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焦虑与学力
成就动机和学习愿望是追逐并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动机,与此相对者,有避免失败的消极性动机,这就是焦虑动机。
焦虑程度高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情绪波动、担忧,所以每天不能以一定的节律进行学习。这样看来,学力低下者,势必焦虑甚者居多,而学习优异者则焦虑则不甚者居多。田中博正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对象实施焦虑倾向诊断测验,证实差生组比尖子学生组显示出更高的焦虑倾向。菲利普斯和辛赫分别以初一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发现学力与焦虑之间有显著意义的负相关。
焦虑与学力之间不存在确定关系的另一个理由是焦虑对于学力而言,不仅仅存在着消极的侧面。例如,适度的焦虑,使得“加油干”的心情强烈起来,因而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反之,焦虑过少,满足于现状而使“干劲” 削弱,也许会导致不思学习。这样,影响学力的焦虑的正反作用相互抗衡, 从而使焦虑与学力之间不能呈现有意义的显著相关。例如,次郎丸睦子(1973 年)对高中生作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她用成就焦虑量表测验,算出焦虑得分和学业成绩平均分数(现代国语、古典、地理、数学、生物、化学、体育、英语、家政、艺术)之间的相关系数。该成就焦虑量表由“减弱性焦虑表”和“促进性焦虑量表”构成,分别求得量表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 促进性焦虑呈现出 0.23 的正相关,减弱性焦虑呈现出 0.47 的负相关。这就是说,促进性焦虑使学力得以提高,减弱性焦虑则抑制学力。显然,焦虑对于学力而言,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不过,这种焦虑影响学力的程度是随智力水准而异的,据清水利信介绍斯皮尔帕卡的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测定出不同智力阶段上影响学力的焦虑的程度。焦虑是用 MAS 测定的,据此分出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分不同智力阶段比较影响学力的程度。结果表明,智力过高或过低,焦虑对学力不起作用;在中等程度智力的场合,焦虑对学力起负效应。对于智力优异的学生来说,大学学业过分容易或对于智力低于的学生来说,大学学业过于困难, 都不会出现焦虑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