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改进初中地理教学问题

(一)要端正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师对中学地理教学总的认识,包括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等各方面的认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着自己教学活动的水平和效果,进而影响到地理教学能否实现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任务,因此,端正地理教学思想成为当前改进中学地理教学的首要问题。

教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受国家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科学理论和地理科学的发展以及教师本身认识水平等因素或条件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所具有的教学思想也必然要不断地变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当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就必须以培养“四有”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首要任务。因而对人才的认识与理解就要有所变化,就不能片面追求培养单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而应努力培养多层次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要以普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主要任务。这一转变在中学地理教学思想中也要有所反映,即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标。这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必将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和选择。

什么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思想呢?基本内容如下:

  1. 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的认识地理知识教育、能力与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项目的是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这不仅由于三项目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它们能够结合在一起,而且,更为重要的, 是因为中学地理教育的本质决定着三项目的的必然统一。任何教育的根本任务都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成长又都是以多种品质(生理、心理)的发展为前提的。在今天为培养四化建设者,就必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地理教育就必须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实现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地理能力与发展智力以及政治思想教育等三方面的目的,才能保证学生得以在上述各方面得到发展,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中学地理三项目的的统一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是中学地理教育本质的反映。

  2. 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构成中学地理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与方法,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正确的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就可以调节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反之,将大大削弱教学活动的效果。

正确教学观的基本观点是:

  1.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在任何阶段、任何活动、任何时刻都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永远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永远离不开教师的教。因此,在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中, 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分析研究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学习过程时,也必须考虑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巨大影响。因此,在研究中学地

理教学时,既要重视研究教法,又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研究。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通过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施加有效的控制与影响,即引导(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指导(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示范)与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按预期的计划进行, 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虽然在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他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活动的。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技能,获得地理能力,并提高思想水平。所有这些, 都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这一主体地位,决定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也就是需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和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以学习和发展。学生缺乏这种主动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是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

  3.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双向联系,而不是单向传输。为了使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保证学生处在主动学习状态中,就必须改变教师单纯灌输的单向联系方法,而重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通常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这种影响却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决定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其二是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是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地理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必须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联系的通畅。为此,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并要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反映, 根据反映及时调整教学。

正确教学观指导下教学活动的特点是:

教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下,对学生学习活动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能自觉运用反馈原理,随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并根据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友爱。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
  1. 人地关系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生存就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这种关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知识,就是人地关系理论或简称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影响着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学地理教学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地理教学过程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影响、制约与指导。例如,建国前地理教学受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同时,又

受到“唯生产关系论”的影响,使中学地理教学从目的到任务、从内容到方法无不反映出它们的观点。只是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中学地理教学才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的指导地位,使中学地理教学在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确定目的、任务,组织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 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主要观点如下:

人类与环境都是物质的,是地球表层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它们是可以认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认识的。

人类与环境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类和地理环境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变化、发展,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它们对立的一面;同时,人类又是起源于环境,并在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与环境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又表现了人类与环境统一的一面。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建立了复杂的关系:

——人类从环境中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地域,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又通过环境清除人类生存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质;

——随着人类自身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影响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大,因而环境产生变化的程度和水平也越来越大;

——环境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因人类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人类的发展都存在着有利或不利的两种趋向与可能,尤其是因人类影响而产生的不利趋向,日益严重,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与不安。

为保证人类的不断发展,必须认识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遵循、利用这些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 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对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除直接影响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外,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的人地观来影响指导教学过程。

教师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论,用其武装自己,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并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教学。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教学目的与内容,根据这一观点,地理教学的目的就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了解认识地理环境的特点,而且要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自觉性与能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必须形成以认识人地关系为线索的地理教学知识体系,其间要相应地重视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加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随着教学目的与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与形式也要受到影响。要改变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记忆地理事实材料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要探索、创立重视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利于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随之,教学形式上也要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外教学形式相结合,加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