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数猛增。美国产业工人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只有 150 万,19 世纪末已达到 750 万;德国 1882

年有工人 730 万,到 1895 年达到 1020 万;19 世纪末英国有工人 1430 万,

法国为 380 万,俄国近 200 万。在日本, 1888 年只有产业工人 13.6 万人,

1899 年增至 142.6 万人。这一时期,工人大批集中在大企业里,在现代化管理下进行生产劳动,所以组织性更强了。第二,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加了,规模扩大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一度处于低潮,但是各国的无产阶级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们克服了暂时的困难,从 70 年代起,各国的工人运动又重新恢复起来,80 年代后期达到了高潮。工会运动普遍兴起, 1889 年,欧美有 13 个国家建立了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行业工会,仅德国社会

民主主义工会联合会就拥有近 24 万人,英国全国矿工联合会、美国劳联也是影响很大的工会组织。工会组织的建立有效地领导了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德国在 70 年代发生了 840 次工人罢工,80 年代达 1862 次;美国在 1882—1887

年间发生了 5237 次罢工,罢工人数为 80.1 万人。俄国在 1881—1886 年发生

了 348 次罢工。德国在“非常法”时期有 15 万工人参加罢工。规模最大的是

1886 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罢工,发展为全国总罢工,共有 35 万工人参加。这次罢工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二国际领导下,世界各国工人每年都组织纪念“五一”的示威,“五一”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节日。许多地方的罢工工人与军警发生了冲突,而且有的罢工运动获得丰硕成果。如美国 1886 年大罢工中,一部分工人争取到 8 小时工作日。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及各国工人党的普遍建立。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继续为在工人队伍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为《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文本写了序言,努力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们还根据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帮助各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及制定纲领和斗争策略,德法等国工人党的建立是与他们的活动分不开的。

德国在统一运动中出现的两个工人政党——拉萨尔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李卜克内西、倍倍尔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到 1875 年合并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工人党,尽管有拉萨尔派的倾向。合并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一年之内党员数目就从 2.5 万人增至3.8 万人。党积极参加竞选,获得大量选票。1884 年得票 54.9 万张,在帝国议

会中取得 24 个席位。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吓坏了德国统治集团。1878 年颁布的“非常法”,旨在取缔社会民主党的活动。此后,工人的一切自由权利都被剥夺,大批党员遭到逮捕或放逐。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惊慌失措,他们甚至宣布解散党。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逐步纠正了错误,采取了把地下活动与合法斗争结合在一起的策略, 并且一方面照旧参加议会选举,另一方面积极领导罢工。结果,党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大。由于感到“非常法”无何效果,议会在 1890 年否决了俾斯麦提出的延长“非常法”的法案。

但是在“非常法”废除、党取得合法地位后,党内改良主义倾向增长了。1891 年夏,在爱尔福特召开了党的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一个新的纲领,即“爱尔福特纲领”。该纲领虽然也以社会主义作为斗争目标,但是在方法上主张走和平道路。

在 70、80 年代,在欧美其他国家也纷纷成立了工人政党。

法国工人党是 1879 年成立的,党纲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制定的。但是在建党后不久,党内出现了两派:以盖德和拉法格为首的正统派和以布鲁斯为首的“可能派”,前者坚持原来的纲领路线,后者幻想和平过渡。1882 年二者分道扬镳,正统派维持原来的工人党名称,可能派另组“社会革命党”。工人党声势越来越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1893 年在众议院中得到 12 个席位。胜利冲昏了盖德等人的头脑,工人党不久就蜕化为改良主义政党。

英国在 1884 年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团体,名曰“费边社”,这是一群知名学者和作家创建起来的,其中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工会活动家韦伯夫妇。这个团体主张缓慢地进入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浸润自由主义”的办法。参加费边社的也有工人。1893 年英国工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独立工党”,其纲领把实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并且把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作为最近的斗争任务。但是在本质上它也是一个改良主义政党。

美国也产生了工人组织和工人政党。“劳动骑士团”创建于 1869 年,它是由非熟练工人组织起来的,它强调工人队伍的团结一致,并且把‘消灭雇佣劳动制”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但是它也倾向于采用和平手段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到 80 年代后,它的威信愈益低落。70 年代罢工斗争的发展,也促成了工人政党的成立。1876 年第一国际解散后,一些国际会员在费城集会,决定成立美国工党,后来又更名为“社会主义工党”。最初,它在左派左尔格和魏德迈等人的领导下,把第一国际的原则写进纲领中去。但是一方面拉萨尔主义者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党内终于占了优势,另一方面党只在德国移民的小圈子内活动,远离了工人运动。因此,在 80 年代后期,“美国劳

工联合会”成为美国工人运动中的主要组织。这个组织成立于 1881 年,是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它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不可避免性, 在其存在初期曾对美国工人的团结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后来在龚伯斯的领导下失去战斗性,主张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合作。

在 19 世纪后期,在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工人政党和工人社会主义团

体。荷兰在 1870 年、丹麦在 1871 年、捷克在 1878 年、波兰和意大利在 1882

年、比利时在 1885 年、挪威在 1887 年、奥地利、瑞士和瑞典在 1889 年,都

建立了工人政党。俄国在 1883 年成立“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是普列汉诺夫。

“劳动解放社”在俄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俄国社会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正当各国纷纷建立工人政党、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马克思积劳成疾,于 1883 年 3 月 14 日溘然长逝。马克思的逝世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巨大损失,噩耗传出后,各国工人无不以悲痛的心情哀悼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其未竟事业。他为了从理论上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1885 年和 1894 年,他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1884 年,他写出了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6 年写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光辉著作。除了进行理论工作外,恩格斯还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89 年他组织建立了著名的第二国际,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上所述,19 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各国党中间,只有德国工人运动最为发展,德国党最为活跃。因为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革命的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工人运动之所以最为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德国在统一后,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人数占总人口的 1/4,但是他们深受普鲁士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因此革命觉悟很高。第二,德国工人党不断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帮助。而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走在最后面的是美国工人运动。这是美国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美国内战后,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蓬勃的发展,这就为工人就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且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工人的工资也比欧洲更高,因此满足于现状,缺乏远大的革命理想。这就决定了美国工人政治和组织均缺乏战斗精神。同样重要的是美国西部开发吸引了东部的不满的工人,从而削弱了工人运动。而且,即使在工人运动最为发展的德国,工人运动也没有走上真正革命的道路;德国社会民主党迷信普选制,迷信议会斗争, 妄想在容克统治下的德国实现社会主义。因此,19 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整个说来处在低潮。这主要与时代特点有关系。在这个时期最发达的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并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社会立法,它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起了“安全阀”的作用。

第二国际的成立 进入 80 年代,随着工人运动的开展,各国工人及其政党都有加强国际工人团结的愿望。1887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圣加伦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要在近期内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法国工人党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但是恩格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特别反对在这一问题上操之过急。他认为新的国际必须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必须经过努力和斗争,使马克思主义者能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派别划清界限,以便使新的国际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仍集中精力帮助各国党批判机会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但是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使新国际的建立刻不容缓了。1888 年,法国的可能派和英国工联主义者迫不及待地想成立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希望藉此来夺取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权。他们在伦敦开会,决定翌年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建立一个由他们控制的新国际。为了使他们的这一做法落空,使国际工人运动沿着正确路线发展,恩格斯不得不敦促法国的盖德派发起召开一个国际马克思主义工人代表大会。恩格斯满腔热诚地投入到大会的筹备工作。

1889 年 7 月 14 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法国大革命爆发 100 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同时召开了两个对立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出席可能派召开的大会人数达 550 人,但其中法国代表就占了 477 人。相比之下,出席

马克思主义者召开的大会代表 393 人,来自 22 个国家,其中包括许多国际著名的工人领袖和活动家,如:德国党的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伯恩施坦、蔡特金;法国的瓦扬、盖德、拉法格;奥地利的阿德勒;英国的艾威林、凯尔·哈弟;俄国的普列汉诺夫;比利时的王德威尔德;荷兰的纽文胡斯和匈牙利的弗兰克尔等。李卜克内西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代表中有马克思主义者,但也有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改良主义者。大会进行得十分隆重,气氛热烈,讨论了许多问题,并且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国家的代表主张同可能派召开的大会“不惜任何代价地”合并。但因种种原因,两个大会的合并未能实现,这不能不使国际工人运动蒙受巨大损失。因为可能派和英国工联各自拥有人数众多的工人,合并的失败影响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团结,分散了工人队伍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巴黎大会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只靠劳工的经济组织(工联和工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决不与其他政党妥协的社会主义政党”,必须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政治斗争。“只有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在国际上共同努力,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无产阶级在有选举权的国家里,应当“利用自己的投票权竭力在现存制度下夺取政权”。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庆祝五一节的决议”,号召各国工人在 1890 年 5 月 1 日组织游行。

第二国际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可以说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第二国际的中坚力量都是第一国际的骨干,活动形式也是以召开代表大会为主。但是在组织形式上,两者有显著的区别。第一国际实行了较严格的民主集中制,第二国际则是一个没有中央领导机构的松散的联合组织, 一切国家的任何工会、工人党及社会主义团体都可以参加代表大会。第二国际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正式章程、机关报,也没有统一的纪律。1900 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局也只是各国党的通讯和统计中心,对各国党没有组织上的约束力。第二国际的这种组织特点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造成的。这时期各国工人阶级均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政党或组织。各国情况千差万别, 各国党需要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和策略。马克思主义此时也已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许多党的领导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党的战略策略。这些情况就使得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自愿联合、共同讨论、自由协商、独立自主。

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第二国际在成立大会后到1900 年共召开了 4 次代表大会,即:1891 年的布鲁塞尔大会、1893 年的苏黎世大会、1896 年的伦敦大会及 1900 年的巴黎大会。这些大会讨论了与欧洲工人运动有密切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劳工立法问题、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问题、军国主义问题、斗争的目标和策略问题、民族殖民地问题以及土地问题等等。这几次大会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号召各国工人反对军国主义,反对战争,并且为实现劳工立法而斗争等等。

但是,几次大会的基调是通过议会斗争以实现工人的统治及社会主义,

而忽略了暴力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倾向的明显表现。在 1891 年布鲁塞尔大会上,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用经济总罢工代替政治斗

争。这种错误主张在大会上竟无人从原则上予以反驳。在 1893 年苏黎世大会上,机会主义倾向也很严重。在讨论军国主义和战争问题时,德国代表李卜克内西等人竟拒绝在士兵中进行工作,他们还反对军事罢工。在讨论关于“五一节”问题的决议时,倍倍尔还建议把决议中的“社会革命”改为“社会改革”。大会虽然在决议中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但是没有把夺取政权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第二国际创立后,恩格斯继续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以便指明工人运动的方向。1891 年他在发表了马克思的遗著《哥达纲领批判》之后,又写了《法德农民问题》、《〈法兰西内战〉导言》和《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等三篇重要文章,对于工人运动中的一切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特别是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进一步阐述了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恩格斯出席了苏黎世大会,当时他已是 72 岁高龄,但是他仍精神饱满地在大会上致辞。他警告: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不能对议会主义及政治改革做过高的估价。恩格斯在这些年里坚持进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个观点:工人阶级如果没有独立的政党,如果不夺取政权,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就在为工人事业而作不妥协的斗争中,恩格斯不幸在 1895 年 8 月 5 日与世长辞。

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者在第二国际中更加肆无忌惮了。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越来越明目张胆地宣扬他的观点。从 1896 年起,伯恩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后来他又把这些文章合成一书,在 1899 年夏出版。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一整套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理论”。他认为:在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有了蓬勃的发展,与他的生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代的重大问题,它已经“过时了”,应该予以“修正”。他的观点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美化资本主义。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社会不是愈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是出现了新的中间阶层,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复杂化了,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本身包含了缓和阶级对立的因素,因而不可能出现革命形势。由于托拉斯、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出现,由于信用制度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适应性”,“更长的寿命和弹性”。

第二,反对暴力革命。他说:“100 年以前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改革,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示威游行和类似的威胁手段就可以实现了。” 他认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只有用暴力才能打破,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一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特权将逐步向各种民主制度让步”、“政治制度愈是民主化,巨大的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和机会就愈少。”“各种自由制度,正是在它们具有伸缩能力和进化能力这一点上同封建时代的制度绝对不同,因此这些制度不应加以破坏,而应使之继续进化。”他还说:“实行普选制就意味着议会制度的民主,”社会民主党只要“以普选权和民主为基础”,争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就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还说什么在当代军事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武装起义已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反对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词,他说:无产阶级专政是

政治上的“返祖现象”(即恢复封建专制制度)。

第三,幻想从资本主义中生长出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伦理上的”理想,只是人们无法实现的幻想。他提出一个口号:“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其实他的真实思想是: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中一点一滴地生长出来。他认为:只要坚持渐进的、和平改革的策略, 就可以促使资本主义自然地长入社会主义。

伯恩施坦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修正”。他说纯粹的唯物主义和纯粹的唯心主义都是“宿命论”。他主张回到康德的哲学以代替唯物主义。他提出社会发展的“二元论”:社会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 而且也取决于“人本身的性质”、“人的精神素质”等“非经济因素。”他也反对辩证法,说它是认识真理的道路上的“陷阱”,是“马克思学说的最致命之点”。他企图证明“社会只有缓慢的进化”,而没有“飞跃”。

右倾机会主义的泛滥 机会主义在第二国际内日益占统治地位,许多国家的工人党注重于合法斗争,尤其是迷恋议会斗争,忽视了暴力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有少数人(主要是党和工会的官僚)更热衷于在资产阶级政府中当官或当议员。

机会主义的泛滥固然与恩格斯的逝世有关,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到19 世纪后期的社会生活中去找。

主要原因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及社会立法,对于工人阶级有较大的诱惑力。各国党在长期的合法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内许多人认为通过和平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无产阶级也能夺取政权。其次是无产阶级队伍本身发生了变化,许多小生产者在这期间大批破产,加入到无产阶级的行列中。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传统习惯和思想等影响了工人群众,思想呈现了“多元化”,而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完全占统治地位,因此导致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泛滥。

修正主义思想的出现引起了工人队伍中间思想和理论的混乱,引起国际内部的激烈斗争。德国党内围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右派有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德国右倾机会主义者、俄国的孟什维克及英国工党分子等等。他们已经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中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考茨基和英国的麦克唐纳等人。左派以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为首, 他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伯恩施坦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同时,左派依靠群众运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并积极为之准备,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左派在理论上还不成熟,不能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从理论上阐明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纲领和路线,斗争策略也不灵活,因此在工人群众中影响不大。

1899 年法国社会党人米勒兰加入资产阶级内阁这一事件,引起国际工人运动处于混乱和分裂的边缘。法国党分裂成以盖德和瓦扬为首的“反入阁派” 和以饶勒斯为首的“入阁派”。在 1900 年巴黎大会上,第二国际内部展开激烈的争论,由于国际领导人考茨基起草了“橡皮决议案”,即国际代表大会不对此发表意见,才暂时防止国际分裂。但裂痕已深深存在于各党内部,分裂和解体只是迟早的事了。

第二国际的成就 尽管存在上述严重问题,但总的来说,第二国际这个时期的活动成绩仍是主要的,是其短短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第一,促进了更多的国家建立工人政党。在国际影响下,匈牙利(1890 年)、俄国(1898 年)以及澳大利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均先后建立了政党。仅 1896 年就有 30 个国家建立了工人党,拥有党员 30 万人。英国工党也是在第二国际的强大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第二,推动了议会斗争。在第二国际的号召下,各国党大多数能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揭露资产阶级,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各国党利用普选权展开竞选斗争,使众多的工人代表被选入议会。德国社会民主党 1890 年得票 142.7 万张,在议会获得 35 席。1893 年达

到 179 万票,44 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在法国, 1893 年社会主义各

派力量得票 50 至 65 万张,其中工人党得票 25 万张,当选议员 50 人。在 1896

年市政选举中,社会主义各派在 150 个市获胜,在 75 个市初次当选。比利时

工人党 1894 年得票 35.5 万张及 28 个议席。意大利社会党 1897 年有 20 人当

选为议员,1900 年增至 33 人。其他欧洲国家均有工人代表选入议会。仅 1894

年,欧洲各党就获选票 282.7 万,仅 7 个主要欧洲国家就有 134 人当选为议员。由于各国党在选举中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迫使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作出让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如:德国议会 1891 年颁布实行劳动保护的“工商业法规补充条例”;1899 年废除“苦役监禁法”,并废除限制罢工的法令。德国党最大的成就是 1890 年迫使议会废除了“非常

法”及 1895 年否决了“反颠覆法”。其他国家也通过了许多改善人民经济状况的立法。除此之外,各国社会党还利用议会进行反对殖民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宣传,投票反对延长兵役期、扩大军事预算及其他扩军备战的措施。

总之,第二国际各党在议会的活动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以及促进这些国家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起了很大作用,并为20 世纪初工人运动取得更大成就铺平了道路。

第三,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各国工会有了新的发展。德国工会会员人数从 1890 年的 28 万人增至 1900 年的 68 万人;1893

年意大利工会已拥有 30 万成员;英国工会会员到 1900 年达到 197.2 万人;

美国为 80 万人。苏黎世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会组织的决议,于是国际性工

会组织陆续建立,到 1896 年为止,共成立了 134 个行业性国际工会。在此基础上,1901 年 8 月 21 日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工会代表大会,1902 年正式宣告成立国际工会。其次,合作社有了发展。除工会外,各国还建立了许多合作社。1895 年,比利时建立了 500 多个合作社,向工人提供福利服务。在比利时的带动下,法国各地也纷纷建立工人合作社。1895 年成立的“社会主义消费合作社交易所”,就拥有 942 个合作社和 30 万个会员。合作社用部分利润为工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低价药品,还为社会主义宜传提供资金。英国合作社到 1900 年已发展到 2000 个,会员 170 万人。在 90 年代中期,合作社运动开始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1895 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拥有 10 个国家作为成员。再就是工人罢工规模更大,水平提高。在第二国际的号召下, 各国无产阶级每年都在 5 月 1 日举行游行和罢工。1890 年 5 月 1 日,欧洲北美(甚至还包括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工人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这一天,恩格斯兴奋地写道:“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知道: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已经真正联合起来了。”①1891 年五一大游行声势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45 页。

更加浩大,仅伦敦就有 50 万人上街游行。以后每年五一,都有大规模工人游行发生,遂成为惯例。五一游行是世界无产阶级第一次统一的联合行动,千百万工人卷入游行示威,扩大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五一节从此成为全世界无产者团结战斗的共同节日。

各国工人 90 年代的罢工规模也很大。德国 1890 年发生了 128 次罢工,

2.1 万人参加;1900 年有 852 次罢工,11.6 万人参加。法国 1890—1895 年

有 9.2 万工人罢工,1900 年达到 22 万人,1898 年仅巴黎便有 10 万人罢工。

比利时仅 1893 年有 25 万人罢工,几乎席卷了主要矿区和城市。英国 1890—

1896 年共发生罢工 5801 次,参加者 246 万人,仅 1893 年煤矿大罢工就有 20

万人参加。美国 1890—1896 年发生了 10142 次罢工,参加者 257.6 万人。第四,社会主义运动冲出了欧美。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

在拉丁美洲诸国,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大工业纷纷建立,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扩大,工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组织。阿根廷的社会主义者出席了第二国际成立大会。1890 年阿根廷工人响应国际号召,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拉美历史上第一次五一示威游行。1896 年阿根廷社会党成立并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智利 1897 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协会,1897 年底建立了智利社会党(1900 年改名为民主党)。巴西在 1895 年也举行了五一游行。乌拉圭、巴西还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报刊;古巴则在民族独立斗争中成立了社会主义小组。

在澳大利亚,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尤其是 1890 年剪羊毛工人与海员的大罢工之后,社会主义影响开始扩大,一些工会组织参加了澳大利亚的社会主义联盟。1892 年各地社会主义联盟的代表在悉尼成立了澳大利亚社会党,参加了第二国际。

在亚洲,日本在 90 年代的工人罢工中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会联合会和社会主义小组,并同第二国际建立了联系,酒井雄三郎还代表日本社会主义者参加了布鲁塞尔大会。1898 年片山潜在日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为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巨大努力。后来他参加了社会党国际局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1889—1890 年中国上海的《万国公报》及 1896 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均报道过第二国际的活动情况及欧美工人运动的新闻,还翻译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还同英、法、俄、日等国的工人党领导人有过交往,这些交往对孙中山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另一方面,第二国际对中国革命十分关注,国际局及各国党多次发表宣言或决议,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如:德国党领导人在议会及各种集会上都猛烈抨击德国侵占胶州湾及参加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声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李卜克内西还曾富有远见地指出:亚洲将会迅速觉醒,中国革命将意味着“世界的转折”。总之,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

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