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伊朗的衰落

沙法维国家 16 世纪初,伊斯马尔自立为伊朗王(1502—1524 年), 建都大不里士,以什叶派为国教,建立了沙法维国家。在全盛时期,这个国家占领了中亚细亚的呼罗珊和赫拉特,征服了坎大哈的阿富汗部落和东南方的俾路支,版图扩大到阿尔明尼亚和整个阿塞拜疆。

阿拔斯一世(1587—1629 年)进行了军事改革。他建立了有 2.2 万人的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正规军,并配有大炮。骑兵编制和奥斯曼帝国的新军类似:从格鲁吉亚与高加索其他民族的儿童中选取,儿童们从小离开父母,信仰伊斯兰教,在伊朗进行军事训练。他把首都迁到伊朗中心伊斯法罕,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了波斯湾的蚕丝陆路商线。在国内贸易上,他防匪治盗,严惩贪污,修建道路,从里海南岸通往马赞德朗的 270 公里的宽阔驿道,至今尚存。

苏莱曼时期(1666—1694 年),沙法维国家开始衰落。由于各代国王昏庸无能、王室腐化、宫廷内部倾轧,削弱了统治力量。早在 15 世纪末,从欧洲到印度绕行非洲航线的开通,使通过伊朗的陆路商线失去意义,伊朗的重要地位随之下降。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进行残酷剥削,特别是最后一代国王侯赛因(1694—1722 年),他把赋税增加了一倍到两倍。1722 年 10 月 12 日,侯赛因在伊斯法罕向包围他的阿富汗人米尔·马穆德投降,把伊朗的“王中之王”的王冠献出。沙法维国家宣布灭亡。

纳迪尔的统治 阿富汗军队入侵伊朗后,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地凌辱当

地人民的信仰与习俗。俄国的彼得一世也乘机侵入伊朗,同奥斯曼帝国竞相角逐。在这个混乱时期,出身于土耳其族系的纳迪尔应运而出。他 1688 年生于呼罗珊,1725 年已经是率领 2 万名军队驰骋疆场的名将。1726 年,重创阿富汗军。1729 年进入伊斯法罕,被拥为王。1730 年,他把入主伊朗 7 年的阿富汗侵略者赶出伊朗。以后,他又战胜了土耳其人,并用外交手段使俄国撤军。政治上的成功,提高了他的威信。

1736 年 1 月,纳迪尔在穆冈草原上召开了 2 万人参加的封建贵族会议。纳迪尔玩弄了专制者常用的政治手腕:先是假意声明他已很疲倦,不愿再理政事,孩子又小,请另选新主云云;但大毛拉讲了维护沙法维王朝的言论后, 即被早有准备的纳迪尔杀死。在纳迪尔军队包围会议的情况下,全体与会者表示愿意选他为王。于是他又向大会提出三个条件:不得拥护沙法维王朝, 忠于纳迪尔及其儿子,排斥什叶派而尊逊尼派。在逊尼派四派之外,另组第五派,并以该派教长为教主。贵族代表们一致接受了他的条件。3 月 8 日举行了加冕礼。

纳迪尔登基不久,即用强制手段削减了什叶派的供奉田,并为伊朗改奉逊尼派采取了其他措施。这项宗教政策旨在拆除沙法维王朝的经济支柱和政治思想支柱,并为征服奥斯曼帝国、阿富汗、中亚细亚和印度西北部那些逊尼派国家服务。1737—1738 年,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征服。1939 年侵入印度, 2 月在德里附近的卡纳尔,打败莫卧儿帝国的军队。3 月进入德里,有 1 万余

人被杀。在掠夺了 7 亿卢比以上的战利品之后,伊朗军队于 5 月回国。

此后,纳迪尔在 1739—1741 年间,又三次远征信德、布哈拉和花拉子模, 把这些地方并入伊朗版图。他为了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在国内复兴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并企图建立海军。但是,他依靠的土库曼、乌兹别克及阿富汗各部落的上层集团与伊朗封建集团之间的矛盾;繁重的赋税政策;对外战争的耗费,都不断引起国内动乱。1746 年在赛义斯坦、基尔曼、呼罗珊、阿塞拜疆等地发生了起义。1747 年 6 月他被他的近卫军杀死。

卡扎尔王朝 纳迪尔死后,阿富汗在阿赫默德统治下宣告独立,其他地区陷入混战之中。伊朗北部的卡扎尔部落的阿加·穆罕默德,不断扩大版图。1785 年占领库姆、伊斯法罕和德黑兰,并以德黑兰为首都。1791 年占领阿塞拜疆。1794 年末,占领伊朗主要省分,建立了卡扎尔王朝(1794—1925 年)。

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国王、世俗和教会封建主对土地的封建私有制。国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他把土地作为采邑或俸禄分封给诸汗。18—19 世纪初,存在着国有的、诸汗的、伊斯兰寺院的土地所有制。军事采邑制还继续存在,采邑所有者在战时要为国家提供兵士。伊斯兰寺院则有免税特权。国王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宰相和财政、对外、军事大臣在国务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全国分 30 个省和州,省设总督,州设州长,通常都是由王亲国戚来担任。

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国家生活中起巨大作用。可兰经、教典和语录是法律、制度及整个社会政治的基础。国王为了使决策具有宗教力量,也得求助于高级僧侣。高级僧侣管理寺院经济,有些人还通过中间人或直接经营商业和放债。他们还操纵着国民教育与民事诉讼的权力。

农民负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收成的 4/5 交给地主,向封建主交羊毛、食油等贡赋,供给过境官吏和军队的费用。牧民必须上缴 5%以上的牲畜、畜产品,要为封建主牧放牲畜,还要捐献礼品。城市手工业者均归属于中世

纪式的行会组织,他们用货币或产品形式向州长的管事人或包税者交税。国内贸易掌握在中小商人之手。18 世纪末以后,对外贸易缩减。由于英、俄、法诸列强的干涉,在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日趋衰落。

巴布教徒的起义 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积弱不振和社会的落后状态为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俄国利用地理接近的条件,两次(1804、1828 年)侵略伊朗,强迫订立不平等条约,索取 200 万卢布赔款,吞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

疆,获取了许多特权。英国以发达的工业为后盾,在 19 世纪 40 年代,强加给伊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的商品输入伊朗税率为“值百抽五”,并豁免各种国内关税,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列强的入侵给伊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外国商品充斥伊朗市场,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扼杀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手工业工场,导致商人和手工业者破产。19 世纪 40 年代末,许多地方的人民起而抗争。1847 年,赞兼发生了手工业者、小商人与市民联合反对州长的起义,起义者把州长驱逐出城。同年,伊斯法罕城市贫民发生骚动。1848 年,在大不里士、伊斯德等城市也发生了市民暴动。

这些起义的领导者是伊朗的巴布教派。巴布教的创始人是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 年),他生于设拉子一个棉布商人家庭。他经商5 年之后,到卡伯拉和纳哲夫朝圣,成为什叶派分支的谢伊克教派的信徒。

1843 年该派领导者赛义德·卡西姆去世后,没有指定继承人。1844 年 5 月

23 日,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回到设拉子的这一天,恰好是 1000 年前第

12 代伊马木隐遁的日子,他便自称“巴布”。“巴布”是“门”的意思,他认为自己受天命要充当人类与神意执行者伊马木之间必经的门户。他的教派因此被称为巴布教。

1847 年,赛义德·阿里自称为先知马赫迪,写了巴布教的经典《默示录》。巴布的教义要点是:人类社会是新时代代替旧时代、新制度和法律代替旧制度和法律、新的先知代替旧的先知的过程;当前人类不公平与倾轧的原因在于当权的官员与僧侣以可兰经与教典维护旧制度,而巴布教的任务就是建立保障人身自由权、私有权和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正义王国”;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目标,现在以伊朗 5 省为圣地,凡不信教者,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赶出圣地并没收其财产。充满着伊斯兰神秘主义的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巴布教义,受到了许多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阿訇的欢迎,到 1849

年 2 月,教徒已达 10 多万人。

第一次巴布教徒的起义是 1848—1849 年在马赞德兰省发生的。2000 多名起义者同 1 万多名王军在塞克·塔别尔西陵墓进行了浴血战斗,并且打败了王军。5 月,王军采取欺骗手段,许诺特赦,诱杀了 200 多名起义者。1850 年 5 月,巴布教徒 1.5 万人在赞兼起义,建立了一个拥有公平制度的“正义王国”。他们几乎坚守了一整年,抵挡住了占优势的政府军队。后来,王军故技重演,起义者再次上当被害。巴布已在 1845 年 8 月被捕,相继被监禁在

法尔斯省和阿塞拜疆。 1850 年 7 月,为了防止起义蔓延,国王下令把他处死于大不里士。但是,他的殉道,更加激起教徒们的反抗,随之而来的是血腥镇压。巴布教徒起义失败之后,巴哈·阿拉继续传教,后来演变为人道主义教派,1893 年传至美洲。

伊朗的改革运动 19 世纪末,伊朗进一步半殖民地化。1889 年,英国路

透男爵在德黑兰获得开办波斯帝国银行的租让权。该行拥有发行货币、规定外汇牌价和开办厂矿企业的特权,并有分行遍布各大城市。俄国在 1881 和

1890 年取得在伊朗北部敷设电报线的特权,在德黑兰开设波斯信贷银行,办

理国家借款、兼营地产业务。 70 年代以来,常驻首都的、由俄国控制的哥萨克旅,负有保护国王和俄国利益的双重任务。

在纳西尔·丁的统治时期(1848—1896 年),伊朗曾经有 20 年左右的稳定局面。纳西尔·丁本人曾于 1873、1887、1889 年 3 次访问欧洲。最后一次访问时,他把泛伊斯兰主义者贾马尔·丁·阿富汗尼带回伊朗。虽然他不久又把阿富汗尼驱逐出境,但将新的改革思想留在了伊朗穆斯林中间。仿照西方国家机构,伊朗政府设立了法制、邮电、交通部。欧洲式的学校在首都也建立起来了。国王为了模仿西方,曾下令伊朗男人刮去胡子和命令宫廷妇女改着西方衣服。

在欧洲受教育回国的青年们,是新思潮的传播者。半殖民地和封建伊朗的文化和改革运动是同资产阶级的形成相联系的。伊朗年轻一代作家们的写作主题更接近人民生活。米扎尔·法塔利·亚洪多夫的抨击封建秩序、讽刺诸汗专制和伊斯兰上层伪善的作品,在伊朗享有声望。1875 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的《星辰》周刊,是伊朗国外的主要启蒙刊物。1890 年,马尔考姆汗和贾马尔·丁在伦敦创办《法言》杂志,激烈抨击伊朗政府,首次提出普选、立宪和人权。马尔考姆汗作为改革、立宪的思想家和组织家,在伊朗享有盛誉。国王任命他为驻伦敦公使,本意削弱他的影响,不料他到伦敦后,积极组织欧洲的伊朗侨民。国王召他回国,他拒绝从命,因此被革职。他用波斯文创办的《法言》杂志变成伊朗立宪派的喉舌。这个杂志和其他伊朗侨民的报刊被秘密运进伊朗,在官吏、学生、商人和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地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未来伊朗革命的前奏。

1890—1891 年,在伊朗发生了反对政府赋予英国塔尔博特公司烟草专卖权的抗议运动。以大不里士为中心,波及伊斯法罕、设拉子等地的人民群众, 开展了罢市和禁止吸烟运动。伊朗政府被迫取消此项特许令。1896 年 5 月, 纳西尔·丁准备庆祝自己的登基 50 周年大典,他按惯例接受臣民诉状时,被贾马尔·丁的一个门徒刺杀。穆扎费尔·丁继位,面临着革命风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