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培养
- 对立崇高的志向
人的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其志向大小关系密切。有一所大学, 对毕业班的二百名学生做了调查,95%的人是在一个极简单的目标下成长的。先是家长要求好好上学,而后是追求好分数,考一个重点中学,再后是为考大学而拼搏,进了大学,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的信条,开始想专业、分配、恋爱了。这样的学生,整个学习动机是从个人的物质与职业需要出发的。在学习知识上缺乏内在动力。因而,他们的学习只能是低层次的, 他们的才智也因此受到影响。
新华社记者张学金在1986 年8 月对上海四十多所高校的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凡是那些胸怀大志的学生,根本不满足于 60 分,他们能根据将来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蒋雅蓉,3 年前考上大学时,其它成绩都很好,但数学只得 13 分。有人说, 学文科的数学差没关系。蒋雅蓉却认为,这是陈旧的观点,这是从拿文凭的角度出发的。在当今时代,文科生也应当有理科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她课余自学 3 个月,高等数学期末考试得了 90 分,另外 32 门功
课,门门优秀。她还边学习,边选课题自学,与老师合著了一本 19 万字的“社会学概论”。
树立崇高的志向,必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鲁迅从小就立志于学医, 是因为他的父亲死于庸医的误诊、误治,他决心学就高明的医道,解救无数受疾病折磨的人们。这是他的家庭事件对他志向的影响。可是后来他的志向完全转向了文学,原因直接来源于社会。当时,他在日本学医,看到了一张使他灵魂深受震撼的幻灯片: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抓住了几名充当俄国间谍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枪决他们,而旁边伸长脖子充当“看客”的竟全是中国人,鲁迅猛然醒悟,医学治不了灵魂的麻木,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笔来唤醒民众的灵魂,从此他的志向就转向了文学。每个中学生,不应该只一头扎在书堆里,整日的写、算,而应该把眼光投向目前的社会变草,在大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
- 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立,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动机。据心理学家布朗等的研究, 曾发现心是设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均较优良,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反之,凡是没有适当的学习目标为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都不甚佳。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当然,确立自己追求的目标要适当,如果目标太高,追求不利,就会丧失信心,如果目标太低,无需乎努力就达到了,确定的目标就失去了价值。
- 了解学习结果
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具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足以提高学习的热忱,增加努力的程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等,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这也就是所谓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国外的一些心理学的实验作出了富有说服力的证明。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受试为小学高年级儿童,分为两组做算术的练习。他们两组的演算能力平均相等,练习的问题,亦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练习的方法;即关于学生的练习作业,一组由教师评定改正,而另一组的练习作业,则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并将每日所有的正确答案数与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藉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如此进行,一学期终结时,两组同学受测验。结果,后者(学生自己改正错误),比较前者(教师改正错误),大为优异。
- 从成功开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求成是人类基本动机之一。有人曾就 3 岁至 5 岁的幼儿初次练习认字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幼儿不久便熟悉了第一课。主试者即予奖励,但是少数儿童却完全失败。成功的幼儿,次日很愉快的又来学习这一课,失败的幼儿就表现不热心。他们又经历几次失败经验,以后便不愿意再来尝试。其中少数失败的幼儿,经主式者予以鼓励慰勉,并且指示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获得得新的成功,于是,他们又表示热心学习的兴趣。所以心理学盖滋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如果你的学习兴趣不浓,可从小的成功开始,小的成功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深入进去, 最终会获得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