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论(下)
第五篇 货币因素及其变动第二十二章 货币的应用理论
现在我们放下货币的纯粹理论以及从质的方面对表征货币体系的特性所进行的研究,进而探讨货币的应用理论,并从量的方面研究现存主要货币体系中、首先是大不列颠和美国货币体系中的实际情况。
本卷的内容梗概如下:
在第五篇中,我们将讨论货币因素及其统计性变动。例如银行货币的总量在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分配比例、银行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银行货币总量之所以如此构成的理由,这几章阐述得比较详细,对于我们判断不同因素的相对数量意义说来,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银行货币总量一经确定之后,这个总数有多少用于金融流通,多少用于工业流通,储蓄存款的统计数字就成了最重要的指标;而且,工业流通量既知之后,流通速度就大致决定了工业流通所能维持的生产水平与收入水平。
在第六篇中,我们将研究投资率发生波动的原因,并将利用近代史中几个典型时期所发生的事件的分析,来阐明本篇与以前各篇的论点。这样,便放下了所谓“货币方面的影响”而讨论“投资方面的影响”。
在第七篇中,我们第一次谈到我们主题的理想标准,也就是各 国家货币体系和整个世界的各通货发行当局所应具有的理想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途中所存在的障碍;此外还要谈到有时自行发生的困难局面,以及其最好的解决办法等。
在第五篇中,读者会认为我在回到物价决定问题的旧式“货币数量”说上去,因为我将集中讨论货币账款的供应,或者毋宁说是集中讨论工业流通中的可用货币账款量的问题。为此,关于我所认为的货币量与物价水准之的关系,事先提醒读者一下是有好处的。假定收受与支配收入的习惯和方法不变,假定收入水准和生产量已定,而营业存款 A 的流通速度又没有变化的话, 工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确切不移地确定了。如果供应了金融流通的需求之后,可用的货币量少于此数,那就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收入量。此外,在平衡状态下,当所有的生产因素都已就业、储蓄也等于投资时,则工业流通量不仅决定收入量,而且还决定物价水准;同时,根据生产量与就业量的变动作出修正后,还能决定报酬率。这就是说,如果习惯与办法不变的话,当物价水准与生产成本平衡时,工业流通的可用货币量确实能支配这方面的状况。同时,传统公式中唯一需要加以修正的地方,只是加上“工业流通可用” 几个字。我们在第 III 篇和第 IV 篇中对公认的理论提出了更改之处,其意义在于当平衡因储蓄与投资之间不相等而被扰乱时,以及从一个平衡位域过渡到另一个平衡位域时,把它们应用在物价决定的运行方式上。
当然,这种改变在形式上和传统数量说是可以相容的。这的确是必然的
道理,因为后者是恒等式、是自明真理。但这一点在传 统理论中并没有以一种富于启发性和容易理解的形式提出,而是与其他因素一道含糊不清地塞在无所不包的“流通速度”这一概念之中去了。
让我们把我们数量方程式录写成以下的形式:
M′·V′=H·O
其中的 M′是工业流通量,O 是产品量,而∏是产品的物价水准;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的说法中的 V′乃是一个综合概念,与流通速度 V 是不相同的。它是两个要素合成的;一个要素取决于银行业、商业和工业的习惯和方法,与传统的流通速度具有相似的性质;另一个要紊则取决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它在投资过量时大于 1,在投资与储蓄相等时等于 1,而在储蓄过量时则小于 1。
本书第五篇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从统计观点研究这个方程式左边之中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投资要素的货币要素。这些纯粹的货币要素与传统的数量方程式所研究的相同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