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 19 世纪 40 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已进入完成阶段, 大工业在生产的各个部门普遍地建立起来,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七月王朝时期,法国工业革命的进展也十分迅速。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大工业开始在一些生产部门中建立起来,尽管手工工场和小手工业的生产仍然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比英国、法国落后。但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1825 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 10 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并波及到愈来愈

多的国家,到 1847 年发展为世界性的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一个被称为体现理性,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制度,竟显得如此狰狞,使人们深受震动,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因为它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大批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生产资料逐渐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中。这样,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①尽管自由资本主义已相当发展,却远远没有消除原始积累时期打下的残暴烙印,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它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益猛烈。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连续爆发了 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 至 1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仅仅为改善生活条件反对个别资本家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为争取政治权利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同时,这也表明无产阶级不仅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阶级,而且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要实现社会主义只有依靠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既迫切地要求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反映。

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51 页。后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同此版。

产生于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它的主要代表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辩证法作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根源。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在黑格尔看来,辩证运动的主体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绝对精神”。他的辩证法是为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服务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依赖任何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人的意识和思想不过是物质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及其唯心史观,创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完成。“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残污、扩大生产力、使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①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能科学地说明资本家财富的真正的来源,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制定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分析,力图找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他们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伟大动力的历史新条件下,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

此外,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卡尔·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莱茵省是当时德国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政治生活很活跃的地区。他的父亲是个自由主义的开明律师,充满着启蒙学派的精神。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20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45 页。后引《列宁选集》均同此版。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树立起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理想。1835 年进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他的专业是法律,但却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哲学和历史。柏林大学是黑格尔学派的中心,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组织“博士俱乐部”,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1841 年大学毕业,不久就取得博士学位。这时,他在哲学观点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观点上是革命民主主义者。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立即投身于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马克思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姿态,猛烈地抨击了普鲁士出版法和反动的书报检查令。1842 年他开始为自由主义的《莱茵报》撰稿,不久被聘为该报的主编。在编辑工作中, 马克思接触到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了解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产生怀疑。他在发表于《莱茵报》的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公开地为政治上、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农民进行辩护,捍卫他们的物质利益,并指出这种贫困状况是由官僚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整个国家制度又是由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决定的。这说明马克思已突破了黑格尔关于国家的唯心主义学说,向唯物主义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这一时期,他也开始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问题已“具有欧洲的意义”,“应该把它当做目前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论证”。①

1843 年,普鲁士政府对《莱茵报》进行迫害,马克思被迫离职,迁居到克罗茨纳赫小镇。他带着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遇到的许多实际和理论问题, 特别是国家问题,在书斋里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他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倒转过来,自觉地转向唯物主义的立场。1843 年 10 月,马克思为筹办《德法年鉴》杂志迁居巴黎。在那里, 他直接接触到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无产阶级及其政治团体,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这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进一步转变起了重大作用。1844 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标志着他已最终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来了。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他提出了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与人类解放(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的思想。马克思虽然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功绩与作用,但又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和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他进一步解决了由什么力量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了精辟的论述。文章还指出:先进理论是群众斗争的精神武器,群众是能够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只有把群众的斗争和理论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变革旧的制度。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对经济问题发生了兴趣。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进一步意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恩格斯寄给《德法年鉴》的文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又给了他一个直接的启示。从 1844 年初,马克思开始研究英国和法国经济学家的著作。他综合了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31、130、134 页。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写下了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文中,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脱离了劳动者,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他们生产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劳动成为劳动者的一种自我折磨,资本家则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从而造成劳动者同资本家的对立的发展。异化劳动的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理论分析的萌芽形式。马克思还试图对社会作出全面的考察,他指出:“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这个表述已经包含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理论论证,将共产主义运动置于经济的历史运动的基础之上,这就使社会主义开始具有了科学性质。因此,《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最初尝试,但它还是一部不很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 1820 年 11 月 28 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工厂主家庭。1837 年,由于父亲的坚持,他没有读完中学,就被送到巴门的商业营业所当办事员,一年后又被送到不来梅的一家贸易公司任职。但是, 恩格斯对经商毫无兴趣,他利用空闲时间自修,如饥似渴地阅读论述宗教、哲学和政治问题的进步著作。他还仔细地观察了当地劳动者的生活,对他们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同情。通过这些活动,恩格斯清算了自己从小受到的宗教教育,增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憎恶,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 年他到柏林服兵役,同时利用公余时间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柏林期间,恩格斯曾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撰文驳斥普鲁士专制主义的代言人“基督教哲学家”谢林。1842 年他受到费尔巴哈著作的影响,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转向唯物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是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入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那么恩格斯则是从研究英国社会状况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这一转变的。1842 年 11 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当职员。赴英途中,他曾与马克思作过短暂的初次会面。当时,处于工业革命完成阶段的英国刚刚经历了宪章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的庞大规模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都使恩格斯感到惊讶。他抛弃了社交活动与宴会,把空闲时间用来调查和研究,经常深入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的贫困状况。恩格斯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宪章派活动家以及流亡英国的德国“正义者同盟” 领导人建立了联系,经常在晚上参加他们的一些公开的集会和讨论。同时, 他系统地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无数的似是而非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当中,恩格斯终于能够为自己打通一条走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道路”。①

1843 年 11 月,恩格斯发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根据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传播的情况,指出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现在已经是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了。”共产主义“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21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24 卷,1990 年第 2 版,第 279 页。

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②这说明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观点的形成。接着,他为《德法年鉴》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从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指出竞争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它不断地引起危机, 使社会矛盾激化。因此,只有“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③在《德法年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他批判了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鼓吹的“崇拜英雄”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出无产阶级是从事伟大民族事业的唯一有前途的阶级。这些著作表明恩格斯也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创立 1844 年 8 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回国途中,在巴黎第二次会见马克思。他们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方面完全一致,从此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开始了共同系统地制定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理论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德国哲学思想体系”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来进行的。1844 年 9—11 月,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恩格斯回到巴门后,于 1845 年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同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 年,马克思又写了《哲学的贫困》,并发表了“雇佣劳动与资本” 的讲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面地制定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初步创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的哲学、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得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结论,“接近了”关于生产关系的基本思想。在书中还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马克思把实践范畴作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从而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线。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全面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地说明:“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①作者还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生产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意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575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62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3 页。

识形态、国家制度等等;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出两者间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源;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自然历史过程,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1. 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他们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方面取得的进展又为他们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行变革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经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开始从劳动价值入手,探索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844 年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时,对劳动价值论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在

《神圣家族》中,他已接近劳动价值的理论。两年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开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初步原理,揭露了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中的剥削实质。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原理。他通过具体的事例证明,资本家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超过了工人以工资形式所获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在这里,马克思还没有提出“剩余价值”的概念,更没有明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对于确立剩余价值学说具有关键意义的基本概念。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两部著作证明,马克思当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②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后来经过马克思长达 20 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完整的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曾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两个伟大的发现”。“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已全面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成了他

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也以萌芽的状态出现了。这就使社会主义在从空想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还以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理论论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正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一样,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也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历史的这种进步趋势,决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通过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才能解决。他们又提出:资本主义还造成了实现这一革命的社会力量,即革命的无产阶级。从这个阶级的实际生活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共产主义学说, 正是这个革命阶级的地位、利益和作用的理论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还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科学预见,揭示了人类社会这一更高形态的基本特征。他们将共产主义称之为最高的、不受单个国家所限制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称之为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无阶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消灭了三大差别和旧式分工,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1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24 页

而使个人体力和智力都能得到真正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同时也就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确信,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不仅需要革命理论指导,而且需要有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为了传播革命理论,他们于 1846 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讯委员会很快就同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形成一个广泛的通讯网,彼此交换情报,讨论各国的共产主义宣传问题。为了建立革命的政党,他们十分重视对“正义者同盟”的争取。因为这个由德国的流亡者和工人建立的组织,在当时已发展成为有法、英、波兰和瑞士等国工人参加的国际性组织。但是,同盟的指导思想十分混乱, 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对它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同当时流行的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蒲鲁东思想展开了斗争,使同盟中愈来愈多的成员和领导者接受了他们创立的革命理论,并决定对同盟进行改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7

年 1 月接受邀请参加了“正义者同盟”。接着,同盟中央发出“应该实行全面改组”的通告,宣布即将召开同盟的改组大会。

1847 年 6 月,恩格斯出席在伦敦召开的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议,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实际上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由恩格斯和沃尔弗起草的新章程草案。这个章程草案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①。

1847 年 11 月底至 12 月初,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都出席了。大会讨论并批准了同盟的新章程。这个章程将草案中关于同盟目的条文修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①大会还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个宣言,即“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②这次大会表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国际性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已经建成了。

大会闭幕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着手完成起草宣言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写过两个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由同盟的中央委员会付印出版,于 1848 年 2 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③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41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57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28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578 页。

《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④

《宣言》以这个基本思想为指导,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虽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已不再能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代之以与它相适应的公有制。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

——巨大的生产力,而且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工人阶级。现代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的最下层,又是大工业的产物,因而是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并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宣言》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

《宣言》作为党纲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宣言》指出,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它的策略原则是,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但是它“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②

《宣言》还驳斥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批判了形形色色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

《宣言》最后满怀信心地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③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列宁在 1895 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 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