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而不发生在 100 年前或 1000 年前?这个问题可以在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中找到主要答案,即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第一,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的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枪支、金属用品、船舶及船舶用具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英国的伯明翰之所以成为大的工业中心,就是由于它为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为了满足海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欧洲的工业家必须改善他们的生产技术。英国米德兰的制钉工业就是一个例子。为了应付殖民地对于钉子的日益扩大的需求,它发展了轧钢机和切割机,从而增加了钉子的产量。这种技术上的改进,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了满足海外市场越来越大的需要,西欧企业主也创立了“分配加工制” ( Putting — outsystem),亦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制。不久,分散的手工工场又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雏形。手工工场不仅为以后的大工业生产奠定了劳动组织的基础,而且也培养了为以后的大工业所必需的工人队伍。

首先,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使每一个工人只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简单、机械的劳动,使工人的肢体和技能只在单方面发展,渐渐降低了智力劳动的能力,从而促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虽然它使工人的劳动获得技术上、操作上的日益完善和熟练,但同时它使工人的劳动日益丧失其独立性而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工人就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

其次,手工工场中的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和性能。这就为以后的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简单的工具结合而成的。

最后,手工工场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也是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先驱。由此可见,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也就是工业

革命,创造了条件。

第三,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有了巨额财富,企业家才有可能把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去建造厂房,购置机器和雇佣工人。欧洲商人为了搜刮财富, 是不择手段的。在北美,贸易公司的商人把一些不值钱的小物件以骇人听闻的高价出卖给印第安人,因而攫取了巨额财富。英国海盗专门以抢劫西班牙的运银船为生。而西班牙的白银则来自秘鲁和墨西哥的银矿——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像奴隶一样从事采矿劳动,他们的白银沾满了奴隶的血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明目张胆地抢劫印度国库中的金银财宝,然后运回国内化为资本。美洲殖民地上的黑人奴隶制度的发展,也使得从事奴隶贸易的欧洲商人大发横财。英国布里斯托的商人之所以腰缠万贯,就是因为他们从事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当地一位观察家写道:“该城市的每一块砖

都凝聚了奴隶的鲜血。”

第四,地理大发现后 260 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也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及唯利是图的精神。人们为了发财而不惜采取各式各样的卑鄙的、暴力的手段。在中世纪,一个人赚钱过上非分的舒适生活,曾被认为是罪过。但是到了 17、18 世纪,观念大变,金钱欲及贪财之心,刺激着每一个商人。过去参加行会的商人满足于固定的价格及固定的利润,而后起的股份公司所追求的是尽可能高的利润。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上的动因。

总之,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系列条件,而这些条件到 18 世纪 60 年代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

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主要原因。

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而这些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意大利曾一度执欧洲经济之牛耳,但是在地理大发现后,它就落在后面了,因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西班牙在 16 世纪曾在经济上占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上卷第二章四节已作分析),让位给西北欧国家。荷兰在 17 世纪享受过黄金时代,但是它缺乏为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及水利。而中欧及东欧诸国,由于没有在地理大发现后走向海外殖民扩张,所以就不具备为工业革命所必需的技术条件、海外市场及资本。

剩下的是英、法两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优劣。其一,在贸易方面,本来两国在 1760 年前后几乎是并驾齐驱的,甚至法国稍微走在前

头。但是,法国的人口为英国的 3 倍。而且在 1763 年法国又被英国逐出加拿大及印度,所以对外贸易一下子就落到英国后面了。此外,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舰队之封锁海上,又使法国对外贸易额下降到 1788 年的

一半,直到 1825 年以后才得以恢复。其二,英国很早以来就在煤炭生产上居于领先的地位。由于森林储备已经所剩无几,英国很久以来就利用煤炭作冶铁的燃料。在 1789 年以前,英国每年生产大约 1000 万吨煤炭,而法国产量只有 70 万吨。其三,英国在冶铁工业方面走在了前头。1780 年英国的铁产量只为法国的 1/3;到 1840 年则超越了法国,为法国产量的 3 倍以上。其四, 英国的工业产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最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市场销路甚广。相反地,法国注重奢侈品的生产,市场上的销路极为有限。其五,英国也有为工业革命所必需的更多的流通资金。英国从贸易中赚到的利润,比其他国家更多。英国宫廷花销及军事费用都比法国少,以至英国的税很轻,因此民间的资金也更充裕。而且,英国的银行业发展更早,更有效率,它可以为个人和公司的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

英国除了在上述几方面比法国具备了更优越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之外,它还在其他方面独占鳌头。

  1. 英国殖民者不仅用一本万利的方式,而且常常是在“不垫支一文铜板”的情形下,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无情的掠夺。在英国的海外掠夺中,奴隶贸易占有重要地位。18 世纪末,每年从非洲运出的多达 10 万的黑奴中,大约有 1/3 是英国奴隶贩子经手的。1718 年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共 10.5 万人,其中 3.8 万人由英国奴隶贩子经手。英国殖民者不仅在英属殖民地,而

且也在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从事贩奴勾当。根据 1713 年的乌特勒支条约,英国

取得每年向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运送 4800 名黑奴的权利。由于当时盛行以走

私的方式贩运奴隶,英国人贩运到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奴隶人数不止此数。总之,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大量流入英国,这是其他国家自叹弗如的。

  1. 英国最大的优势,而且也是其他国家所缺少的,便是存在大量的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这也是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开始于 15 世纪末,发展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达到顶点。

1688 年“光荣革命”后掌握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遗余力地利用政权

为本集团谋利。自从 1709 年议会通过第一个圈地法案以来,圈地法案件数逐

年增加。1717 到 1727 年间有 15 件,1728 到 1760 年间有 226 件,1761 到 1769

年有 1482 件,而在 1797 到 1820 年间竟达到 1727 件。在 1714 到 1820 年间,

在英国一共圈占 600 万英亩以上的农民土地。圈地运动的动力是城市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引起的粮价上涨。地主把圈占来的土地一般地都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新式农场主),后者采用最新式的耕作方法经营土地,如轮耕制,发展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饲养耕牛,使用某些简单的农业机器(如马拉的翻土机及自动的条播机等)。耕作方法的改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威斯康特·康恩申德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 10 蒲式耳提高到

24 蒲式耳。①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结果在 1710 到 1795 年

间,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 50 磅提高到 148 磅,菜牛从 370 磅增加到 800 磅,初生羔羊从 18 磅增到 50 磅。因此,圈地运动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变成一无所有的游民, 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们有的被迫在农场当日工,靠微薄的收入糊口。但是大多数人走投无路,这对于工业革命来说,恰好可以解决劳动力的来源问题。

  1. 英国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也是其他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富于企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他们多半是加尔文派新教徒。1685 年法国国王取消“南特敕令”,迫使许多有创业精神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人才离开法国逃到英国来。这些加尔文派教徒一般地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而且有一种负责精神。因此在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发明家及企业家。特别是加尔文教徒的勤俭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把积累起来的财富作为资本投到企业中去,而不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这种人才也正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

  2. 英国还有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内市场。在英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早就出现了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在 16 世纪,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显露出不同的特色,各地区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使各地的地方市场逐步向统一的民族市场发展。到了 17、18 世纪,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大,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的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影响。17 世纪末,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 1/4 强。其中仅伦敦一个城市就有人口约 50 万人。大量的中、小城市大多为一些小城镇和乡村所围绕,成为一个个繁荣的工、商业中心。这样的中心布满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更多。因此,在 18 世纪时,英国人口虽少于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 但是它的国内市场发展水平,在欧洲却是首屈一指的。

  3. 在英国,由于行会制度比较薄弱,所以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更可顺利地发展。虽然在革命前工、商业中曾存在着垄断专卖权,妨碍工、商业的发展,但经过革命,这些垄断特权都取消了。有一些古老的工业部门,如羊毛制造业,行会的行规存在的时间比较久,但到 18 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些

① bushel 的音译,1 英蒲式耳=36.37 升。

行规已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残迹。而那些新兴起来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 一开始就是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

最后,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全国各个地区距离海岸线都不远, 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设立在沿海岸的河口上,各地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可以经过海道运往别的地区。到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筑和运河开凿工作,国内布满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贯穿全国各主要工业地区的运河。这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