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动机培养的心理学要求

总的来说,对中小学生的动机教育培养应抓 3 条: 一是激发与保护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好奇心;

二是培养青少年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三是树立学生的个人抱负。

在动机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从争分数、争名次向长知识、长能力转化,从追求眼前浅近动机向追求未来成就动机转化,从为家长、为教师、为自己学习向为祖国建设、为人民共同富裕而学习转化。为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 要树立理想

理想和学习结合起来,就是要提高对学习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对自己要求的高低,但是,又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从原有的基础出发,来逐步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步步上升,每前进一步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鼓舞;而不切实际的幻想遭到失败后,却会影响到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1. 要明白学习目标

就是要明白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和各部分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这里

同样存在着一个逐步明白的过程,开始可能是比较模糊的,进而逐步明白, 最后产生了感情。这样,学习的动机就来了。但是,又不能认为只有明白了学习目的以后才能学习,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对学习目标的正确认识,也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的。

  1. 要加强自我指导

学生是要接受教师指导的,但是,也不能事事依赖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指导能力。要逐步学会自己提醒自己,自己鼓励自己。在学习上,特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提高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还要自己鼓励自己,增强意力的锻炼,培养自己克服学习上各种困难的能力。

  1. 正确对待挫折

生活的道路并不永远都是平坦笔直的,难免会出现坎坷和曲折。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有时就会经不住这种挫折的打击。应当提高学生对困难的认识。对待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也要正确认识,中小学学习内容上的困难,都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这在编写教材时早已考虑过了。就是说,这些困难的性质,在客观上是可以克服的而不是不能克服的,因此,对克服困难要有信心。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前进了一步,就取得了一分成绩。这样,就可以把挫折这个“阻力”转化为动力,从而推动学习向前进了。

  1. 注意年龄特点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发展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也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因此, 在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理条件,防止一般化。

低年级学生的动机多由直接性动机所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动机则多受间接性动机所激励,特别是高尚的间接性动机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不过,这二者亦不要偏废,仅有间接性动机而缺少直接性动机,间接性动机就往往难以巩固和发展;仅有直接性动机而忽视间接性动机,就往往使学生思想狭隘。另外,年龄阶段不同,动机的内部根源和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差别,这一点,教师是务必要注意到的。

  1. 尊重学生现有的动机系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现有动机、兴趣和态度,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动机不正确、态度不端正,切忌用政治标准来衡量学生所有的一切行为,不要过分地把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到政治思想意识高度(尤其是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固然,要对学生进行为祖国而学的动机教育,但对小学生来说,还做不到把眼前的学习同中华崛起联系起来,他们更多的情形是为分数而学、为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而学,或者为将来当科学家而学,这些都是正常的。教师要分析学生动机系统的各成分和组成结构,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再进一步去完善学生的动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