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1. 洲内各部分在分洲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洲地理是世界地理的主体。虽然在各大洲的概述中,都已经较全面地介绍了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但是,由于各大洲内地区差异显著,有必要分地区进一步说明其区域特征,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并为学好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地理打下基础。因此, 洲内各部分的概述是分洲地理概述内容的延伸;是学生学习主要国家地理的必要基础。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内都选讲了一部分国家,由于它们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又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差异,在讲授这几个大洲的概述之后和讲授这些大洲内的主要国家地理之前,安排讲授洲内各部分的概述, 着重了解各部分的地理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同一部分内各国共有的自然地理特点或人文地理特点。这样可以避免在讲授同一地区各国时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

  1. 以亚洲为例谈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一洲,各部分地区差异显著。除了将北亚和中亚并入东欧(苏联)一节讲授外,全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几个部分讲授其地区差异。

  1. 东亚

东亚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蒙古四个国家。由于已在初中一年级较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地理,在东亚部分又要分别讲述其余的三个国家,教学大纲中就没有再安排讲授东亚概述,而规定分别讲授日本、朝鲜和蒙古三国的一些突出的自然和经济特征。这三个国家是我国的近邻,联系较多。其中,又以日本为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1. 东南亚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这个地区有许多突出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东南亚处于低纬度地区,这对这个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东南亚又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这使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地形特点是多山。中南半岛上是山河相间,在河流的下游形成由河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马来群岛上山岭很多,由于处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结合部,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③受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南亚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不仅形成了面积广阔的热带雨林,热带植物资源丰富,而且为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条件,成为世界重要的天然橡胶和油棕等多种热带经济作物的产区。④东南亚各国大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经济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陆续独立,除少数国家的工业较发达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出口以农林矿产品为主。⑤东南亚的居民多分别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三大宗教,是世界上华侨分布最多的地区。

如此丰富的内容要在短时间内讲完,教学的难度较大。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其次,着重讲清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经济特点;并注意将这些知识充分地巩固在地图上,形成明确的空间概念。

  1. 南亚

南亚是指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若开山脉和苏里曼山脉等将南亚与亚洲的其他地区分隔开,使南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南亚的地形大致可以分为北部雄伟高峻的山地、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和南部起伏不大的高原三部分。这样的地形特点,不仅影响了南亚大河的分布,而且对南亚气候特点的

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并为南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南亚除北部山地外,大部分位于北纬 30°以南和赤道之间,其气候特点与东南亚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内的马尔代夫群岛和斯里兰卡南部,终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半岛和恒河平原一带,盛行热带季风,季节变化明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在印度半岛的西北部地区,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干燥少雨;夏季炎热,气压虽低,但受海陆位置的影响,由海洋吹到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不易到达这个地区,所以降水稀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在这三种热带气候中,分布范围最广,对南亚地区影响最大的是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亚北部是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地,它对来自亚洲内陆的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屏障作用,使这个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但是从海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却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山前地带的降水格外丰富,以至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带成为世界上的多雨地区之一。由此使恒河流域的水量丰富,利于灌溉,在下游地区则往往形成洪水泛滥。根据以上分析,南亚概述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讲清南亚的气候特点上;讲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时,要为讲气候奠定基础;讲气候特点时要注意分析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生了解南亚的气候特点之后,就不难理解它的河流特点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了。

  1. 西亚

(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1(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2(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3(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4西亚概述中突出了四个主要内容。①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陆海交通的要道,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我国经西亚去欧洲的。现在有许多重要的铁路、公路和国际航空线与三大洲相连接。同时,西亚还控制着海上的交通要道,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后,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连接了印度洋和大西洋。西北部的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门户。南部的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是西亚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因此,西亚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②西亚地形的显著特点是在三大高原之间夹着一个狭窄的平原。平原由两河冲积而成,灌溉便利,是西亚重要的农业区。③西亚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仅在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式气候。④西亚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西亚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的石油带,几乎包括西亚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其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西亚的油田一般都具有埋藏浅、油层厚、出油多、油质好等特点,是世界上石油开采条件最好的地区。 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开采区,其石油的开采量约占世界原油总开采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西亚的石油输出量很大,它生产的石油 90%以上供出口,其石油的输出量约占世界总输出量的 60%,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区和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西亚人民宝贵的财富。但这却和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一样,使西亚长期以来成为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方。由以上特点,不难理解西亚概述的教学重点,是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总的看来,西亚概述的内容,既有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又有一些地理概念。在讲授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形和石油资源的分布与运输时,有必要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形成较明确的空间概念。在讲授西亚的气候特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在讲授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时,既要充分利用地图讲清其分布的广泛,又要注意利用几个重要的

数据,突出其石油的储量、产量和输出量均占世界的重要地位。最后可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以波斯湾为中心);两条重要的石油输出路线(一是从产油区有输油管通往地中海东岸各港口,一是出波斯湾到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地区);三个重要数据(石油储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以上,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的 90%以上供出口);四大特点(石油的藏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等);五大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可及时指导学生将有关分布的知识填在填充地图上。

总之,在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中,要着重突出这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它既反映了洲内的区域差异,又是讲授该地区主要国家地理的必要的基础知识。

  1. 其他各大洲内的各部分概述的基本知识结构
  1. 非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在非洲概述中已突出了非洲的几个显著的地理特征。但是,由于非洲的面积广大,洲内地区差异也很显著。非洲现有 55 个国家和地区,限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不多,不可能将这些国家都一一讲到, 因此,加强非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就十分必要。在非洲内的各部分概述中, 简要地说明了各部分的位置、范围、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了解各部分的主要地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了解该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便从整体到部分地认识非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地区差异。非洲大致可以分为北非、西非、中非、东非和南非等几部分。

①北非 北非位于非洲北部,东、北、西三面分别濒临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北回归线横穿这个地区的中部。这就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气候干旱,因此,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地中海沿岸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属地中海式气候。自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北非就处于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国际航线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海港,使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

北非和西亚一样,居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多信奉伊斯兰教,同西亚人民长期密切往来。

北非的资源丰富,如石油、磷矿、铁矿等的储量都很丰富。北非各国几乎都产石油。摩洛哥是世界上磷矿储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的平原地区受气候的影响,盛产葡萄、橄榄、柑桔、大麦等, 属地中海型农业。

(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5(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6(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7(五)洲内各部分概述的教学 - 图8②西非 西非包括非洲西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有几个突出的地理特征。 除西部有海拔较低的高原外,大部分是起伏和缓的浅平盆地。 由热带雨林向热带沙漠过渡的气候,基本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对农业影响很大。几内亚湾沿岸是热带雨林气候,盛产可可、油棕、咖啡、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它的北面是热带草原气候,农牧业兼有出产花生和棉花;最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烟稀少,只有在绿洲上才有农业。 大部分流经干旱草原地区的尼日尔河,为西非的灌溉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西非是矿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加纳的黄金产量很大,几内亚的铝土矿储量居世界的首位,其他矿产如金刚石、铁、铜、

锡、铌、铀和石油等均很丰富。

③中非 中部非洲位于非洲中部的赤道两侧地区,是一个盆地和高原相间的地区。由于赤道横穿本区的中部,使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很广,热带的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森林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森林面积的一半。中非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如扎伊尔盛产多种矿产,其金刚石产量占世界首位, 有“非洲宝石”之称。

④东非 东部非洲主要指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地区。这个地区有以下显著特征:(a)本区是非洲大陆地势较高的地区,其中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称,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活动;(b)虽然东非的绝大部分位于南、北纬 10°以内,但受本区地势高峻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景观;(c)东非的国家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

⑤南非 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南非高原上。这个地区具有以下突出的地理特征:(a)南端的好望角处于世界上较繁忙的海上航道上,特别是从波斯湾驶往欧洲和美洲的巨型油轮都要经过这里,其地理位置重要;(b)地形以高原为主,四周高、中部低,卡拉哈里沙漠区是高原上地势最低的部分;(c)赞比西河因受这个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水力资源很丰富;(d)南非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黄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1. 欧洲

欧洲大致分为南欧、西欧、北欧、中欧和东欧五部分。各部分的概述都是在欧洲概述的基础上,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上一一分析各部分的区域差异,说明其突出的地理特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部分内的主要国家地理打下基础。在各部分的概述中,首先突出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特征,然后概略地介绍了该地区的一些主要的经济特征。

①南欧 南欧包括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等三大半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这个地区具有以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a)南欧的三大半岛伸入地中海,扼印度洋和大西洋交通的枢纽地带,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b)屹立于南欧的阿尔卑斯褶皱山系,地势高峻、地形崎岖, 成为欧洲气流南北运行的障碍,并使山区的降水量较多,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水流较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森林和草地分布也很广;(c)在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下,南欧的沿海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植被以常绿灌木丛林为主,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南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阿尔卑斯褶皱山系的分布,是形成南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基本地理要素。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空间概念。其显著的地中海式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世界气候和欧洲气候部分的加深和具体化,是教学的难点,可充分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明确它的分布规律、特点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这个地区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特点产生有规律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为讲南欧国家的农业特点打下基础。

②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区及附近的岛屿,包括六个国家。其中只有卢森堡是内陆国,英国和爱尔兰是大西洋上的岛国, 其余三国位于大陆的沿海地区。这不仅为西欧六国发展海洋运输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使这个地区深受大西洋的影响,是形成西欧自然地理环境的重

要因素。北海是大西洋最重要的边缘海之一,它东接波罗的海,北连挪威海, 南经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西欧和北欧各国海上航运的重要水域,沿岸的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挪威,以及瑞典等国之间的海上联系,都要经过北海;北海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因为这个地区有广阔的大陆架,水温较高,并有许多河流注入,使其含有机质和浮游生物繁多,还有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在此相汇, 使鱼群集中,成为世界的四大渔场之一;北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北海地区成为西欧及北欧重要的产油区。七十年代以来,其石油产量不断增加,这对滨临北海、北欧的各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西欧地形的突出特点是以平原为主,在荷兰和比利时的沿海一带,更是地势低平,土壤也很肥沃,是欧洲著名的精耕细作农业区。尽管这里处于缓慢的沉降地带,但荷兰人民坚持不懈地与海洋作斗争,不断地围海造田,向海洋夺取新的土地。西欧低平的地形,为它深受海洋的影响提供了地形条件。

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部分内容是对世界气候和欧洲概述中关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深化。西欧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了它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地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的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这种全年湿润和夏季凉爽的气候特点,虽然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却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西欧地区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较早的地区,目前经济仍较发展,这与它的发展历史有关系。

③北欧 北欧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极大:因北欧的大部分国家都位于沿海的半岛和岛屿上,三面或四周临海,地处由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通往北海,或由北冰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上,有利于海运和水产业的发展;北欧的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大致位于北纬 54°至 71°左右的地区,北冰洋内的一些岛屿在北纬 80°附近,挪威、瑞典、芬兰三国的北部伸入到了北极圈以内,因此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北欧五国地形的突出特点是:除丹麦外,大部分为古老的高原和山地; 地表都曾受过古冰川的侵蚀,有崎岖的地形、曲折的海湾和众多的湖泊。芬兰境内湖群密布,有“千湖之国”的称号,挪威的西海岸多峡湾和优良的港湾。

由于本区西临大西洋,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使北欧的西部和南部沿海,特别在挪威的沿海地区,具有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丰沛。在受海洋影响较小的北欧东部和北部,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但是,因南北的纬度差异,本区南北的气候也有较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南北农业的差异。

在以上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北欧地区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是森林面积广大、铁矿和水力资源丰富。此外,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和渔业资源,挪威的沿海多港湾,为北欧五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欧五国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都是在利用本国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达的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所不同的是:丹麦具有发达的乳肉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农畜产品大量出口,多运销英国和联邦德国; 挪威的渔业、航海业久负盛名,近年来,新兴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芬兰利用本国的丰富森林和水力资源,发展了木材加工和冶金工业,是世界上纸浆

和纸张的重要出口国之一;冰岛的经济以渔业为主;瑞典利用本国丰富的森林、铁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钢铁、木材加工和造船等工业,其中木材加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是北欧五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④中欧 中欧地处欧洲的中部,包括从阿尔卑斯山脉至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八个国家,居于东欧、西欧和南欧之间的水陆交通要冲,与附近国家的交通联系极为便利。如东与西之间的铁路,由莫斯科(或列宁格勒)向西横贯华沙——柏林——科隆——布鲁塞尔——巴黎;从中欧到南欧的铁路, 要经过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瑞士和奥地利境内不少山口和隧道是通往南欧的交通要道。中欧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从海路可通往东欧、北欧和西欧。如联邦德国境内的基尔运河,是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捷径。从波兰北部的港口革但斯克或联邦德国的汉堡等港口,均可通往东欧的列宁格勒、北欧的斯德哥尔摩、西欧的伦敦和鹿特丹等港口。中欧的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它在交通上的重要性,而且也使它在欧洲的地形和气候上具有明显的过渡特点。

中欧的地势自南向北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三部分。南部为高大的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起伏错综的块状山地,北部是遍布冰碛物的波德平原。这样的地势决定了中欧主要河流的流向,均由南向北流入北海和波罗的海。各河之间多有运河相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网,使中欧地区的水运十分便利。

中欧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是使中欧气候复杂的重要因素。北部和西部受海洋的影响大,全年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越往东大陆性越强,冬冷夏热,降水量也逐渐减少,东部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由西向东的过渡性明显。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气候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

中欧的地形和气候的地区性差异,对它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如北部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发展乳肉畜牧业为主,并种植麦类、马铃薯和甜菜等农作物;中部高原和山地也发展畜牧业,但以耕作业为主,是中欧的主要农业区;南部山地则以林为主,还有高山草地可供放牧,使畜牧业在中欧的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⑤东欧 东欧是指从波罗的海东岸到乌拉尔山脉之间的欧洲东部地区, 也就是苏联的欧洲部分。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所以,教学大纲将苏联的欧、亚两部分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来安排,省略了东欧概述,减少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此外,北美洲南部的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地区,也具有洲内各部分的性质。讲清这个地区突出的地理特征,就可不必一一赘述这个地区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