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运资本的理论

本书第Ⅰ卷第九章对“营运资本”所下的定义有加以扩充的必要。我把营运资本解释为生产、制造、运输和零售过程中的财货品总体,其中包括为了避免制造处理过程中的危险或渡过季节性不规律情形(例如在两季收成之间的时隔或单季收成在平均数上下的变动等)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存货(不论其原料或是制成品),至于营运资本的成本,则是指货品总体的成本。这里面并不包括剩余存货,因为这种存货是流动资本。至于处理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货品则无分轩转,一概包括在内:其中一种是食物和纺织品等表现为流动收入的货品,其消费分布时期很短;另一种是房屋和铁路等表现为固定资本的货品,其消费必然会分布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而不是立即可以用掉的。

在这种定义下的营运资本量取决于以下备点:

(一)过去与生产过程长度相等的一段时间内的投入率(即产品投入制造机器的速率)。

(二)单位产品在处理过程的每一阶段中现在和以往的生产因素使用强度。

(三)使用生产因素的处理过程的长度。

(四)单位时间的生产成本率;即生产因素应用于产品的单位有效工作报酬率;为了简便起见,可以称之为工资率。

(五)为了渡过季节性不规律情形而必须贮存的存货的价值。

从这里不难得出一个公式,以便计算最普遍的情形下的营运资本总量。如果我们把任何时候的“雇用率”界说为处理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产品单位总数分别乘以各该阶段的雇用强度,那未只要把雇用率乘上工资率,根据时间积分,把一切尚未终了的处理过程推算到开始时去,就可以得出营运资本的总量。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也许比较容易领会些,也就是说, 我们不妨假定产品的投入率以及生产因素雇用强度率都不变。在这种情形下,所需的营运资本量等于雇用率乘上处理过程长度的一半,再乘上生产成本率(营运资本=雇用率×1/2 处理过程长度策工资率)。这样一来,由于单位时间的工资总额等于那一时间内的雇用量乘上工资卒。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说,营运资本量是任何时候的工资总额乘上处理过程长度的一半(运用资本=工资总额×1/2 处理长度)。同时,在最简单的例子中, 投入率和处理过程每一阶段的雇用强度都是稳定的,而工资总额又等于投入率乘工资率再乘过程的长度,所以营运资本=投入率×工资率×处理过程长度的平方的一半。在上面的几个算式中,加入因数 1/2 的原因是,如果处理过程的一切阶段的处理率是恒定的,那未任何时候被处理产品的总体,平均说来便都是半制成状态。但是这一特殊的数字只是供说明而已。如果雇用强度在处理过程的某些阶段比其他阶段大(很可能如此),或者投入率并不稳定,那就应当采用其他数字。

让我们把这些因素逐一地加以讨论。

(一)当产品按稳定的速率投入处理过程之后,雇用强度或处理过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以致使投入率和产品率都是稳定的,那么雇用率便和产品率相符合,雇用量乘上工资率就等于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因之报酬便等于产品成本。但如果投入率不稳定,雇用量上下波动,那末情形就不那么简单了,“生产量”一词的意义也变得含糊了。有时候搞不清楚所谓“生产量” 究竟是指雇用量呢,还是折产品量。显然,从“长远”看来,平均生产量必然会受平均雇用量控制,但是在变动中却可能暂时分离。因为在萧条时期中, 雇用最的降低比生产量的降低要快得多和早得多,在繁荣时期的恢复也要快得多。同样地,营运资本的总需求量在萧条时期的减退以及在繁荣时期的恢复都比生产量快,但却比雇用量慢。产品量的统计数字说明的是截至目前为止的雇用情况,雇用量的统计数字说明的是未来的产品量。至于营运资本的需求量则取决于过去时间不太久,尚未反映在产品量中的雇用量数字。所以, 我们最好不要把“生产量”一词用来指本期产品量,而要用来指生产因素的雇用量。为了说明起见,我们姑且假定处理过程的长度是 6 个月。根据 6 个月中的每日平均产品量统计数字就可以推算出本期开始时的雇用水平;如果要求得这个月开始时的营运资本量就必须求得 6 个月中的每天平均生产量,

逐日数字根据该日与 6 个月结束时相距的日数加权。

对过去事件寻求解释和对未来事件寻求预测的人,由于对三种现象之间的时滞未予以足够的注意,以致经常造成错误。这三种现象是产品量、营运资本需求量和雇用量。下面所说的情形就是一个例子。原料输入大不列颠可以看作是投入率的粗率指标;制成品的输出可以看作是产品率的粗率指标。因此,在萧条的初期阶段,当投入率正在下降而生产率还没有下降的时候, 我们就应当预计到出口量会超过进口量。反之,在繁荣的初期,当投入率正在上升,而产品率尚未上升之际,我们就应当预计到进口量会凌驾于出口量之上。

(二)当贸易活跃的时候,尤其是在停滞时期之后开始复苏的时候,增加雇用强度大概是可能的。所谓增加雇用强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对处理过程中的单位产品增加生产因素量,其结果是加速处理率和缩短处理过程。如果恢复中的需求要求“提早交货”,以致加快速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那么企业界就的确会存在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它们增加雇用强度以便加速处理率。因此,与已增加的雇用强度相应的新增加的营运资本需求量可以由于处理率加快而部分抵消。如果处理过程的长度因雇用强度加倍,而减少一半的话,那末,在其他一切条件相等的情形下,营运资本的需求量最后也会打一个对折。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处理过程中的货品量已经接近于可用处理工具的最大容限时,其处理率就往往会发生停滞。其原因是不同的处理工具的相对供给量并不完全平衡,速率就会受到供给最不充分的工具的容限的限制。换句话说,处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就会发生“壅塞”。

(三)处理过程的平均长度可能由于雇用强度降低(上面刚讨论过)或处理技术的改变(很可能是慢慢发生的而不是突如其来的)而增加。同时也可以由于某些货品的生产规模改变而增加,这些货品的处理过程由于技术上的理由相对于处理过程短的货品而言是长的。最后一个原因在短期内有时是重要的,但并不永远如此。比如在纺织品激增时,其最终产品的单位价值所

需要的营运资本比钢轨在激增时的需要多,而中国茶叶畅销时比本地黑莓畅销时所需要的营运资本也更多。

(四)生产因素工资率的增加对于营运资本的货币成本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比方说,如果劳动的需求量增大、工资上涨,那么单位产品所需支付的工资总额就会增加。

在某些实业中,工资的相对上涨就可能对营运资本的成本发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发生在相对说来需要大量营运资本的实业中时,情形就是这样。营运资本的正常需求量中一大部分也许是来自营造业、处理过程中的纺织品和收成按季节进行而消费率整年稳定不变的农产品等,其比例远大于许多批发物价指数所给予的重视程度。象 1921—1923 年所经历的那样,纺织品的价格暴跌、农产品价格相对跌落(由于丰收而造成的除外),那么整个看来就意味着这些实业的生产因素的低廉工资必然会大大减少营运资本的需求。象 1924 年那样麦价和一般谷物价格回升就必然会大大地增加这种需求。

不同的实业中生产因素相对工资的变动,以及生产量的变动一般说来是促使营运资本的货币成本发生剧烈变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但是还有些变动却是从季节性存货量的变化中产生出来的,现在必需加以考虑。

(五)根据本章所下的一些定义,营运资本必须提供资金,以便在青黄不接时贮存季节性的存货(这种贮存就是“处理过程”的一种形式);并应付一季收成到另一季收成之间的“续储量”的变动(因为这种续储量对于单季收成必然会在平均收获量之上发生的摆动来说乃是必需的)。另一方面, 按各季平均说来,造成相对生产过剩的错误所引起的净预期剩余则应归作流动资本。

但由于好收成往往使有关作物价格相对下跌,而坏收成则使之相对上涨,所以因贮存谷物所需的营运资本总值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和收获量的大小作同一方向的变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假定一般小麦收成是 100, 一般续储量是 20,并假定消费掉的小麦量平均必须贮存 6 个月,续储量必须贮存 12 个月。当正常续储量和正常收获量的数值为 100 时,命价格为 p; 当收获量为 110 时,命价格为 p;当收获量为 90 时,命价格为 p1。再假定在上述的三种不同的情形之下,消费量始终是 100,那末所需要的营运资本量(单位:镑/月)便是:

正常收成 6×100× p+12×20×p=840p 在正常年景之后出现的好收成

6×100×p1+12×30×p1=960p1

在正常年景之后出现的坏收成

6×100×p2+12×10×p2=720p2

假定,这时,两种情形所需要的营运资本量便是相同的。如果价格的可变性比供应量的可变性小,那末,好收成就需要最多的资本(不论是营运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一样);如果价格的可变性比较大,那么坏收成便需要最多的资本。为了说明简单起见,我们在这儿假定 p、p1 和 p2 三种价格是整个季节中的时价。收成以前,生产成本在三种情形之间可能没有很大的差异, 它实际上将控制营运资本的成本,而所假定的三种价格主要是对收成与消费之间所需要的营运资本的价值发生影响。此外,所需的营运资本的价值变动, 有一部分可由农民们相应获得的意外利润或损失补偿。

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食物研究所为美国的小麦编制了一些有趣的统计

数字,对上述情形具有意义(见《小麦研究》1928 年 2 月号,“论 1896 年

以来美国小麦的处理,关于年终存货的变化”)该研究所在长达 30 年的一段时期中发现,13 个丰收年的平均盈余额是 8,000 万蒲式耳,其中增加输出的是 3,800 万,增加消费的是 400 万,增加贮存量是 3,800 万。在 17 个歉收年中,平均减产额是 6,300 万蒲式耳。其中输出减少 3,000 万、消费减少 400 万,贮存减少 2,900 万。由于这 30 年中的平均收获量是 77, 700 万蒲式耳,平均年终贮存量是 16,600 万,所以丰收年的平均收获量是一般平均收获量的 113%;歉收年的平均收获量是一般平均收获量的 92%, 平均年终贮存量是一般平均收获量的 21%。在这 30 年中,最大限度的年终贮存量,除战争年代的变态不计外,是平均收获量的 25%,最小限度的年终贮存量是平均收获量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