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分布 “七五”计划对我国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作出了

规划。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暂未包括台湾,海南当时尚未建省)。

  2.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九个省、自治区。

  3. 西部地带: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九个省、自治区。

  1.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情况(1984 年)

东部沿海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面积(占全国%)

14

39.4

46.6

人口(占全国%)

41

35.8

23.2

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53.32

31.68

15

工业百元固定资产利税值(元)

28.6 ~ 122.6

19.4 ~ 31.7

6.2 ~ 22.4

利用外资签订合同协议额(占全国%)

95.80

2.76

1.44

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

96.20

2.70

1.10

  1.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1.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地,培养和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主要任务是:提高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强能源建设,完善运输网络,逐步缓和能源、交通紧张状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建立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生产资料交易中心,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旅游业。

  1. 中部地带

    加快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建设。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

主要任务是: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1990 年煤炭产量达到 5.8 亿吨以上,比 1985 年增长 20%以上,发电量达到 2,000 亿度左右,比 1985 年增长 40%;五年新增原油生产能力 2,000 多万吨;到 1990 年,钢产量达到 1, 680 万—1,785 万吨,钢材产量达到 1,390 万—1,480 万吨。加强对现有机械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它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建立几个粮、豆、油料和糖料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造林育林,积极发展畜牧业和畜牧产品的加工业。加快长江沿岸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

  1. 西部地带

    大力发展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在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水平。

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逐年减少粮食调入量。加强草原、牧区建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加快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大力抓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地方民航事业。充分发挥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速军用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移和扩散。建立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区。建设川、滇、黔交界地区,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使之成为新疆的重要工业枢纽地带。

到 1990 年,西部地带的发电量达到 930 多亿度,原煤产量 18,000 多万吨,原油 800 多万吨,钢 700 万吨左右,磷肥 50 万吨,粮食 9,000 多万吨,

肉类 560 万吨,烤烟 70 万吨,造林面积 174 万公顷。

(摘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