坦利向刚果河北岸的扩张计划遭到了抵制。葡萄牙从自己在安哥拉的殖民利益出发,在英国的支持下激烈反对斯坦利在刚果河流域的活动。

1884 年 11 月 15 日起,历时 90 多天的柏林会议,有英、法、德、比、

葡、意、俄、西、美等 15 个国家参加。会议承认了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统治权,也规定任何国家今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必须实行“有效占领”。

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国家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它们在非洲殖民地建立起严密的殖民统治。在西非,英国在黄金海岸于 1897 年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迫使阿散蒂国家变为英国的保护国。90 年代,英军攻进尼日尔河河口地区,炮轰和劫掠了贝宁城,摧毁了著名的贝宁王国。至此,尼日利亚沿海地区已经沦为英国的占领地。法国在达荷美又经过 6 年的征服战争, 于 1894 年使其成为殖民地。在西非内地,1898 年法军击败阿赫马督领导的抗法战争。1898 年在击溃萨摩利·杜尔领导的反法斗争后,法国占据了西非广大的土地,发展为法属非洲殖民地,其面积约为法国本土的 10 倍。19 世纪末,西非的领土已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东非领土的瓜分是在 90 年代完成的。柏林会议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解决列

强在瓜分非洲领土的矛盾。英、德、法在东非存在着尖锐的对立。经过 1886 年、1890 年、1894 年 3 次取得协议,才最后将各自霸占殖民地的疆界确定下来。德国取得坦噶尼喀(后称德属东非),英国获得肯尼亚(当时称英属东非)和乌干达,法国则得到在马达加斯加的“权益”。1896 年法国宣布吞并马达加斯加岛。

在南部非洲,英国利用它所占领的南非为根据地,向北扩张,企图将其占领的南北非洲殖民地联结在一起,实现它的“开普敦—开罗计划”。英国通过新成立的南非公司进行活动。1889 年,该公司同尼亚萨兰当地酋长签订“保护”条约,两年后,英国正式宣布这一地区为“保护国”。同年,南非公司还同贝专纳以北、统治马达别列人和马尚人土地的国王洛本古拉签订欺骗性的“友好条约”,获得了莫桑比克以西大片土地的行政、立法、分配土地、驻军等无限制的权利。1894 年后,这里被称之为“罗得西亚”殖民地。到 1900 年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已被西方列强分割完毕。

1900 年前,帝国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地也建立了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制度。英国同法、葡、比等帝国主义国家采用不同的殖民统治方法。英国在殖民地一般采用“间接统治”的办法,即保存殖民地原有的制度和习惯, 对忠于英国的上层统治者委以重任,代表英国实施统治,由殖民当局向他们

提供薪金。法、葡、比诸国大致都采取“直接统治”,摧毁原有的部落组织, 剥夺酋长的权力,由殖民当局委派总督和行政官吏管理,还有的直接进行军事统治。在经济方面,帝国主义国家根据非洲国家和地区原先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掠夺办法。有的利用当地本来比较发展的小农经济,发展单一作物制,如在西非,大力发展可可、花生、棉花、棕榈产品等,由殖民者组织的公司低价收购。有的实行租让制,如在法属赤道非洲殖民地和比属殖民地,殖民政府把从非洲人手里夺取来的土地,租给白人公司经营。这些公司在辖区内有行政机构和军队,强迫农民生产,交纳税收。葡属殖民地因经济比较落后,殖民当局靠向英属殖民地出口非洲人劳工来榨取高额利润。有的实行保留地经济,在英属殖民地最为突出,即把非洲农民从肥沃的土地上赶到地处边远、土地贫瘠的地方劳动和居住,这里被称作非洲人的“保留地”。生产仅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由于土地不足,人口拥挤,无以为生的非洲人被迫离开保留地到白人的矿山和农场充当廉价劳动力。但当黑人劳工被压榨得失去劳动力时又可回到保留地。

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的 30 年时间里, 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非洲领土。据统计,1876 年时,西方殖民列强只占领非洲土地的 10.8%,到 1900 年时,已经占领了 90.4%。它们主要是依靠发动野蛮的殖民战争来抢占殖民地,促使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这时期的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具有显著的新特点。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范围和水平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发的部落起义或地区斗争,而是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这是一大特点。这时期的主要斗争,北非有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武装起义(1871—1872 年)、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反英斗争(1881—1882 年)、苏丹马赫迪起义

(1881—1890 年);东非有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1894—1896 年);西非有阿散蒂人反对英国侵略的第七次战争(1873—1874 年)、几内亚萨摩里·杜尔领导的抗法战争(1882—1900 年)、阿赫马督领导的图库列尔人反法武装斗争(1887—1898 年)、达荷美贝汉津领导的抗法战争(1890—1894 年);南部非洲有南非祖鲁人的武装起义(1879 年)、洛本古拉领导的马塔贝莱人武装斗争(1893 年)等。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或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领导的。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反对侵略和殖民奴役这一点上,广大人民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统治阶级愈能认清这种形势,就愈有可能团结人民进行长期的抗战, 甚至有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是最好的说明。

1894 年 7 月,正当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时,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发表告人民书,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意大利的入侵,保卫国家的独立。经过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艰苦奋战,终于迫使意大利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并交付大量赔款。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领土时,往往利用非洲人的善良愿望和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不清,采取欺诈的手段,诱骗他们上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一旦他们觉醒,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抗争时,也能给侵略者以有力打击。如英国在南部非洲德兰士瓦以北、莫桑

比克以西的广大地区霸占领土时,曾劝说当地马塔贝莱人国王洛本古拉,允许少数白人到他的辖区内采掘金矿,声称只是挖一个“洞”而已。当

洛本古拉在英国人准备好的“友好条约”上画押后,英国政府就立即宣布该地区已经接受英国的“保护”,成为其“保护地”。洛本古拉发觉受骗后, 就号召辖区内的群众行动起来,组织志愿队伍狠狠打击敌人,对英军先后发动了两次战役,有力地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最后虽因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而失败了,但以后马塔贝莱人地区还是不断地爆发反英武装起义。

19 世纪 70 年代后,不少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还是前一时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不过在斗争的规模和水平上比过去有所扩大和提高。例如, 南非祖鲁人的反英斗争在 70 年代以前的基础上迅猛发展。其首领开芝瓦约继

承了恰卡和丁刚的治国方略,但又坚持革新,建立了一支 4 万人的强大队伍, 从莫桑比克的葡萄牙商人那里购买大批武器弹药,全部更换了祖鲁士兵的传统武器——刺矛和盾牌,提高了作战能力。在作战方法上也一改过去的固定一套,运用灵活机动的方法杀伤敌人。当时英国首相狄斯累利也不得不承认“祖鲁人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民,他们打败了我们的将军。”由于祖鲁人的英勇斗争,直到 1887 年英国才正式吞并祖鲁国家。

撒哈拉以南非洲广大农村发展起来的自发宗教运动,既是 19 世纪下半叶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在反帝反殖斗争中, 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从 19 世纪起,伊斯兰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传播很快,整个部落、有时整个地区皈依伊斯兰教。非洲人统治阶级最早是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伊斯兰教却起了团结非洲人,推动他们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如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其首领名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1885 年),自称马赫迪①,宣称:“废除不堪负担的苛捐杂税,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号召苏丹人民对异教徒(英国统治者)进行“圣战”,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国土。在马赫迪起义过程中始终以“圣战”为号召, 坚持了 20 年之久。英国对苏丹的侵占也被推迟了 20 年。再如,西非的萨摩里·杜尔和阿赫马督,中非的拉巴赫领导的斗争也是如此。

殖民主义者本来是想利用基督教来麻痹非洲人,使他们驯服地忍受奴役,但是遭受压迫和剥削的许多非洲人,在接受基督教后,自然会从基督教教义中寻求他们要求摆脱殖民奴役的根据。他们憧憬着“平等”的未来,迫切要求解放,首先在教会中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于是“土著教会”应运而生。19 世纪 80 年代,在南非产生了“埃塞俄比亚运动”。1884 年成立了第一个非洲人基督教会“滕博人民族教会”,后又成立了纳塔尔非洲基督教联盟。19 世纪末,在南非普遍产生“土著教会”,有的称为“埃塞俄比亚教会”。后来,建立土著教会的运动扩展到罗得西亚、尼亚萨兰等殖民地。在西非和东非也发生了类似的运动。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具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色彩,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斗争。这不是单纯的宗教运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城市反帝运动的兴起,是 19 世纪末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另一个特点。城市反帝运动的产生,是由于在西方资本入侵的刺激下,非洲民族经济多少得到了一些发展,正在诞生中的新的阶级和阶层又不堪忍受殖民压迫的结果。非洲城市的斗争,以工人、市民的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反帝运动为主要内容。工人和市民的斗争在北非、西非、南部非洲最为重要。1899 年,埃及开罗几家卷烟厂工人联合举行罢工斗争,参加人数约 900 人,斗争坚持了两个月,

① 意即“救世主”,全意为真主派到人间的救世主。

迫使英国资本家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这是埃及工人的第一次罢工。同年,阿斯旺水库工人、亚历山大港煤炭装卸工和电车工人都举行过罢工。西非塞内加尔的铁路工人、南非的黑人矿工在 19 世纪末也都进行过罢工斗争。城市居民的斗争,在西非尤为突出。1895 年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发生了抗征房捐和地产税的群众示威运动,参加者达 5000 人。1898 年,塞拉利昂城市的非洲人为反对殖民当局施行的征收房捐法令,掀起了持续 3 个月的暴力斗争。

非洲民族知识分子的出现,使非洲人的反殖民统治斗争开始走向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道路。西非黄金海岸的知识分子联合酋长和商人反对英国当局剥夺非洲人土地的《土地法案》,成立了“保护土著协会”。协会有章程和纲领,后来在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成立分会。西非的民族知识分子为揭露殖民压迫,呼吁进行反帝斗争创办了第一批报纸,如《拉各斯日报》、《阿克拉先驱报》、《塞拉利昂时报》等。埃及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英国的高压政策下坚持斗争,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就成立了“团结会”,创办《团结报》, 强烈谴责殖民压迫,号召进行不懈的斗争。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知识分子也开展了类似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