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儿童早期品德教育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会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只要抓好孩子的技能训练, 其他问题就大可不必操心。岂不知,他们仅仅抓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道德品质的培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判断,也不能有意地表现出什么道德行为来,因此也就无法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 一岁后的儿童便开始体现出道德的萌芽。例如:小伙伴中出现了两种关系, 一种是良好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共同使用某些玩具,配合其他儿童的动作等等;另一种是不良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有攻击性的动作——夺取玩具,也有防御性的动作——哭泣。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以言语为中介的道德判断,并能用言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是个体道德品质的萌芽,它为一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年轻的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要认识这一时期品德发生的重要性,并对孩子进行严格的道德品质训练。

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训练,要因势利导,切不可孤立地进行。孩子的各种人格特点虽然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学会的。特别是爱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的影响最大。此外,便是家教,父母的言行无时不影响着孩子,因此,做家长的不仅要为孩子们选择和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要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受到必要的严格的熏陶和训练,使他们逐步地按社会道德规范,去从事初步的道德行为。当然,幼儿时期,道德行为的坚持性也很差,因此,父母只注意讲道理是不行的,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组织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不吃独食,关心他人时,能给孩子讲孔融分梨的故事,但到吃的时候,孩子真的把大梨给妈妈送来,妈妈却假装尝尝说:“真乖,妈妈不吃,你吃吧。”结果呢?孩子关心他人的认识是抽象的,而行为上还是吃独食,以至碰到大人真的把梨吃掉,他会哇哇大哭起来。所以,在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一定要抓紧道德行为的培养,要切实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别人,强化他“有东西大家吃”的观念。

总之,由于儿童时期,道德意识有所发展,已有可能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道德品质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千万要注意防止空洞的道德品质说教。