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国际

五六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1848 年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19 世纪 50、60 年代,新的工业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它的“黄金时代”。这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取得世界的工业霸权。1860 年,它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 36%,英国成为向世界各地供应工业品的“世界工厂”。法国工业革命的进展也很迅速,在许多工矿企业中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蒸汽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3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63 页。

② 同上,第 284 页。

③ 同上,第 285—286 页。

机被广泛利用,工业生产几乎增加了两倍。德国的工业革命起步虽晚,但在50、60 年代迅猛发展,在 20 年中工业生产大约翻了两番。美国的工业革命在北部地区已于 50 年代完成,内战结束后又逐渐在南部及其他地区兴起,仅

20 年工业生产就增加了将近 3 倍。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生产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随之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已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1848 年以后资本主义虽然进入经济繁荣的年代,但却摆脱不了它的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57 年,爆发了新的危机,它首先出现于英国, 接着就蔓延到欧洲大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重新高涨起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到 19 世纪 60 年代,欧洲产业工人已达 874 万人,此外还有手工业工人 1123.5 万人。在 50、60 年代,工业的发展虽然是史无前例的,但工人群众的贫困却没有相应的减轻。从 1857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引起了各国工人的反抗。在斗争中,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日益提高。1859 年,伦敦的建筑工人举行罢工,打破了宪章运动失败以来英国工人运动的长期沉寂。在这次罢工胜利的基础上,出现了各行业工人的联合组织—— 工联伦敦理事会。法国的工人运动从 60 年代初开始也重新活跃起来。在 1863 年立法团选举时,工人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这是法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参加议会选举斗争。他们在 1864 年又迫使第二帝国取消了禁止工人结社的勒夏普

利埃法。德国工人也争得建立工人组织的权利,于 1863 年 5 月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863 年初也建立了全国性的工人联合会。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当资产阶级采用从国外招雇廉价劳动力的办法来破坏工人的罢工斗争时,工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强国际团结的必要性。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欧、美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不仅激起了各国工人的深切同情,也使他们的国际团结思想进一步增强。1862 年夏伦敦举行世界博览会,300 多名法国工人代表前往参加,受到英国工会联合会的热情接待,双方就国际团结问题进行了商谈。1863 年 1 月 22 日,在伦敦召开支援波兰起义的群众大会,英国工联领袖奥哲尔代表工联写了告法国工人书,呼吁加强国际团结和建立国际工人组织,并邀请法国工人组织派代表到伦敦参加一次国际性会议,声援波兰人民的斗争。法国工人广泛地讨论了英国工人的呼吁书,热烈支持英国工人的倡议。总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的日益增强,成为这个时期欧洲工人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

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工人运动中居领导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派别严重影响着工人运动。如英国的工联主义、德国的拉萨尔派以及流传于法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等国的蒲鲁东派和后来的巴枯宁派等等。为了适应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和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50、60 年代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马克思在贫病交迫的困难条件下,总结 1848 年革命的经验,写出了一系列光辉著作。同时,他还深入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为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伟大贡献。1859 年马克思把研究的初步成果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这部书中《资本论》的基本构思已大体形成。从

1861 年起,马克思开始撰写《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还密切注视国际形势的发展,写了许多评论文章,揭露各国统治阶级的反动政策,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也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骨干作了巨大努力。他们竭尽全力在道义上、物质上帮助各国的工人领袖,并从理论上培养、提高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和英国宪章派左翼领袖哈尼、琼斯等密切联系,指导他们办好《人民报》;帮助德国流亡革命家威廉·李卜克内西、弗里德里希·列斯纳等努力学习革命理论。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干部问题上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第一国际的成立 1864 年 9 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声援波兰人

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近 2000 名工人代表参加。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邀请,出席了这次大会, 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 21 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1866 年底改称总委员会), 马克思当选为委员。10 月初,临时中央委员举行会议,决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并选出主席、总书记、财务委员及各国通讯书记,组成常务委员会。英国工联领导人奥哲尔当选为主席,马克思任德国通讯书记。但实际上,马克思一直被公认为国际的领袖,几乎国际所有的纲领性文件和决议草案,都出自马克思的手笔或体现了他的思想。恩格斯当时住在曼彻斯特,没有直接参加国际的领导,但他同马克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 10 月初举行的临时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还选举了负责起草国际宣言和章程的专门委员会,马克思也当选为委员。起草委员会中的意大利工人代表沃尔夫、法国工人代表律伯和英国工人代表韦斯顿先后提出了他们草拟的宣言和章程草案。但内容杂乱无章,十分冗长,而且理论见解也模糊不清。马克思重新改写了《成立宣言》,并拟定一个新的《共同章程》,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在起草委员会顺利通过,11 月 1 日又被总委员会一致通过。

马克思起草这两份文件时,充分考虑到当时工人运动的水平和复杂情况,认为宣言的内容既要保持革命原则的纯洁性,又能争取在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工联主义影响下的工人群众,这样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马克思说:“这就必须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① 他在《成立宣言》中肯定了工人阶级争取当前利益斗争的必要性,说明英国工人阶级争得 10 小时工作日立法是一次重大胜利,合作社运动也是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但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因为资本家和地主“总是要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来维护和永久保持他们的经济垄断的”。“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②为了取得解放斗争的成功,工人阶级不能只靠人数决定胜负,而“必须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不能“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③也就是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政党。宣言还指出:只有加强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宣言和《共产党宣言》一样,以“全世界无产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第 1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33、134 页。

③ 同上,第 134 页。

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作为结束。

《共同章程》阐明了国际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和组织结构。章程首先宣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①国际工人协会建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②章程规定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各支部或联

合会选派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听取总委员会的报告,选举总委员会。在大会休会期间,由设在伦敦的总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指导国际各地组织和支部的活动。

《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 表明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

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就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在法国,1865 年成立了国际的第一个支部——巴黎支部,全部会员都是蒲鲁东主义者,其领导人是托伦。随后,其他一些城市,如里昂、马赛、鲁昂、圣太田、卡恩等地也成立了国际的支部。到 1867 年,法国已有

26 个国际支部。在英国,从 1865 年起,一些工联组织和工人群众便陆续参

加了国际。到同年 9 月下旬,国际已有 1.4 万名英国工人会员。此后,全国

各地的一些工联组织又相继参加了国际,到 1868 年仅伦敦就大约有 50 个加入国际的工联。因此,英国的工联成为国际的主要群众基础和支柱。但是, 英国工联的全国领导机构——伦敦工联理事会,为保持其独立性,拒绝将自己的名称改为国际工人协会英国支部,而只是宣布与国际“合作”。除工联外,在英国参加国际的还有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工人组织“全国改革同盟” 以及一些合作团体。在德国,由于普鲁士和其他一些邦国禁止任何团体与国外其他组织发生联系,先进的工人只能以个人资格加入国际。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传播国际思想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也先后成立了一些国际的支部。

国际不仅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支部,而且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及一切进步运动。马克思强调要“实现劳资斗争中的国际联合行动”,并且指出:“一般说来,这一问题包括国际协会的全部活动”。①

在第一国际时期,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基本斗争形式。对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工人的罢工,国际都曾给予声援和支持,与资产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66 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成衣工人举行大罢工时,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工人破坏罢工。马克思和国际总委员会便呼吁德国工人拒绝前往, 并劝说已到英国的外国工人回国,或帮助他们另找工作,对保证罢工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1866 年 10 月,英国编筐工人举行罢工,资本家从荷兰、比利时招募工人进行破坏,国际又劝说并帮助这些人返回自己的国家。186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36 页。

② 同上,第 13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214 页。

年 2 月,因为资本家禁止工人组织工会、巴黎 3000 名铜器工人举行罢工。国际当即发表公开信,号召英国工人给予经济援助,英国许多工联组织慷慨地向法国工人提供贷款和捐款,使罢工得以坚持下去并取得胜利。1867 年 3 月, 当伦敦火车司机罢工时,总委员会呼吁法国司机以国际工人阶级团结的名义,拒绝英国资本家的招募,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使英国火车司机的罢工取得了胜利。1868 年 4 月,日内瓦建筑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日和增加工资。国际日内瓦委员会组织 5000 人的声援集会,总委员会也发动募捐

给予经济支援,使罢工取得胜利。此外,总委员会对 1868—1869 年英国工人

的罢工、1868 年 11 月到 1869 年春瑞士巴赛尔织带工人的罢工、1868 年 12 月法国棉纺织工人的罢工等,也都给予了声援与支持。由于得到国际的声援与支持,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而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信心,增强了工人的国际团结,第一国际的威望也日益提高。

总委员会也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60 年代英国展开了争取选举法改革的群众运动。马克思认为:这一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但它的胜利将进一步扫清封建残余, 为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无产阶级在运动中也将进一步团结起来,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和政治地位。因此,他和总委员会不但支持国际会员参加这个运动,而且也积极组织工人参加斗争。马克思还为无产阶级确定了在运动中应采取的策略: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应作为独立的阶级来行动,决不能充当激进资产阶级的政治附庸,一定要提出普选权的要求。如果激进资产阶级公开承认无产阶级的普选权要求,就可以和他们建立同盟,但要不断揭露他们的妥协和叛卖。在国际会员的推动下,1865 年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委员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总委员会的代表(主要是英国工联领袖)各占一半。该同盟领导了群众性的选举改革运动,促进了1867 年国会改革的进行。

第一国际成立后,对民族解放运动也非常重视。总委员会对 1863—1864 年波兰民族起义给予大力支持,曾于 1864、1865、1866 年三次发表声援波兰的决议,并从 1865 年起连续三年与波兰流亡者共同召开了纪念波兰起义的大

会。在 1867 年 1 月 22 日的纪念会上,马克思亲自发表演说,痛斥了压迫波兰的各国政府,并提出一项决议案:“没有波兰的独立,欧州的自由就不能确立”。总委员会也很重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1867 年在马克思主持下, 总委员会对英国政府判处 4 名芬尼党成员死刑一事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坚决要求赦免爱尔兰革命者。

在国际内部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当第一国际建立时,马克思主义还只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在工人运动中尚未占统治地位。而“成立国际是为了用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来代替那些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①这就决定了在第一国际的内部,必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斗争,这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展开的。这种斗争不仅在历次代表大会上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总委员会同个别支部的非正式的商谈中进行,或通过交换意见来实现的。

在国际活动的前期(1864—1868 年),主要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蒲鲁东虽然于 1865 年 1 月逝世,但在国际前期蒲鲁东主义在法国、意大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94 页。

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比较多的国家仍非常流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多数是蒲鲁东主义者,他们作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发起人,在国际内也有很大的影响。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19 世纪 50、60 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高涨时期,在竞争中被排挤而面临破产威胁的小资产阶级普遍幻想建立一个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从这种愿望出发,蒲鲁东提出一个建立所谓“自由”社会的改革方案。他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贫富不均,是违反平等原则的,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私有制,是违反独立的。他的任务就在于设计和建立一个综合“平等”和“独立”的、超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自由”社会。它在社会经济方面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的社会。所谓“个人领有”,就是小私有制。蒲鲁东主张由“国民银行”发放无息贷款,使无产者得以购置生产工具,成为小私有者,并用小私有制的普遍化来代替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把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资产者和小农。所谓“互助制”,就是把小生产者联合起来, 建立合作社、作坊和小工厂,从而实现直接的、公平的产品交换。他认为, 这样就可以避免商业资本的中间剥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保证小生产者的独立和平等。然后,小生产者再用它的财力逐步购买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废除资本,就可以实现小生产者永世长存的美好世界。“自由”社会在政治方面,是一个“各人只管自己”、“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蒲鲁东公开宣称:“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既反对资产阶级国家,也反对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组织,甚至反对一切权威,反对一切形式的“统治与服从”。同时,他还反对社会革命和任何政治斗争, 反对罢工和工人成立工会,甚至反对妇女参加生产。

国际成立后,法国的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妄图把他们的错误理论强加给国际,成为国际前期的主要危险,因而遭到了马克思和国际许多代表的批判。1866 年 9 月举行的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在合作制、工会、罢工以及妇女劳动等问题上展开争论,蒲鲁东主义者的错误论点为多数代表所批驳。大会在《关于合作制》的决议中指出:合作运动只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手段之一,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国家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才能使工人获得解放。在工会和罢工问题上,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成立工会组织可以加强工人的团结,以对抗资本家的进攻;工人举行罢工可以限制资本家的剥削,因此工会和罢工都是必要的。但决议也指出:不要夸大工会的作用和罢工的意义,工会也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目的之内,而应该争取千百万被压迫群众的解放。关于妇女劳动问题, 大会承认妇女加入工业生产是进步现象,它增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力量,同时也可以使妇女摆脱家庭事务圈子。无产阶级的任务在于争取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日内瓦大会之后,国际工人协会按照章程每年都举行代表大会。在国际前期召开的代表大会还有 1867 年瑞士洛桑大会、1868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会。在洛桑大会上,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争论特别激烈。大会提出了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交通邮电事业国有化的主张,但蒲鲁东主义者坚持要保存小土地私有制。这次代表大会没有就此作出最后的决议。在布鲁塞尔大会上,蒲鲁东主义者又提出保存小土地所有制的主张,重新挑起争论。会前,马克思曾向总委员会作了一次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农经济的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也不能保留小农所有制,

因为它阻碍机器的采用和大生产的发展,所以实行土地公有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的观点在布鲁塞尔大会上得到支持。大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经济的发展将使土地公有成为社会的必需,国家应将土地、矿山和铁路交通交给社会共同使用。蒲鲁东主义者在大会上遭到彻底失败,并于会后开始发生分化。它的左翼(瓦尔兰等)逐渐倾向马克思主义,自称“集体主义者”。其右翼则日益削弱,他们在第一国际内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

织,因此在国际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工联的领导人在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中是支持马克思的,但他们坚持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 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而只热衷于争取所谓“公平工资”。马克思对他们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和教育。1866 年 6 月,马克思在总委员会会议上作了《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肯定了成立工会及进行经济斗争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不应夸大这种斗争的作用,因为它还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只是对它的结果进行斗争,从而无法根绝雇佣劳动制度。因此,必须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批判了工联领袖在爱尔兰问题上采取的沙文主义立场。

在第一国际的后期(1868—1876 年),在国际内部出现了以巴枯宁为首的“阴谋”集团。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又领导了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米·亚·巴枯宁(1814—1876 年)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原来是沙皇的

军官,后来流亡到国外,参加了 1848 年德国革命。被捕后押回俄国,遭到长期监禁和流放。1861 年,他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往日本,经美国来到西欧。从 1865 年起巴枯宁侨居意大利,1867 年又迁往瑞士,在这个期间他逐渐形成一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巴枯宁和蒲鲁东一样也反对一切国家和否认任何权威,认为“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自由的社会。同时,他也主张“完全放弃一切政治”,反对进行任何政治活动。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巴枯宁主张用暴力立即消灭国家。他认为“资本家只是由于国家的恩赐才拥有自己的资本,因此消灭国家之后资本便会自行消亡,劳动人民也就可以立刻得到解放”。但他鼓吹的暴力革命,不是依靠无产阶级进行的有组织的阶级斗争,而是采取密谋策略利用流氓无产者和破产农民进行的“暴动”,并幻想在 24 小时之间便一举消灭国家,“摧毁一切”,实现所谓“社会清算”。此外,他还鼓吹只要废除继承权,就可以消灭私有制,实现“各阶级平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反映了丧失任何得救希望的、已经破了产的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西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法国的非工业区影响最大,因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破产的小资产者极多。

巴枯宁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危害,不仅在于他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还在于他所策划的分裂国际组织的阴谋活动。1868 年秋,巴枯宁组织了宗派团体“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为了篡夺国际的领导权,他要求总委员会允许这个同盟的整个组织加入国际。遭到拒绝后,他表面上接受总委员会提出的条件,宣布解散同盟,于 1869 年混入国际,但在暗地里却原封不动地把这个组织保存下来。巴枯宁指望依靠它在即将召开的巴塞尔大会上取得多数,然后把总委员会抓到自己的手中。但他篡夺国际领导权的阴谋遭到失败。1869 年巴塞尔大会的选举结果,巴枯宁分子没有一个被选入总委员会。

在这次大会上,马克思主义者同巴枯宁分子在继承权问题上也展开了尖

锐的斗争。巴枯宁分子认为,继承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因此,要求大会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起点。马克思为总委员会写了《关于继承权的报告》,指出继承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存社会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它是私有制的结果而不是起因。在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虽然可以在继承权方面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但它的伟大目标在于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大会进行表决时,巴枯宁分子的提案因赞成票未超过半数,而没有为大会通过。这样,巴枯宁分子篡夺国际领导权和纂改国际宗旨的阴谋,均遭到失败。

第一国际的解散·历史意义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为了声援巴黎的无产阶级,国际总委员会曾多次派代表参加英国共和派召开的群众大会,促使他们通过支援巴黎公社革命的决议。总委员会还专门派委员赛拉叶到巴黎,与当地的国际组织及公社的领导人联系。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革命中也起了非常卓越的作用。公社被镇压后两天,总委员会又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歌颂了巴黎工人的丰功伟绩,揭露了敌人的凶残。因此,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国际也进行了疯狂的迫害。法国政府在 1871

年 6 月向欧洲各国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共同“讨伐”第一国际;同年法国政府又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对加入国际的人剥夺其公民权并处以监禁和罚款。德国政府于 1871 年 5 月 29 日以“叛国”罪判处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两年监禁。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都对国际的支部和会员进行了迫害。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内部也有许多人背叛了国际。英国工联领袖、总委员会委员奥哲尔等人宣布退出总委员会;右派蒲鲁东主义者托伦等人则公开投到反动政府的怀抱。总委员会谴责了他们的背叛行为,并把他们开除出国际。

巴枯宁分子也乘机加紧了分裂国际的活动。巴枯宁本人一面攻击公社革命是“犯罪行为”,是“蠢事”,一面妄图利用他的秘密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来取代国际。他还把瑞士的汝拉联合会拉过去、作为反对国际的基地,并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收罗信徒,分裂当地的国际支部、成立巴枯宁的宗派组织。这就使国际的处境更加困难。

为了制定巴黎公社失败后无产阶级的行动路线,粉碎巴枯宁分子的分裂阴谋,国际于 1871 年 9 月在伦敦召开秘密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拟定的《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的决议,强调要把工人阶级的经济运动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指出工人阶级为了实现社会革命和消灭阶级,必须“组织成为政党”。会上还指出了工人与农民建立联盟的任务。会议也讨论了巴枯宁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问题,揭露了同盟的分裂活动。

巴枯宁分子拒绝出席伦敦会议,于同年 11 月在瑞士洛桑维耳耶召开宗派

性的“代表大会”,到会仅 16 人。他们公开反对伦敦会议的决议,攻击总委员会滥用职权;要求“支部自治”和“自由联合”。为了回击巴枯宁派的进攻,马克思、恩格斯于 1872 年春写了《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揭露了这个阴谋集团的分裂活动和两面派手法。1872 年 9 月,国际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 在彻底揭露巴枯宁派的阴谋活动后,把巴枯宁及其追随者开除出国际。

海牙代表大会还通过决议,决定将国际总委员会从伦敦迁往美国。总委员会迁到纽约以后,左尔格当选为书记,但因无法与欧洲劳动者保持联系, 实际上停止了活动。1876 年 7 月,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举行最后一次代表会议,宣告解散。

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立了伟大的功勋。首先,它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其次,在国际内部斗争中,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最后,它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列宁说:“第一国际的活动对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立下了伟大的功绩,留下了深远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