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9 世纪最后 30 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 年约 1900 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 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 38%。在德国,雇佣 50 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 1907 年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 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 75.3%和 77.2%。英国和法国因进入 70 年代以后生产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技术装备陈旧,新工业部门比较薄弱,生产集中的速度与程度要落后于美国和德国。特别是法国,工业中小生产者仍占很大的比重。但是,这两个国家工业生产集中的趋势,也在明显地加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由于在工业革命中引进了外国技术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加之外国资本的支持,因此生产的集中程度特别高。到 19 世纪末,雇佣 500 人以上的大企业,已拥有工人总数的 45.2%。在纺织工业部门,生产的集中尤为突出,约 3/4 的工人集中在雇佣工人 1000 人以上的大棉纺织工厂中。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进行的,很快就出现了与国家政权密切勾结的少数特权资本,因而生产集中的程度也很高。

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 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1873 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不过这时的垄断组织一般还不稳固,在国民经济中也不占统治地位。一直到 19 世纪末的经济高涨至 1900—1903 年的危机期间,垄断组织才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所谓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如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但不论垄断组织采取何种形式,它们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和企业群。因此,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攫取高额利润的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由于各国的社会经

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这同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联系。美国的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

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很快挤垮了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把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又进一步采取合并的形式组成“托拉斯”,确立了它们的垄断地位。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托拉斯是 1879 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

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国石油产量的 90%,是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之一。进入 80 年代后,在榨油、造酒、制糖、制绳、炼铅、火柴、烟草、屠宰和采煤等部门也都出现了托拉斯组织。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组织在美国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1904 年,美国共有 318 个工业托拉斯,其中 236 个是在 1898

年以后建立的。这 318 个工业托拉斯吞并了 5300 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 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杜邦火药公司和福特、通用、克莱斯勒 3 家汽车公司等。

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仅次于美国。由于德国农村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它作为较晚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国外市场方面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因而解决销售市场问题十分紧迫。德国虽然也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大企业,但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条件,使得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1857 年德国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 1870 年增加到 6 个。1873 年危机爆发

后,卡特尔迅速增加,1879 年已有 14 个,1890 年猛增到 210 个。在 19 世纪

末期的高涨和 1900—1903 年的危机期间,垄断组织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05 年卡特尔已达 385 个,垄断组织遍及采煤、冶金、电气、化学、纺织、

皮革、玻璃、砖瓦、陶器和食品等工业部门。在 20 世纪初,卡特尔开始向高

级形式——拥有统一销售组织的辛迪加发展。在 1905 年的 385 个工业卡特尔

中,约有 200 个具有了辛迪加性质。与此同时,在一些主要生产部门还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 世纪初垄断组织也已成为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特别是在重工业和运输业中,许多部门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莱茵—威斯特法利亚煤业辛迪加在 1893 年成立时就集中了该区煤产量的 86.7%,1910 年更高达到 95.4%,超过全国煤产量的一半以上。德国钢业联盟(1904 年成立)和铁业联盟(1910 年成立)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 98%。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控制, 航运业则集中于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意志航运公司手中。

在英国,由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占优势的纺织业等旧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程度较低,以及拥有庞大的殖民地为资产阶级带来高额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垄断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也比美、德两国要低。就垄断组织的形式而言,由于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在销售方面较少实行联合的辛迪加和卡特尔。它的垄断组织一般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由若干家大企业合并改组为大股份公司,并进行一系列兼并活动后形成的生产上的联合。垄断组织在各工业部门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新兴工业中发展较快,垄断程度也较高,并开始出现跨部门的垄断联合企业;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在棉纺和棉织这两个部门中甚至尚未形成垄断组织,例如,在军火工业和造船工业中于 1897 年出现了著名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和维克斯—马克西姆公司。它们不仅生产军火, 建造军舰,并且拥有自己的钢铁冶炼工厂以及其他有关的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等工厂。在冶金工业中,则出现了鲍尔考·汪干公司、约翰·布朗公司、

贝尔兄弟公司等著名的大冶金联合企业。它们几乎都拥有从煤矿、铁矿、石灰石矿、炼焦、冶铁、炼钢、各种钢材轧制、金属加工、直到造船等一系列的工厂。在新兴的化学工业中,早在 80 年代就出现了垄断英国炸药生产的诺贝尔炸药公司,控制 91%食盐生产的盐业联合公司,垄断全部漂白粉生产的碱业联合公司,控制大部分苏打生产的鲁诺·蒙得公司以及控制英国近 2/3 肥皂生产的利毕兄弟公司等垄断组织。在轻工业部门,生产比较集中的棉线和染整业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为了抵制美国烟草公司的倾销,英国的制烟大企业也于 1900 年合并成帝国烟草公司。

法国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法国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较低,因而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有所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冶金工业以及与冶金工业密切有关的部门。例如,冶金工业中的郎格维“康多阿”(辛迪加)于 1876 年即已成立,它后来包括 14 家最大的铸铁企业。又如西克利达辛迪加,在 1887 年即掌握了全世界钢的 30% 销售量。20 世纪初,法国重工业中最著名的垄断组织有:旺代尔、施奈德、马林、奥姆古尔、德恩·昂赞等公司。化学工业中则以久尔曼和圣戈班托拉斯实力最为雄厚。在轻工业部门也出现了一些垄断组织,如著名的亚麻辛迪加控制了全国约 90%的麻织品生产;1883 年成立的制糖卡特尔也在该部门中取得垄断地位。

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虽晚,但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别的外国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难以联合组成托拉斯; 而政府的大批订货和保护关税政策,又使资本家争夺订货和国内市场的斗争异常激烈。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批垄断联合组织,如铁轨工厂联合,铁板、铁丝和铁钉工厂联合,桥梁工厂联合等。但垄断组织的广泛发展是在 1900 至 1903 年危机以后。

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得多,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这类特权资本原来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各部门的活动,以后它们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膨胀起来,很快便转化为垄断资本。它们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从事“多角经营”的财阀。例如,三井财阀在 1909 年成立了拥有资本 5000 万日元的三井合名 公司,统辖分立的商业、矿山、银行、仓库等直辖企业,还拥有北煤、王子造纸、钟纺、芝浦电气等旁系大企业。三菱财阀则在三菱合资公司下, 统辖矿山、造船、运输、银行、地产等直辖企业,以及邮船、明治制糖、日本氮气、富士纺等旁系企业。此外,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些垄断组织,财阀系统的企业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轻工业部门,早在 1882 年就成立了纺纱业卡特尔——大日本纺纱联合会,1905 年又成立了缫丝业卡特尔——蚕丝同业公司等等。在重工业部门,也产生了一系列垄断组织。在钢铁工业中,八幡制铁所一直居于垄断地位。在煤炭工业中,5 大公司和海军直营煤矿,在 20 世纪初垄断了整个生产的 54%。

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也达到很高

的程度。20 世纪初,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统治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柏林的德意志银行等 9 家大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的资本约占德国银行资本总额的 83%;法国的法兰西银行是法国金融中心。另外 3 大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国民贴现银行和信贷总公司共拥有分行总数达 1229 家,遍布全国各地;英国的银行“五巨头”——密德兰银行、威斯敏斯特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地方银行共掌握了全国银行存款的 39.7%。随着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它们控制了全社会工商业的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与工业资本相融合,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它们之间的融合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如银行和工业企业相互购买对方的股票;双方的代表互兼董事会的董事;银行为工业企业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发放长期贷款;银行建立自己的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银行或金融公司等。在比较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一些资本家缺乏创办这类企业的资金,于是银行的贷款成为它们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这就促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美国的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就是拥有成百家工业企业的巨头;柏林的 6 家最大的银行则参加了 751 个各种类型的企业。法国的银行垄断资本对工业的控制也比较严密。从事“多角经营”的日本财阀同样具有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混合生长的金融资本的特征。在英国也逐渐形成了金融资本,但因英国银行大部分是商业银行(或称存款银行), 具有不参与对国内工业进行长期投资的历史传统,因此与工业资本的融合不如美、德两国显著。

为攫取高额利润,垄断资本家还把大量“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主要是输往落后国家或者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资本输出的现象,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就已出现(例如 19 世纪中叶在英国),到 19 世纪末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资本输出同商品输出一样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19 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资本输出国。英国资本输出在 1862 年为 36 亿法

郎。1902 年增加到 620 亿法郎。法国的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在 1902 年达

到 270—370 亿法郎。英、法两国资本输出的地区与方式有所不同。英国资本绝大部分输往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美国,并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生产资本即直接投资的形式。而法国资本绝大部分投放在欧洲,主要是俄国,并且主要采取借贷资本即间接投资的形式。德国开始对外投资比较晚,1902 年输出的资本约 125 亿法郎。所输出的资本半数投放在欧洲,其余分布在拉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仍是资本输入大于输出的国家。至于俄国和日本,20 世纪开始后也有少量资本输出(主要是对中国的投资),但基本上还是资本输入国。

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国外联系的扩大,各国大垄断组织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加剧了。为了减少由竞争带来的损失,它们签订国际协定,成立国际卡特尔以瓜分世界市场。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了国际铁轨卡特尔,垄断了铁轨的生产和销售。20 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纷纷成立。美国和德国的电气工业当时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电气总公司一直为瓜分世界电气市场进行激烈争夺。1907 年,这两家公司达成暂时妥协,订立了瓜分世界市场的协定:通用电气公司获得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电气总公司分得德国、奥地利、俄国、荷兰、丹麦、瑞士、土耳其和巴尔干各国市场。在航运方面,1903 年汉堡—美利坚公司、北德航运公司和

摩根英美航运托拉斯之间,也签订了划分航运范围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