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地形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地理在讲述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人口民族之后,继而讲述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如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生物等,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一定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是影响其他自然要素的非地带性因素之一,它的存在与发展打破了一些地带性要素的分布规律。如地势的高低、倾斜状况及山脉的走向,影响到气候的垂直变化,气流的运行使山脉两侧的气温、降水产生明显的区别。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河谷的发育也有影响。地质构造是影响地形的主要因素,而气温的变化、流水以及生物等又是影响地表形态的外营力。
地形是组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形,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势。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的气温、降水分布,干湿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的气候类型更加复杂。地形、地势的特征也影响到我国大河的流向、支流的分布等。因此本章是学习气候、河流两章的基础知识,也为分区地理进一步分析各区地形特征打下基础。我国进行四化建设,进行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布局时,地形也是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学好本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改造我国的地理环境,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地形的变化”一节教学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