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气候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1. 气候是形成地理环境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它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关系十分密切。温度变化、风力等外力作用可以改变地形的高低和起伏;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例如,湿润多雨地区以流水地貌为主;干旱地区则以风沙地貌为主;严寒地区又以冻融及冰川地貌为主。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降水量的多寡及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河流的流量及水位变化,降水强度也影响到河流的含沙量;气温的高低影响到河流是否结冰及结冰期的长短等。气候对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时, 不仅要了解组成地理环境要素之一的气候特征,还要了解气候在形成地理环境特征中所起的作用。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基本因素,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及耕作制度也不同。气候也是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置在城镇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并远离城镇;修建水库时不仅要考虑多年平均的降水量,还要考虑该地区历史上最大的降水量。

气候中的风力,还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可更新的能源。

  1.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影响极大。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丰富,地貌类型以流水地貌为主;河流的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因此河流的水量及水位变化与降水量的多少及季节分配关系极为密切。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河流的补给水源以冰雪融水为主,因此河流的水量及水位变化与气温的变化息息相关。地貌则以风沙地貌为主。

由于气候条件等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大体可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是以牧业及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区, 青藏高原则以广大的牧区和河谷地带的农业为主。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进行农业规划时,气候是不可忽视的自然资源。

综上所述,气候不仅是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又是影响我国地貌类型及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之一。气候是学习河流一章的基础知识,在分区地理的教学内容要点中,也需要气候的基础知识。因此气候也是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